APP下载

中国视听艺术十年发展与周边传播

2023-04-15陆地孙延凤

传媒 2023年5期
关键词:艺术

文/陆地 孙延凤

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世界万物皆有周边,万物皆有信息,万物皆有联系,联系就有信息的传播,联系和传播必有变化,变化必然从周边开始,变化的结果既具有不确定性,也具有可干预性。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视听艺术发展之路起伏跌宕,硕果与教训并存,继承与创新同在。本文将从周边传播理论的视角解读中国视听艺术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思考其发展不足,展望其发展未来。

一、中国视听艺术发展的周边环境不断优化

广义的视听艺术范畴很广,可以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甚至戏剧和舞蹈以及新兴的网络视听节目。本文只论及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以及网络视听节目,重点是电视剧和电视综艺两大类。过去十年,中国视听艺术发展的周边环境的不断优化,为视听艺术的转型创新和网络视听媒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契机。

(一)中国繁荣的经济环境为中国视听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为中国视听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电影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国2012年全国银幕数为13118块,到2021年全国银幕数即增加到82248块,取代美国,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在电影产量上,中国从2012年的年产893部,增长到2018年的1082部。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以后,全球电影市场投资连年萎缩,中国也不例外,电影年产量从2019年的1037部(其中故事片850部),下降到2020年的650部(其中故事片531部)、2021年的740部(其中故事影片565部)。数量上虽然有所下降,但电影品种上在故事片外增加了科教电影、纪录电影、动画电影和特种影片等周边类型。在电影投资上,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仅单部投资超过3.5亿元人民币的电影就超过了10部。在电影票房上,从2012年到2022年9月底,我国电影总票房累计高达4327.6亿元。而且,国产电影票房占市场份额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13年开始超过50%。从2015年至今,每年票房第一的桂冠都由国产电影摘得。2021年国产电影票房占全国电影总票房比重再创新高,达到84.49%。

在电视剧生产上,自2003年年产量过万集以后,我国一直是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2018-2021年,受经济萧条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我国电视剧年产量逐年下降,依次为323部13726集、254部10646集、202部7476集、194部6736集,但仍然是世界电视剧头号生产大国。

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市场规模在2017年达到顶峰,此后由于电视台广告收入下降和电视综艺节目播出数量下降以及周边网络综艺节目市场的崛起,电视综艺市场规模也开始逐年下降。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视综艺市场规模为374亿元,网络综艺市场规模为173亿元;2021年分别增长至382亿元与182亿元。在此期间,中国电视动画片的年产量一直在十万分钟上下徘徊。

(二)中国视听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日益清朗

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监管部门主要在“压邪”和“扶正”两个方面对视听产业市场进行清理整顿。2011年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俗称“限娱令”)为过去十年的视听行业过度娱乐化和大量引进国外节目版权乱象整治奠定了政策依据,有效地规范了节目播出环境。2016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通知,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不得在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2016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对多年来国内大量引进外国节目模式导致购买版权费用激增,内部恶性竞争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下降的状况提出了整改的指导意见。2018年,主管部门频繁出拳,打击偶像选秀乱象、演员片酬漫天要价、收视率数据造假等歪风邪气。中宣部在2021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022年9月先后发布通知,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2021年6月15日起,中央网信办宣布在中国范围内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抵制不良“饭圈”文化。经过十年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中国视听艺术行业发展的乱象被有效遏制,行业环境不断优化,价值导向更加明确,内容质量和节目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二、中国视听艺术内容的“周边”不断拓展

从周边传播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自主生产的视听节目在市场上已由边缘走向中心。在题材上已由沉迷历史魔幻向现实生活转变;在节目样态上则呈现出由各种节目类型泾渭分明向周边相近相似类型杂糅发展的趋势;在产业开发上由精品内容衍生的节目和开发的周边产品日益多元、自主创新内容的周边不断外移或拓展。

(一)电视节目从盲目崇洋模仿走向自信自主创新

十年前,中国本土电视节目原创意识和原创能力俱显不足。经过十年的整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态,中国自主原创的电视节目已从市场的边缘占据了中国视听市场的主流和主导地位。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和媒介融合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网络视听节目也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道路迈进,从中国视听节目市场的边缘逐渐占据视听市场的中心。

