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类增强进化论视角审视媒介变革

2023-04-15张悦

传媒 2023年5期
关键词:媒介身体人类

文/张悦

约翰·哈里斯在发表于2007年的著作《增强进化论:成为更好人类的伦理方案》中认为,当代人类增强技术会带来一场新的、以技术干预为手段的关于人类自身的“进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物体,提高人类过上更好生活的能力主张被宽泛地称之为人类增强。在人类增强的视域下,这些“人工物”的存在使智媒和人媒之间“一体共生”,实现更好的人类、更好的媒介、更多的选择。在媒介与传播范式的变革下,以媒介进化学说为视角重新审视和梳理人媒关系,这种可以提升人类生物体机能的媒介可随身携带,并即时连接,人类进入了一种“不断线”的状态。

一、5G时代下的媒介发展现状

智媒时代呈现“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三大特征。人的媒体化是“一切皆媒”的二层阶段,手机、电脑和可穿戴设备营造出的场景化,移动终端的信息获取,最终实现了物联信息交互。在媒介与传播范式的变革下,本文以媒介进化论为视角重新审视和梳理人媒关系。

1.身体数据化:智媒时代器官或身体的外延。媒介系统处于一个不断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即媒介从面对面交流的示现媒介系统,到文字印刷等所呈现出的再现媒介系统,再到出现机器的媒介系统。当前的可穿戴设备,是用机器达成的身体的器官和身体的外延,在达成人类增强的目的基础上成为新的媒介。人类生物体与媒介工具间距离的消逝,主客体之间的从属关系变得模糊,这种“身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便是新媒体为人类呈现的多元感知语境。这些诸如AR/VR/MR头戴式一体机、智能音频眼镜、蓝牙耳机、可穿戴扬声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衣服/智能运动鞋等,再配合接近零延时的5G网络,未来人们甚至不再需要手机这一复杂的硬件基础。和人体几乎合二为一的智能装备提升了人们的能力,成为人类新的信息躯壳。

2.可穿戴设备:媒介对身体的规训。以德国的媒介学者基特勒的媒介观来看,可穿戴设备在增强人类感知的基础上,创造了全新的“身体数据化”的媒介逻辑。而媒介对数据的选择与处理,决定了身体上哪些部位和感觉将会被凸显,这也就要求媒介在实践“身体的延伸”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要求身体也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比如苹果的iwatch会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启动“呼吸APP提醒,提醒佩戴用户做1分钟的深呼吸调整,并记录此刻脉搏。深呼吸与冥想的本意是保持正念,调整状态,更好地面对工作,但即使在静音状态下的手腕的震动提醒或者屏幕亮起,也可能同时将人从正在进行的专注状态中抽离,为了达到身体规训的目的,打破身体正在进行的自然行为。个体借助数据系统与传感器来进行检测、收集和积累身体反应,并进行自我反思和调节的实践活动被概念化为“自我追踪(self-tracking)”。这些以“健康”为媒介逻辑出发点的智能设备可以让人类通过屏幕更清晰地感知到卡路里的消耗,睡眠的质量,脉搏的频率。以身体数据库的形式,引导个体进行自我觉察,媒介在实现人类某方面功能增强的同时,也希望身体为之做出改变。

3.视觉文化下的“人媒合一”。媒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人通过媒介这种延伸而来的“新器官”将感官强化和放大。在莱文森看来,“媒介越来越像人类,媒介会向着人类的功能和形态发展,直到所有人类能做的事情,媒介也可以做。”这种“人媒合一”的发展趋势,在智媒时代更多体现为人机交互,比如,在洗手时手表会用数字倒计时来提醒要持续20秒才能有效去除细菌,跑步时会用文字或语音提醒“再坚持一下”。人类增强的初衷也是渴望对自身局限性的突破性增强,这样人类对自我的感知和世界的理解都会更进一步。而可穿戴设备对于身体内部的“嵌入”则更贴近于人类增强四大类型中的复合增强,人工化的进程导致技术系统和有机系统可以不断融合,依附于人工智能和会聚技术,使人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种“具身化体验”在新媒体的表现上则趋向于时间与空间相交叠的感知,更多呈现的是以视听为核心的多元感知语境。

