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主播与粉丝关系的建立、维护与退化
——基于社会渗透理论的考察
2023-04-15唐梦婕
◎唐梦婕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和网络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播逐渐成为常态化的网络活动,其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形式也得到扩展,不断满足着用户日新月异的媒介消费喜好。在电商直播、美食直播、游戏直播等内容不断侵占直播用户注意力的当下,学习直播作为一种日常慢直播形态,凭借其独特魅力依旧吸引着相当数量的粉丝。主播通过直播平台将个人学习空间进行一定程度的披露,吸引有着相同需求的用户参与其中。根据B站发布的大数据报告可知,在所有直播类型中,学习直播成为B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学习直播用户增长幅度不断达到新高,月均互动数达24亿次。①这样一种慢节奏、弱叙事的直播类型,颠覆了其他语言类、娱乐类直播给予用户的印象,以其独有的陪伴性、非专注性特征拓展了直播内涵与网络交往形式。
一、研究背景
自我呈现又称自我展示,最早由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指的是个体为了影响他人对自身的印象,从而有选择性地展示自己的一种策略性行为。②梅罗维茨在对戈夫曼的理论进行发展后提出了媒介情境论,强调新媒介的出现与人们生活相互影响,新媒介的诞生将会产生新的社会场景,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③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优化,网络直播成为近年来备受网民喜爱的互联网娱乐方式。自2016年后,网络直播获得繁荣发展,每年所生成的内容类型、用户数量都大幅增长,直播类型也由最初单纯的节目直播、庆典仪式直播延伸到了现在的泛娱乐直播。吃饭、睡觉、学习这一类原本处于“后台”的个人私密日常也开始借助直播的形式,在“前台”公开展演。
作为网络直播的延伸类型之一,学习直播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直播时间一般较长且开播时间固定。区别于其他的网络直播,学习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很少与直播间的粉丝进行互动,主要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且通常不在直播过程中说话,也不常关注镜头。越来越多有学习需求的用户接触到学习直播,以这种形式满足个人学习和社会交往需求。随着学习直播参与者和粉丝群体越来越庞大,学习直播的类型和内容也不断创新,直播间的背景音乐、白噪音、桌面装饰、直播滤镜等风格更加多元,给予粉丝更丰富的直播观感。现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都出现了学习主播的身影,日常的学习行为也能借助网络直播的实践形式,转变为有利于媒介参与主体间相互建构认同和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方法
鉴于研究对象及其所处平台都依赖网络媒介进行活动,处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和文化情境中,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还原学习直播参与主体间的具体行为过程,本文利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两种方法开展研究。虽然当下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推出了学习直播的板块,但是B站作为国内最早出现学习直播活动的聚集性平台,无论是学习主播群体还是粉丝数量都具备更大的体量。基于上述因素考虑,本文主要以B站上的学习主播和粉丝为研究对象,以直播间人气值、主播粉丝数量、开播频率等数据为指标,从2022年3月开始对B站人气较高、开播频率较稳定的学习直播间进行深入观察与体验。
在本文的访谈对象中,4位是B站上的学习主播,7位是有观看学习直播习惯的粉丝。学习主播的招募途径主要是平台私信,学习直播粉丝的招募途径主要是主播粉丝群、微博超话私信等。所有受访者接触学习直播的时间均在两年以上,均出于考公、考研、考编、日常学习、外语学习等目的参与学习直播。研究访谈工作主要以线上访谈的形式开展,访谈围绕受访者进行,从观看学习直播活动的参与动机、类型偏好、互动观感等角度展开,并针对受访者的回答进行一些补充追问,每次网络访谈的时间均在30分钟以上。
三、研究发现
(一)直播中适当的自我表露推动陪伴关系建立
社会渗透理论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随着交往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换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关系构建的定向阶段,正是这样适当的自我表露,才使人们避免了由于表露太快或太慢而引起的消极反应。学习直播中的镜头多采用中近景,只录入主播的上半身和桌面上的学习内容,部分主播也会选择不露面而只展示学习过程,甚至还会以打马赛克的方式保护个人隐私。在访谈过程中,多数被访者也谈到了学习直播中视野的局限性给予他们较好的直播观感。
