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被隐匿的情绪劳动:基于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反思
2023-04-15黄文斌
◎黄文斌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被管理的心:人类情感的商品化》中提出了“情绪劳动”的概念。霍赫希尔德在对美国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调查中发现,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服务业的劳动者还付出了“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情绪劳动”包括劳动者对自身心理、情绪状态的控制,以及为了让工作对象感到满意而付出的微笑、和善的态度等“情绪管理”。①“情绪劳动”是一种“情感整饰”。它是基于外部强加的一套规则而产生的“表面扮演”。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习得了通过行为和认知控制情境,从而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的能力,“表面扮演”转化为“深度扮演”,即自发地适应情境所要求的表情与举止。②从这一视角出发,我国的研究者将视线聚焦于社会性别、身体规训、消费社会等领域。③④⑤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学者多关注网络视频主播的情绪管理与情绪劳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情绪劳动”的研究多集中于服务业,还未涉及新闻行业从业人员“情绪劳动”的研究。
在新闻的实践中,“情感”和“情绪”向来是讳莫如深的词。情感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常常被置于“理性”的对立面。同时,与对“理性”的推崇相反,“情感”常被认为是带有偏见的,是应该被“理性”驯服的。
要对事实进行不偏不倚的报道是现代新闻业中众所周知的规则之一。假如新闻逐渐“情感化”,那么必然将对固有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叙事产生冲击。为了符合理性的要求,现代新闻业推崇客观性的原则。新闻客观性是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⑥也就是说,新闻对于情感的忽略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客观性的要求。
尽管新闻业排斥“情感”,但不可否认的是,“情感”存在于新闻中。新闻生产的核心目标在于“创造一种参与式体验”,而个人化的新闻被认为能够带来更具参与性的公众。⑦同时,已有研究表明,情感化的叙事有助于促进观众理解新闻内容。⑧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勃兴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参与信息发布的途径和便利。数字时代中情感化、具象化的个人媒体的兴起,使更为主观化、情感化的新闻叙事成为可能。
新闻记者也同样处在情感化、主观化的数字时代,但正如“情感”作为新闻学“房间里的大象”,新闻记者工作中的个人情感,甚至是作为叙事主体的新闻记者都一同被忽视了。在社会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记者受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约束。那么,新闻记者是否也在从事一种“情绪劳动”呢?本文通过对参与“刘学州事件”报道的新闻记者的调查,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将2021年12月初至2022年1月末,P媒体参与“刘学州事件”报道的4名记者作为访谈对象。其中,记者Z与L是女性,记者Y与S是男性。Z与Y已从事记者工作多年,S工作未满一年,而L是参与工作3个月的实习生。在P媒体客户端与微信公众号的11篇相关报道中,Z参与了6篇,Y参与了4篇,S参与了3篇,L参与了2篇。笔者选择P媒体的记者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出于招募访谈者的便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P媒体是对该事件报道文章最多的主流媒体之一。
此外,本文的经验材料除了来源于4个质性访谈,还部分借鉴了笔者自身在媒体实习时参与该事件报道的经历。这一段亲身经历也为本文对质性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内部人”的视角。
三、事件介绍与研究发现
刘学州自2021年12月初开始在网上发布寻亲视频。而后,刘学州承受了由亲生父母的发声所引起的网络暴力。2022年1月24日凌晨,刘学州在微博上留下遗书。据报道,当日,刘学州因抑郁症服药自杀,经医院抢救无效在海南三亚去世。“刘学州”相关话题随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在新浪微博上,网友在对刘学州事件的发言中大多表达了愤怒或怜惜。微博话题的数据显示,共有279家媒体报道了“刘学州事件”。这些媒体的报道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复盘“刘学州事件”的经过;二是讨论该事件中刘学州亲生父母、网络暴力者、买卖儿童者的法律责任。在新浪微博上拥有“媒体”认证的账号报道该事件时,都采取理性的立场,这与现代新闻业对于客观性的要求相吻合。
(一)记者如何进行情绪劳动