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的头十年里,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视听节目品质的要求大幅提升。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特别是原创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1997年和1998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先后问世,带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市场掀起一股强大的模仿、借鉴、克隆海外节目的风潮。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就有49个从境外引进的综艺模式节目登陆中国各级电视荧屏。央视和各省上星卫视中最受观众和广告商欢迎的娱乐节目基本上都是引入海外版权模式的节目;网媒关注的前十名卫视综艺节目中有8个是引进模式节目。2014年各大电视台播出的与海外版权合作的节目共有63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市场出现了洋综艺“井喷”的现象。这给中国电视视听产业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严重挤占了中国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搞乱了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加剧了本土节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鉴于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于2011年和2016年发出“限娱令”和“创新令”,要求一些广电机构立即摆脱过于依赖境外节目模式的状况,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此后,本土原创的文化节目类型成为中国视听节目的新主流。2016年央视推出一档文化类原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播出后,社会好评如潮。2017年,中国自主创新的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相继开播,题材也更加多元,如《朗读者》《国家宝藏》《见字如面》。2019年,中国本土原创的视听节目已在国内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同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节目已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精品化、品牌化。央视推出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以新科技打造“视+听+触”场景,赋予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互动考古体验。浙江卫视原创的世遗揭秘互动纪实类季播节目《万里走单骑》融文物、考古、旅游和综艺功能于一身,通过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等进行交流,揭秘中国世界遗产背后的故事,呈现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奇观、新地标、新景象、新人文。河南卫视文艺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中秋奇妙游》《舞千年》以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惊艳了大众,也带火了本已有点冷落的电视市场,更在全国掀起了持续不断的“国学热”“国潮热”。因此,视听文化类节目的不断涌现和频频“出圈”,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或动力是创者、传者和观者持续增强的中国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二)网络视听媒体从市场“周边”走向“中心”

网络平台视听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创”的购买到“粗创”的自立再到“精创”的自强三个阶段。2011年之前,各网络视频平台内容获取方式主要为购买版权,在内容创作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各视频平台对独家版权内容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影视版权价格也水涨船高。因非理性竞争而引起的“版权大战”“价格大战”倒逼视频平台原创自制视听内容。2011年6月,爱奇艺发布“奇艺出品”战略,其他平台也迅速跟进自制内容。2012年搜狐视频首播迷你剧集《屌丝男士》,2013年优酷推出系列迷你剧《万万没想到》。从2014开始,更多的平台意识到网络视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强大的原创内容生产能力。中国网络视听自制节目市场开始进入快车道。

然而,网络自制视听节目数量的野蛮增长,也带来了质量上的参差不齐,一些血腥暴力、色情粗俗、封建迷信、畸形审美的节目也大量出现。于是,2016年,网络剧迎来了第一次整顿治理,《太子妃升职记》《上瘾》等多部网络剧下架。2017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各类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和生产都要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从2018年开始,网络视听节目的生产进入减量提质发展的新轨道,并涌现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节目,进而登上价值观的主流舞台。如2018年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的《中国:变革故事》,2019年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我爱你中国·人间正道是沧桑》,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绝对忠诚之国家利益》以及2022年的《黄文秀》《爱很美味》等。此外,近年备案和生产、播出的网络视听节目中,现实题材剧目已经占据半壁以上江山。网络视听媒体正成为引导时代精神、彰显主流价值、观察生活现实的重要渠道和核心舞台。

在引进节目方面,网络媒体也站稳了市场的主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1年,全国共引进境外影视剧26468集,其中电视平台引进6274集,占比23.70%;网络平台引进境外影视剧20194集,占比76.30%;电视台引进的境外影视剧规模仅有网络平台境外影视剧引进规模的31.07%。

(三)视听内容的形态从“清晰”走向“融合”

十年前,中国视听节目的类型和要素基本一成不变,泾渭分明,属于“原内容”节目形态。周边传播中的“边”,如果作为区隔不同事物的界线存在,那么强调的就是事物的差异属性;如果作为连接不同事物的桥梁或纽带存在,那么强调的就是事物的融合属性。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视听艺术出现了突破节目类型和艺术形态的周边界限进行交叉和杂糅生产的迹象,在“原内容”节目的基础上,出现了“亚类型”“多元交叉类型”“多元类型交叉”等多种节目样态,为中国视听节目形态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和维度空间。