二、人类增强进化论视角下媒介升级带来的风险

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一扇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目前人类社会中的媒介已经进化到了智能媒介阶段,并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但不知不觉中,这种对媒介的依赖和其模糊的社会属性为人类带来不可知的风险。

1.对媒介的依赖。科技创造的未来,带来的是对整个社会机体的影响。媒介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悄无声息,电视时代的“沙发土豆”和互联网时代的“低头一族”都是媒介规训的结果。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们,在互联网时代渴望得到自我提升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成为注意力经济的牺牲品,反而被媒介所浸透,为技术所占领。每次当有新的媒介被大众所接受之后,人与媒介将产生双向依赖的关系,这就是媒介依赖理论。人类渴望从媒介中获得令自己更强的实用信息与功能,就会一直保持对媒介的依赖性,一旦与媒介分离开来,便会变得惶恐与不知所措,在不知不觉中处在被媒介支配的境地。人类逐渐被机器异化,可穿戴设备只是人类增强语境下一个基础的“人机共存”,未来的人类将会被更多的智能终端所包围,从知识焦虑转化到伦理焦虑。

2.社会属性模糊,真实与虚拟的紊乱。赞成人类增强的学者认为,人类增强是人的自由权利,技术的提升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和便利;反对人类增强的学者认为,人们对于提升自我技术的开发正诱导人类走向成为“弗兰肯斯坦怪物”的黑暗之路,一条去人性化之路。人类每天睁眼面对的就是智能终端的评估、预测、总结与建议,在智能算法的推荐下重复着麻木的生活。这种由智能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让人们受固于信息茧房中,对新闻的真实性也造成潜在的消极影响。这种都市生活陌生化的场景,可能会重蹈卡夫卡笔下的工业社会“人沦为机器上的零件”和应验福山所担忧的技术增强的去人性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晰,虽然提升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模糊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最终被高度“人性化”的智能取而代之。

3.对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挑战。在人类增强进化的视域下,人类不停地用技术来干预和塑造自身,渴望生理增强,认知增强。于是一切新闻机构和自媒体者开始使用传感器来促成“传感器新闻”和“无人机新闻”等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常态”。在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下,增强技术最实际的应用就是提高生活质量,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曾经,工具作为人类的外延,今天,科技外延了肢体,在生产效率上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这些技术搭载的设备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一丝不苟地记录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大量数据。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大量的隐私泄露、商业诱导、间谍犯罪等行为。像Google Glass、Vuzix m100这类智能眼镜引发的最大的隐私问题是佩戴者能够私下拍摄并上传视线中出现的人或物。并且,光学镜片、隐形眼镜未来也将具备这一功能,这将导致智能眼镜获取隐私更加隐蔽,难以辨认。在技术转型升级的时代,数据安全的防护依然迫在眉睫,技术需要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又能提供数据保障,这是科技时代用户们的心之所向。

三、媒介变革如何切实做到人的延伸与增强

技术的最终发展应该是以人类幸福为根本目的,哈里斯主张“达尔文自然进化论”应被“技术进化论”所取代,成为一种技术决定论。从人类增强进化论的视角来看“泛媒介化”的现象,对技术应抱有谨慎的态度,要深入了解媒介与技术的特质偏向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为了避免将人与技术对立起来,就需要社会控制与人文救赎来发挥技术的最大价值。