霍赫希尔德认为需要进行情绪劳动的职业有如下特点:首先,工作中经常与人当面接触;其次,工作组织制定规则来约束工作者的情绪表达。尽管记者工作的成果是稿件、视频或音频等新闻产品,但这些新闻产品最终直接与读者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与新闻记者最终在新闻产品上产生交汇。尤其是在能够直接进行评论等的新闻产品中,记者能直接获悉读者对稿件的褒贬,甚至是对写作稿件的记者的褒贬。受访者都提及,自己会注意稿件评论区的评价,并表示“会因为有人说我写得好而开心”,也会因为大规模的批评而“怀疑自我”。此外,记者在工作中不仅面对读者,还直面来自媒体内部以及外部的或隐或现的要求。与这些对象的互动构成了诱发记者情绪劳动的情境线索。
(二)情绪劳动的动因:个人情绪与内部情绪规则的矛盾
P媒体关于“刘学州事件”的报道同样中立而客观,但参与访谈的4名记者对该事件拥有个人的情绪。谈及对于该事件的个人情绪时,4名受访者都提及“愤怒”与“惋惜”,但这些代表情绪的词语并未出现在最终的报道中。
“我个人肯定是生气的,但工作的时候不会有情绪倾向。”(Z,2022年1月27日)
记者个人的情绪并非全然与P媒体呈现的报道相同。4名受访者也提及,情绪与专业性存在矛盾。而在个人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矛盾中,4名记者在工作中普遍选择遵守专业主义的要求。
在教师、服务员、家政工作者、网络主播等职业中,对于情绪的规定是一种明言的规则。这种明言的规则存在于制度和规范中,例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各个学校规定的教师管理条例等规定教师应举止文明、关心集体。这种在规范和制度中直接写明的规则是外部情绪规则,而内部情绪规则是工作者内心认同的信念和职业守则。在教师、服务员等职业中,外部情绪规则和内部情绪规则同时起作用,但在新闻记者的工作环境中,对于情绪的规定更多地来自个人对职业道德和媒体定位的理解。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对于情绪的管理主要来自对内部情绪规则的遵从。
由以上论述可知,作为个人的新闻记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并非全然理性和中立,当个人情绪与内部情绪规则产生矛盾时,记者工作中的情绪劳动也就产生了。
(三)从“表面扮演”到“深层表演”:成为职业道德的新闻客观性
“表面扮演”与“深层表演”是情绪劳动的不同方式。“表面扮演”是指改变外在的言行举止以符合情绪规则,“深层表演”则表现为改变内心感受以符合规则。在访谈中发现,记者从“表面扮演”到“深层表演”是对职业要求不断内化、对情绪管理不断深化的过程。
作为实习生的L,还处于“表面扮演”的阶段,她仅仅是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客观性的要求。
“我肯定是希望能够表达我自己的看法的。我遣词造句的时候也会稍微有一点(情绪),但是会尽量控制。”(L,2022年1月26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闻记者的工作与个人情感相互矛盾,但在记者工作的场合中允许情感的表达。受访者Z、Y与L都提及,在工作场合中也存在个人情绪的表达。而能否允许情绪表达,主要取决于新闻记者处于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工作情境中。工作群组的“闲聊”、同事之间的人际交流虽然同样发生于工作的场所中,但此类非正式的情境对于记者个人情绪的包容度较高。而正式的情境主要指编辑部会议、工作群选题讨论、新闻稿件撰写等新闻生产的流程。尽管受访者们并没有明言正式工作情境中有怎样的规则,但他们普遍认为该情境不允许记者表露个人情感。
新闻记者在“正式”与“非正式”的工作情境中行为的差异或许可以用“印象整饰”或“自我呈现”来解释。戈夫曼把社会互动和戏剧表演结合起来,认为每个人都在扮演一个“行当”,一个行当是一套细致的对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选择。⑨新闻记者了解媒体和整个现代新闻业对于记者言行的规范,并在此规则生效的情境即正式的新闻生产流程中,呈现符合角色期待的客观、理性的形象。熟悉特定情境下的规则并按照规则行事,这是一种“表面扮演”。
相较于仅工作3个月的实习生L,已正式工作的Z和S都对“避免情绪化”表示认同。
“可能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会倾向于追求人文关怀。可是我们看新闻,对新闻的要求不都是尽量不要情绪化吗?”(Z,2022年1月27日)
“一开始会想是不是少了点人情味,但是慢慢就习惯了。我觉得不情绪化能让你写的报道看起来可信。而且我们做的是传播而不是一个审判者的角色。”(S,2022年1月27日)
在“表面扮演”中,记者逐渐内化了规则,自发地适应情境所要求的举止。这表现为记者们在进行新闻生产时,从最初对该原则质疑但尽量遵守的矛盾状态转变为有意地摒除个人情绪的表达,并将其作为一种职业习惯或是职业道德来践行。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作为个人的新闻记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并非全然理性,新闻记者持有个人化的情绪。这些情绪并不完全符合新闻客观性的要求,因此在以记者的身份进行工作时,面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要求,记者在新闻生产的流程中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以压抑自己个人情感表达的方式“扮演”一个客观中立事件的观察者和陈述者角色。并且在角色扮演中,记者逐渐将新闻客观性的要求内化为一种必然遵守的准则,实现从“表面扮演”到“深层扮演”的转变。因此,本文认为,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也进行着“情绪劳动”。
四、讨论与反思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记者的工作带有“情绪劳动”的性质。新闻业拥簇客观性,这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始终扮演超然物外的观察者的角色。⑩因此,记者的“情绪劳动”一直以来处于新闻研究的盲区中。