主播2号:“我开直播的时候只会直播我的桌面,我看很多学习主播都这样,这样挺好的。不露脸也没人知道你是谁,但是又会有一种别人在监督你学习的感觉。”
主播3号:“之前我露脸直播,评论内容都以长相为主,后来我就不露脸了。”
粉丝1号:“UP主翻书、写字的画面被框在镜头里,就感觉跟上学的时候看旁边同学的书桌一样,这让我有别人陪着我学习的感觉。”
粉丝3号:“看学习直播也是为了督促自己学习,疫情期间一个人在家学习真的提不起劲儿,有个人陪着一起学的感觉挺好的。”
粉丝4号:“UP主一般都不说话的,就专注自己的学习资料。所以直播间的学习氛围还蛮好的,就是那种安静的、可以让人沉下心来学习的氛围。”
粉丝7号:“‘梦露小卷毛’就会在背诵专业课资料的时候,对资料上个人信息打码,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对自己隐私的保护吧,虽然我有的时候会好奇她是哪里人。”
直播镜头在取景范围上的局限性帮助学习主播进行有限的前台披露,同时学习主播提供的较强临场感,为粉丝打造了一个虚拟且存在区隔的陪伴学习空间。双方在交往初期无需进行过多交流与攀谈,慢直播的魅力能够使双方平静安宁地进行媒介互动。在互动的第一个阶段,交往双方仅仅披露少量的个人信息,一般按照更容易被接纳的方式行动,而学习直播无疑为外围信息的交换和私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有利途径。
(二)直播中丰富的意义符号加深交往范围
社会渗透过程必然包括一定的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和环境导向行为。在采访中,观看者回忆直播间时都会提到直播间的各种符号设置:表明主播学习目标的标题、学习作息表、学习空间设置等。主播时间安排规划、学习方向等信息帮助粉丝决定停留时间,背景音或桌面摆件的设置也会吸引有相同喜好的粉丝。学习主播将现实学习环境中的实体物件变成直播间中的一个个意义符号,为直播间内所有共同在场的观看者在空间、时间以及目标层面,都建构起共享的意义空间。④
主播1号:“因为我之前是做手帐相关的账号,所以我开学习直播的时候会把我喜欢的一些手帐贴纸用来装饰桌面。我觉得这样的桌面设计能让我学起来更开心。”
主播2号:“我会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来直播,固定时间播出,固定时间休息,当然也会把这些时间安排打在屏幕上让观众看到,免得他们进来的时候发现没人。有的时候晚了几分钟开播还会有人来催我,哈哈。”
粉丝3号:“我喜欢画面好看的直播间,有那种可爱的小摆件的。”
粉丝4号:“看那种有时间安排的UP主蛮有用的,可以跟着他标出来的时间做,会觉得更有规划和一起学习的感觉。评论区里面大家到点会一起打卡。”
粉丝6号:“我有的时候很晚了想学习,会去看那种有轻音乐或者白噪音的直播,超级有感觉。”
学习直播间中的书本、电子设备、文具等学习用具为粉丝打造了一个极具沉浸感的虚拟学习场景,这些符号设置能维系身处不同空间的粉丝在感知层面的统一,鼓励初识的交往主体敞开心扉进行自我表露。在试探性的感情交换阶段,学习直播间中的各种符号使有相同取向的观看者进一步转化为订阅粉丝。主播开播后,粉丝会收到平台提醒,双方的联系更加频繁与紧密,粉丝之间在评论区的发言互动也使双方关系更加亲密。相似的学习场景、学习活动引导着互动双方的关系由陌生向亲密发展,从最初的偶然浏览、随时离场发展到订阅直播、维持联系。
(三)直播中频繁的双向互动促进更亲密的关系构建
根据社会渗透理论,交往双方在考虑发展亲密关系时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如果感知到共同获益比成本要多,社会渗透的过程就将进行下去。在虚拟的面对面交流中,粉丝与主播之间的心理距离被压缩。这种有人监督或陪伴学习的观感促使更多用户通过参与学习直播来满足需求。深入观察并结合访谈内容发现,学习主播多是有一定学习需求的个体,有考研、考编等不同学习目标。在学习直播过程中,他们既能借助镜头监督自己集中精力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又能吸引有相同需求的粉丝围观参与,获得精神上的激励和满足感。经常活跃的粉丝可以获得作为身份标识的粉丝牌,不活跃的粉丝也能在评论区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学习直播中交往主体之间的情感连接愈加频繁与紧密。
主播1号:“我要为考编作准备,开个直播让别人监督会专心一点。而且不想学习的时候就想着既然答应了就得继续直播,这样能克服懒惰而持续学下去。”
主播2号:“目的是给自己找学习状态,不怎么关注直播间评论,但是偶尔看见私信里面鼓励的话还是会觉得很感动。”
粉丝1号:“直播比较吸引我的除了直播本身,还有一起看直播的人吧。大家学累了就在弹幕区吐槽或者开玩笑什么的,有时候UP主还会回应,真的能放松不少。”
粉丝5号:“我真的加了很多群,还有那种主播开设的自习室。因为我考研压力真的太大了,在自习室可以打卡、可以聊天,就很解压。”