1.积极探寻与消弭数字鸿沟。技术不能脱离环境单独发挥作用,技术也不是人类增强的唯一途径。在经济社会的数字与网络化的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都多多少少参与到人类增强中。医疗水平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改善,都是在以技术提升为大背景下实现的人类增强。在如今的媒介变革中,尤其是疫情带来的“数字化生存”的全景化呈现中,数字鸿沟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如何尽量消弭数字鸿沟,实现数字普惠,成为信息社会的时代课题。E·M·罗杰斯认为,数字鸿沟呈现了互联网获益群体与没有获益群体之间的差距,而技术上的创新与扩散则会更加分化社会体系中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我国,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数字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在媒介变革的浪潮中需要逐渐适应这种新的媒介文化。老年人和年轻人们在经济能力、身体机能和心理认知方面的差距,让老年群体在媒介变革期更需要动机激发和权利保障。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的不同,数字鸿沟既表现为信息识别欠缺的“匮乏鸿沟”,也表现为信息摄取过渡的“冗余鸿沟”。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既赋予人充足的信息获取渠道,也赠与人无法完全充分规避与鉴别负面信息的缺憾。罗伯特·福特纳曾提出“冗余信息鸿沟”,即丰富信息导致人注意力的转移,因为他们不用费力去选择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因此由智能分发技术带来的“回音壁效应”,以及“信息茧房”带来的信息桎梏,让人们极难跨越数字鸿沟,反而产生信息倦怠与沉迷。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作用于人类生活赋能增效,而不是降能减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建议提升全民数字技能,使人们可以跳出信息超载,化解信息真实性识别不足的短板,让技术在数字媒介时代成为人类竞争力增强的发动机。

2.“泛媒介化”时代下平衡媒介共生。智媒时代下的互联网技术,正在构建起一个泛媒介化的社会,泛媒介化的表现在于物体媒介化、人体终端化以及人机合一。随着VR、AI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可穿戴设备等与人体的深入结合,人类增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媒介生态也因此风云变幻。沉浸式传播会带来虚实相生的空间感重塑,人类渴望被看见与被认同,所以快速传播与即时分享便在社交传播中占有较大的实用性比重。未来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第三空间”将会通过VR、AI技术呈现人类多方感官的充分延伸,个性化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引发情感爆点。但人类如果过分依赖媒介对身体的延伸,就会导致本体功能的麻痹,人的大脑处理庞大的信息量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控制下的延伸体来处理和消化,那么势必会阻碍人体神经思维的活跃,这种思维麻痹状态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原本为“成为更好的人类”的初衷就可能被异化,使本体成为技术的牺牲者。

四、媒介变革中人与技术共生的反思与展望

随着技术进步,智能设备逐渐实现可穿戴和可嵌入,媒介提供的眼花缭乱的信息可能会通过不断增加的智能终端将人团团包围。人的增强进化与媒介的变革是相辅相成的,在智慧型媒介成为人必不可少的延伸体的同时,就更应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将技术重新纳入人文理想的引领之下,避免导向系统陷入误区。

1.人类要保持警醒,提高自身媒介识读能力。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会有“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会向着人类的功能和形态发展。随着媒介的变革,每个设备能做的事情将越来越多,直到所有的设备最后都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不断朝向人类感官的生理和谐、不断满足人类交流的需要、偏向功能聚合的复合媒介。未来的智慧思维场景化打造成了一个虚实难辨的乌托邦,沉浸传播形成了一种超时空的泛在体验,此时人类对信息的甄别与媒介识读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如果人类因为科技依赖无意识地被媒介奴役,被智能算法所编织的牢笼束缚,技术的异化就会背离了人类最初渴望感官与认知增强的初衷,迷失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表化数字化生存中。保持清醒,避免陷入虚拟空间的“自恋式麻木”,才能更好地让技术为人服务。

2.实现人文救赎,回归人文理想与人际温情。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智能媒介降低了人类对于自身数据监测的门槛,如智能手表会在运动中心率不够时提醒增加运动强度以便更好减脂,心率过高时提醒你停止运动以保证生命安全。可这种数据可视化的媒介逻辑在消解了专家对于运动健康知识垄断的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知识权威的诞生。从专家依赖到技术依赖,有重要意义,但长此以往可能会陷入对智能功能的无条件信任。增强的身体机能与认知边界的拓宽可能带来欲望的增强,人越来越难以被取悦与满足,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与斗争,可能造成人际温情的缺失,成为一个个“都市社会陌生化”的牵线木偶。如果未来人和AI能和谐相处,那么人类将会从繁重的社会劳动中彻底被解放出来,尽管随之而来的数字化节制与安全管理问题依旧会共存,但当人类共同面对技术红利时,除了理性面对,也应有感性期待。

猜你喜欢

媒介身体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人类第一杀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书,最优雅的媒介
我de身体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