“有物必有边,有边必有缘。”周边传播理论认为,“周边”的外延非常丰富,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空间周边、时间周边和关系周边。从这个视角来看,在视听艺术大家族中,剧、影、综、纪录片等不同视听艺术类型和每个视听艺术类型中的不同节目类型都互为关系周边。

为了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和精品化的审美需求,中国视听艺术的不同类型和元素不断突破原有的艺术周边,不断进行融合创新的尝试。如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栏目采用的是“文艺+纪录片”的节目样态,《朗读者》则采用“演播室谈话+舞台表演”的文艺形态,《经典咏流传》采用的是“诗词文化+音乐”的节目模式,《声临其境》采用的是“配音+台词+表演”的类型混搭,网络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融合了漫才、默剧、音乐剧、物件剧、独角戏等多种喜剧形式。与此同时,“悬疑+超自然”“涉案+间谍”“青春+科幻”“穿越+喜剧”“现代+盗墓”等不同类型融合创作的网络剧不断呈现。

此外,节目舞台上的人物也纷纷突破原有的职业类型界线,涉足周边的文艺类型进行跨界尝试,扮演越来越多样化的角色。如北京卫视推出的真人秀节目《跨界歌王》就突破了原有的娱乐边界,节目汇聚了活跃在影视、娱乐、体育等不同领域的嘉宾在舞台上重拾音乐梦想,当一把“歌手”,而歌手李宇春却在《我就是演员》中以演员身份与专业演员进行演技的PK,丰富了节目形态和观众的收视体验。

(四)视听内容的业态由“精品”延伸到周边“产品”

在视听艺术领域,“元内容”是指首先引发市场关注并被多方认可的精品影视节目。“元内容”具有生命周期长和延展性高的特点,具备多维内容和产业开发的基础和价值。围绕“元内容”开发的产品或产业都是其“周边内容”。“元内容”是首要,“周边产品”是进路。周边产品的开发主要围绕“元内容”形成一定的联动效应和规模效益,包括对动漫、漫画、剧集、综艺、电影、游戏、VR、纪录片和舞台剧等多种视听艺术形态的开发。周边产品的开发路径具体表现为“一鸡多吃”的N维创作路径和“以影视带货”的影商转化路径。如芒果TV围绕《乘风破浪的姐姐》精品栏目又先后衍生出《披荆斩棘的哥哥》和另外两档全新的综艺节目《大湾仔的夜》《我们的滚烫人生》,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电视剧《赘婿》成功播出后,出品方新丽电视、腾讯影业、阅文影视等又进行长效化、规模化创新,先后推出《赘婿2》《庆余年2》等系列周边作品,余响不凡。2020年爱奇艺制作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上线一周后,就制作推出了一档以京剧文化为切入点的脱口秀衍生综艺《瑜你台上见》,既延伸了剧集内容,又提升了收视热度。湖南卫视的演唱节目《声入人心》推出后,形成了“综艺节目+衍生节目+巡演+见面会+晚会”的产品结构形态。类似的还有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优酷播出的《冰糖炖雪梨》与衍生综艺《冰糖炖雪梨·爱豆天团》;腾讯视频推出的剧集《陈情令》与衍生综艺《少年听学中》等。此外,媒体还纷纷依托精品开发周边实物产品,将品牌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如爱奇艺依托“迷雾剧场”推出手机壳、立体书、主题餐厅、剧本杀、线下体验区等产品。芒果TV索性成立了独立电商平台“小芒电商”,围绕芒果TV爆款内容进行电商业务与影视、综艺的联动营销,打造商业闭环。

三、中国视听艺术传播媒介的“周边”不断演变

这十年,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一边激烈竞争,一边积极互动与互融,虽然双方的市场地位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但是在传播空间上双方相互延伸,视听艺术的能量在媒介的竞合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一)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市场角色逆转

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人类的传播活动总共有四种模式。其中,从边缘向中心传播的“内卷”模式既可以指万事万物在地理空间上通过位移实现的由远及近,也可以指某一主体自身能量、地位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信息或能量中心和周边的关系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或者某个变量、某种信息的作用,旧的边缘也可以成为新的中心;反之亦然。