粉丝6号:“大部分UP主都不开麦的,也不理人。但是我喜欢那种会在休息时候开麦的UP主,因为一直关注她,能得到她的回应就很开心。”
感情交换阶段聚焦于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情感评估,这一阶段的交往双方将对彼此承担更多的义务,双方在互动中更具自在感。通过观察B站的学习直播间发现,学习直播中表露程度更深、更愿意与粉丝互动的主播会获得更高的人气和积分。在主播排行榜排名前列的主播“爱喝无糖奶茶的小饼干”会经常回复弹幕里粉丝的提问,积极参与粉丝针对某一问题的激烈讨论,与粉丝成功构建了较亲密的关系,因此其直播间人气较高。大部分学习主播都会建立粉丝群,粉丝在群内能够结交有相同需求的伙伴,彼此之间相互鼓励或是分享学习心得,双方在持续自我表露的过程中能够构建起更亲密的关系。
(四)学习主播自身局限性制约关系持续正向发展
社会渗透理论为探索人与人的关系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指出由浅即深的关系发展并不一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正比地持续发展,其中也可能发生逐渐退化或终止的情况。⑤学习直播中的关系发展轨迹依旧符合社会渗透和反渗透的过程。就观察和访谈结果来看,由于学习直播本身的发展局限性,主播与粉丝之间并不完全存在长久的、稳定交流的互动关系。
主播1号:“我已经停播了,因为现在我考编成功了。”
主播4号:“刚开始不知道是平台推荐还是什么原因,观看人气会很高,但是后来人气会逐渐下降。我也不是什么大主播,可能跟我的直播时间不固定有关,反正现在直播人气一般。”
粉丝2号:“我一般会关注好几个直播间,要是这个没播或者不在,我就去看另一个。”
粉丝5号:“我之前在准备考研时会很频繁地看学习直播,但是现在考完了就偶尔看看,不怎么关注这个了。”
粉丝7号:“说实话有些主播真的播太久了,感觉24小时都在播。我感觉可能是为了数据,这种我就觉得太不真实了,一般不会看。还有那种摆放得很花哨的也是,不喜欢。”
学习直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直播,无论是备考还是日常学习,这种直播终会存在一个完成的时间终点。拥有相同学习目标的粉丝与主播相聚在直播间,从而不断发展亲密关系。但学习直播局限性也使这样的关系在任意一方学习目标达成后遭受解构,能在学习需求满足后继续维持的关系仅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此外,学习任务中并不存在更新频率的说法。学习主播有着私人的学习安排和现实生活,无法像其他主播那样持续、定期更新,与学习直播粉丝的关系不稳定。为了获得更多的声誉经济,当下部分主播开始按时进行更新,甚至在标题中夸大学习时间以吸引更多粉丝。这使得粉丝极易对直播间学习行为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评论区中也常出现“是剪辑吧”“主播有点假”之类的评价。一旦主播与粉丝之间的信任关系被破坏,粉丝就会立刻抛弃主播转向其他学习直播间,双方关系的稳定发展阶段难以达到,甚至产生退化和终止的情况。
四、结语
借助网络媒介开展网络社交是5G技术推动下的重要活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型网络社交与传统社交相比,在社会渗透理论所指出的四个发展阶段中都具备了新的特性。⑥虽然关系渗透在起初十分迅速,但绝大多数的人际关系在建立稳定的亲密交换之前就已停滞不前。学习直播这样一种云学习、云陪伴的新型学习方式和社交途径不断提高着用户卷入度,更多平台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使其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主播如何把握好自我表露的界限,如何掌握个人化学习和公开式直播的平衡,与粉丝建立起稳固的关系;学习直播粉丝如何在开展一系列活动时保持理性与自律,满足自我需求;平台如何优化机制,以推动主播与粉丝关系的不断深入向好,鼓励该领域用户不断加强其“社会联结”,这些都是在未来实践中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注释:
①B站发布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最让年轻人头秃的原来是?[EB/OL].站长之家,2019-07-18.https://www.chinaz.com/2019/0718/1032234.shtml.
②[加]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0.
③[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23.
④李嘉颖.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透视学习直播热[J].青年记者,2020(14):79-80.
⑤[美]埃姆·格里芬.初识传播学(第7版)[M].展江,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28-129.
⑥杨雨琼.高校学生网络社交的风险与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