在遵循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新闻记者内化了外部强加的规范,成为符合新闻业要求的劳动者。在公共事件中,达成个人的理性原本是目的,但到了新闻记者的身上,理性成了这一身份参与公共事件的工具,这不可避免地指向个人的异化。并且,早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劳动会对劳动者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损害。⑪由于外在表达与内在真实感受不一致,情绪劳动可能使劳动者产生背离感,威胁自我真实感。⑫此外,情绪对于记者的影响也早已有研究证实,尤其是在对丧亲⑬、交通事故⑭、战争、恐怖主义、疾病⑮等新闻的报道中。
情感一直以来影响着新闻业,尤其是作为劳动者的新闻记者,但情感一直作为新闻学研究中“房间里的大象”。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认为,尽管新闻学忠诚于客观性,但不应忽视情感的影响。新闻记者作为个人而非新闻生产流程的一部分,其个人的情绪应得到关注。
当然,本文的研究存在局限性。首先,本文的样本选择仅限于P媒体的4位记者,限制了结论的代表性和推广性。其次,“情绪劳动”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理论,常被置于“劳动力—资本”这一关系框架下,而本文并未探讨媒体如何利用规则对新闻记者进行选拔、监督和控制,以创造资本的形式不在场但实则在场的监督模式。因此,后续有关新闻记者情绪劳动的研究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通过更加科学的样本选择,来准确描绘新闻记者这一群体的样态;其二,对于“情绪劳动”的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进一步丰富该理论;其三,分析新闻媒体对新闻记者的选拔、监督和控制的规则,以更详细地理解新闻记者的“情绪劳动”。
注释:
①Hochschild.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M].Berkeley/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②杨馨.情感劳动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以L后援会为个案[J].新闻记者,2020(09):14-24.
③王斌.女性社会工作者与情感劳动:一个新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14(04):97-103.
④孟宪红.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情感劳动的再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05):69-73.
⑤叶文振,奂倩.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03):135-145.
⑥黄旦,孙藜.新闻客观性三题[J].新闻大学,2005(02):10-16.
⑦Peters,C.Emotion Asideor Emotional Side?Crafting an‘Experience of Involvement’in the News[J].Journalism,2011,12(3):297-316.
⑧Pantti,M.The Value of Emotion:An Examination of Television Journalists’Notions on Emotiona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0,25(2):168-181.
⑨[加]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10.
⑩Richards,B.,Rees,G.The Management of Emotion in British Journalism[J].Media,Culture&Society,2011,33(6):851-867.
⑪Pierce,J.L.Gender Trials:Emotional Lives in Contemporary Law Firm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⑫Erickson R J,Wharton A S.Inauthenticity and Depression:Assessing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active Service Work[J].Work&Occupations An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Journal,1997,24(2):188-213.
⑬Barnes,M.L.Journalism and Everyday Trauma:A Grounded Theory of the Impact From Death-knocks and Court Reporting[D].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6.
⑭Pantti,M.,Wahl-Jorgensen,K.&Cottle,S.Disasters and the Media[M].London and New York:Peter Lang,2012.
⑮Kotisova,J.When the Crisis Comes Home:Emotions,Professionalism,and Reporting on 22 March in Belgian Journalists' Narratives[J].Journalism,2020,21(11):171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