我国电视媒介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电视进入了20年的辉煌时期,“高收视率、高收入、高利润”的电视媒介成了视听产业无可争议的霸主媒介。但是,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猛发展,传统电视的市场地位则从垄断被迫转变为参与竞争,地位不断下降,现在已经滑向市场的边缘。2012年被认为是新媒体新发展的标志年,微博成为新媒体的主角。2016年,抖音APP上线,随后,各类短视频APP火爆登场,电视媒介的市场地位进一步下降。2014年到2019年,中国电视广告收入平均每年以 2-3%的幅度持续下滑。一线卫视从最辉煌时期的年入百亿到如今已入不敷出,二三线卫视则多数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才能勉强支撑,有些电视台出现了降薪甚至欠薪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媒介的正常运营。2022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中,电视行业赫然上榜17个困难行业名单。从十年前媒介中的“高富帅”,到十年后的“特困户”,电视媒介市场和社会地位的逆转令人唏嘘。

与之相反,从2012年底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从5.64亿户迅速增长到10.51亿户,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普及到74.4%,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也随之从2012年底的3.72亿增长至2022年6月的9.95亿(含9.62亿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4.6%。至此,即使不看收入,网络媒介的市场中心角色也已牢牢确立。

(二)中国视听艺术传播的空间周边不断扩大

周边传播不仅仅是指地理边界相邻的两个地区、物体或人之间的相互传播,还包括传播主体与其他对象因关系亲疏或利益契合度而形成的由近及远的周边关系圈层。对于当今的媒体而言,以物理形态或市场空间的差异相互区隔已经难以为继。作为传播渠道的媒介之间同样存在传播活动,相似媒介之间的相互传播已经成为传播的形态和常态之一。媒介融合正是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两个互为周边的主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亦即视听内容不断向各自媒介的周边扩大传播空间的过程。

1.视听艺术传播空间相互延伸。电视和网络是视听艺术传播的载体,也是视听节目存在的空间。突破媒介边界进行台网联动成为视听节目实现热度最大化集合释放的优先选择,包括先台后网、网台同步、先网后台等不同传播媒介的组合样态。先台后网是电视节目扩大传播范围的渠道选择,先网后台则是网络节目走向市场中心后的自信选择。一部优质的网络剧必须经得起传统媒体的“官方”检验。如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每天19∶30播出,腾讯视频则于同一天22:00向VIP会员开放,第二天22∶00提供全平台免费观看,网台联动,极大地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能够被电视媒体青睐的网络节目必定是网络节目中的精品,否则,很难入电视的“法眼”。2021年经典大剧《觉醒年代》在CCTV1、优酷视频和爱奇艺同步播出,均创造了收视奇观。各家省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网络春晚大多采用网台同步播出的方式,双平台聚拢人气,具有创意的表演会成为当晚社交平台上持续更新的热门话题。

2.视听艺术创作主体深度融合。视听节目传播空间向周边媒体延伸是媒体融合的初级模式,而联合制作内容、广告营销合作和品牌共享则是其高级模式,即台网向彼此“内核”延伸的过程。近年来,台网共同投资制作播出节目的现象进一步增多。河南卫视成为国潮文化的新晋网红后,与网络平台开展联合制作、联合出品的节目不断。如和优酷联手打造的“网剧+网综”《七夕奇妙游》,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舞千年》等。江苏卫视联合爱奇艺、抖音共同推出的《从地球出发》节目,在电视和网络平台觉有不俗的播出表现。湖南卫视与芒果TV在2022正式实施了“融为一体、共同生长”的重大发展战略,通过推进双平台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推进内容生产、影视剧采购、广告经营一体化运营,进一步放大双平台价值,在台网深度融合上继续探索。

四、中国视听艺术海外传播的周边不断拓展

这十年,中国视听艺术的海外传播虽然与欧美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与自身和过去相比,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一)中国视听艺术周边传播中的“远”与“近”

周边传播就是信息或能量由原点向周边、由近及远不断扩散的过程。远近既可以指空间上的距离,也可以指情感和文化上的距离。周边传播理论认为,近者易似,似者易通。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理上相近,文化上相似,在视听艺术传播上应该最容易相通。过去十年,中国视听艺术的海外营销遵循周边传播规律,实现了良好的市场效益。2012年到2021年,中国视听艺术出口的主要品种电视剧出口亚洲(含港澳台地区)的收入约占电视剧出口总额的83.94%。2021年,中国电视节目在亚洲地区的发行总收入为 3637.74 万美元,占全年节目出口总额的 48.03%。其中,与中国地缘相近、华人众多的东南亚和日本、韩国是中国视听节目在亚洲的三大核心市场,占当年出口亚洲总额(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的71.04%。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相异的中亚和俄语市场则有待培育,至于与中国地缘较远、文化相异的非洲和中东市场则刚刚兴起。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海外传播却没有遵循电视剧的周边传播规律。据不完全统计,获得我国现有视听节目模式海外发行权的公司主要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其中欧洲国家占主体,美国次之。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电视文艺节目的时尚性和国际性较强,观众不需要很强的文化背景认同就可以欣赏。这也是中国电视剧和电影难以打进欧美主流市场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周边传播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如果能够被欧美国家观众接受,那也就更应该能被与中国文化背景相似的周边国家观众接受才对。看来,造成电视综艺远香近淡的原因不是文化的原因或周边国家的观众不买账,而是“买不起”,因为中国的综艺节目成本巨大,绝非周边的经济小国甚至日韩这样的市场小国所能承担得起的。因此,中国视听节目要想进入周边国家市场,就不能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而是要将兼顾文化价值。文化传播如围棋博弈,只有连成片,才能存活并形成气候。中国视听艺术如果不能影响周边国家,即便进入距离较远、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也难以持久和持续,更难有真正的传播效果。况且,在视听艺术传播上,最重要的不是走得“远”,而是能走得“近”、走得“进”。

(二)中国视听艺术周边传播中的“守”与“攻”

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信息或能量的周边传播在时间上一般会经过四个阶段:启动阶段、增强阶段、维护阶段和衰退阶段。过去十年,中国视听艺术周边传播一直处于增强阶段,覆盖地域越来越广,出口规模越来越大,出海内容越来越多元化,传播渠道越来越立体化。以海外传播最成功的电视剧为例,2012-2014年,中国对外出口电视剧为569部、2.6万多集;2018-2022年期间,中国电视剧对外出口增至2689部、10万多集。传播的地域范围也由中国周边国家市场为主逐渐向中东和欧美与非洲等地区扩展,基本覆盖全球五大洲。中国的综艺节目在2016年之前主要是以引进海外版权模式为主,鲜有出海。随着本土原创能力的增强,中国综艺节目模式也开始向海外反向输出。2018年,优酷与福克斯传媒集团(Fox Network Group)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后者买下优酷原创综艺节目《这!就是灌篮》的模式版权,开创了国产原创综艺模式出海的先河。2018年11月,央视的《国家宝藏》栏目也与欧洲最大的节目模式输出公司恩德莫尔集团(Endemol Shine Group)达成了国际版合作协议。2019年1月,浙江卫视推出的《我就是演员》栏目在北美市场播出的版权被美国IOI公司购买。2022年4月22日,优酷出品的《这!就是街舞》越南版(《Street Dance Vit Nam》)顺利播出。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App Annie发布的《泛娱乐应用现状:2022年移动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4月,优酷发行到海外的版权节目超过1100部/1万集,实现了剧集、综艺、文化、纪实、动画、网络电影等节目类型的全覆盖。2022年9月30日,由东方卫视原创的电视音乐综艺节目《我们的歌》制作模式被改编成西班牙语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二重唱》,在西班牙国家电视台首播后收视率排名同时段节目第一。

但是,与美欧相比,中国能够在海外出圈视听艺术种类和数量还是太少,能够引发海外关注的精品数量更少。有学者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0、2021年评选出的40部优秀海外传播作品的国际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后发现,中国视听艺术的海外用户普遍存在忠诚度低、受众互动反馈少等问题,亟需解决。

五、结语

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任何信息和能量都是有限的,有限传播才能有效传播,就近传播才是高效传播。过去十年里,中国视听艺术在周边传播的各个向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在内容原创能力和海外传播能力两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高。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活力在国际视听艺术传播市场的同步投射。但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视听艺术创作潜力以及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相比,中国视听艺术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网络视听艺术领域,更是天高地阔。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只要遵循周边传播规律、市场传播规律和创新第一的竞争规律,中国视听艺术在未来十年必将创造新的奇迹、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