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思政“金课”重塑时代“顶流”
——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学第一课》的价值建构
2023-04-15全会沙晓羽
◎全会 沙晓羽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发展进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202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希望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党的宣传报道主力军、压舱石,始终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思路、找方向、找灵感、找启迪。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与广大师生见面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总书记思想的经典案例。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开播于2008年,是一年一度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大型公益节目。作为已存续15年的金牌栏目,《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我爱你,中国”“我的梦,中国梦”等为主题,打造了一堂又一堂“国家级电视思政公开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本文以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为主样本,深入研究该节目价值建构的方式与策略。
一、守正创新,讲好时代故事
讲故事,就是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动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②故事带给人们的是图像化、形象化、情节化的记忆,比单纯道理更让人记得住、记得牢。作为延续多年的品牌,《开学第一课》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同时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叙事技艺,持续提升主流价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篇章呈现。节目创办伊始即采用“年度主题+多维课堂”的篇章化叙事结构,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深深铭刻进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节目从中撷取出“知识守护生命”的主题,并将这堂生命意识教育大课分解为“潜能”“团队”“坚持”“生命”四节子课,在普及具体避险防护知识的同时,强化团队合作、持之以恒等精神意志。再如,2017年是《开学第一课》开播第十年,节目从传统文化热潮中提炼出“中华骄傲”的主题,并通过《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丝绸新路》五个篇章,“环环相扣,张弛有度,像拼图一样描绘出中华文化的图卷”③。
2022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国际大背景下,在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关键节点,《开学第一课》从习近平总书记刷屏全网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金句中精心凝练出“奋斗成就梦想”的主题,精巧设计《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通过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接续努力守护壮美山河、团结协作创造“飞天奇迹”三个不同侧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创造出的辉煌成就。节目还将“船到中游更奋楫”的道理寓教其中,号召中华儿女以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续写复兴华章。篇章化的叙事结构既强化了主题,又丰富了叙事的角度和层次,使得节目更具说服力。
二是悬念营造。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强调文章要如重峦叠嶂般奇势迭出。同样,叙事的核心魅力在于冲突和悬念的营造。“如果一个人物没有遭遇考验、危险、挑战、险阻,没有经历过内心世界或者客观世界的种种艰难曲折,这样的人物是无法让大家惊喜连连的。”④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精巧设置了多种悬念,充分激起青少年观众欲知故事详情的欲望。例如,在讲述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的故事时,主持人龙洋在出场词中用“新的神奇赛场”“小到只有几毫米”“大到关乎千家万户的饭碗”这样的描述语来引起同学们的听课兴趣。在讲述青藏高原科考队故事时,先在大屏幕上放出三张“抽象”的照片,再请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们一一讲述树芯、岩芯、冰芯背后的故事,揭示出大地深处的“时光秘密”。
三是细节刻画。细节,指细小的情节。相比于宏大叙事,有血有肉的细节更令人记忆深刻。在新闻报道中,“若能抓住体现个性特点、偶发因素的动作细节,就能更加强烈、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及典型性,增加新闻作品的冲击力。”⑤例如,2021年6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及时捕捉习近平总书记弯腰为马毛姐颁授勋章的暖心一幕,第一时间推出时政短视频《独家V观丨习近平向马毛姐颁授“七一勋章”》,大国领袖尊老敬贤的真情流露打动了无数观众。同样,影视作品中的细节最使人津津乐道。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影视剧《大决战》中,避开正面战场,通过对王翠云与武雄关两个“小人物”的爱情刻画,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剧中王翠云背着丈夫尸体的场景让人瞬间泪目。故事情节会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但很多闪闪发光、精彩生动的细节却让人过目难忘。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家在细节上竭尽全部力量,必将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强化了对细节的捕捉,很多瞬间都让人记忆犹新。例如,当镜头聚焦谢华安院士布满茧痕的双手时,虽然他五十年如一日战高温、冒酷暑、下田间的场景无法复现,但阳光和雨露在他双手上留下的痕迹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同样的细节如同观影“彩蛋”,遍布在节目中的各个角落。例如,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军徐梦桃介绍自己战胜困境的“秘籍”,即20年运动生涯中制作的406张预案战术表;北京冬奥会礼仪服务志愿者刘啸腾站立在寒风中,睫毛上挂满了厚重的冰霜;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王勇在讲述战友张超牺牲的故事时,忍不住啜涕抹泪……细节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放大器,细节之中见辛苦、见担当,更能照见国家和民族更好的未来。
四是立体叙事。立体叙事是指“用多种形式讲述故事,各种形式相互补充,使故事丰满清晰”⑥。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依托“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以嘉宾讲述为主,同时采用文艺表演、实景互动、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让祖国的花朵们全方位体验奋斗的真谛。例如,《我爱你中国》《种子的旅程》《我们的田野》《我们都是追梦人》四首合唱分别穿插在节目、篇章首尾。“实景课堂”把孩子们带到塞罕坝林场,实地感受三代造林人创造的绿色奇迹。在风景秀美的西双版纳开课,实地参观动物保护者“象爸爸”养护野生小象的场景。在视频短片《你准备好了吗?》中,航天工程各领域科研团队向同学们发出号召,邀请屏幕前的孩子们一起实现大国航天梦等。
二、榜样引领,凝聚奋进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楷模。在抗美援朝时期,有黄继光、邱少云等一批舍生取义的战斗英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王进喜、焦裕禄等一批报效祖国的奋斗标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张桂梅、黄文秀等一批扎根基层的先锋模范……当下安定和幸福生活的背后,是无数国之名士、民族脊梁的矢志不渝和默默奉献。榜样激发的是一种崇德向善的情怀,凝结的是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奔腾的是一份乐观向上的精神。关注那些大写的人生,发掘和宣传榜样的风骨,能有效激励青少年像榜样一样去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摈弃“爱豆欧巴”“鲜肉小花”这些砸钱打榜“捏造”的流量明星,精心选取了22位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先锋模范,其中有“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有科技工作者、航天员,也有奥运健儿、志愿者。节目邀请他们登上讲台,与全国中小学生共上一堂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生动有趣的“第一课”,让榜样成为这个时代最闪耀的“顶流”,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一是汇聚时代人物的拼搏故事,打造立体的“国士影像志”。节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讲述一粒稻米背后的中华文明奥秘,引导学生们感受中华先民生生不息、劳作不止的奋斗史;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讲述珠峰科考的重要性,带领青少年一起翻阅记载上千万年中国地理气候的“生态档案”;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讲述中国航天人在榜样的引领下,在梦想的激励下,不断迈向宇宙深处的历程……12位时代人物通过现场讲述、视频连线等多种形式,围绕“奋斗成就梦想”的主题与青少年展开热烈的交流互动,在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中帮助大家锚定榜样“准星”,校正人生“偏差”,立志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聚焦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展现恒河沙数中的灿烂微光。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特别展现了10位来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的故事。例如,云顶滑雪公园场馆群运行团队气象服务志愿者苏峻、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管护员陈继铭、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3位年轻研究员等,他们虽名不见经传,但同那些闻名遐迩的大师名家们一样,用奋斗和梦想铸就了宏大的中国梦,他们闪闪发光的故事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共情共鸣。
三、技术赋能,打造沉浸体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成立以来,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工作主旋律,持续深化“三个转变”,“5G+4K/8K+AI”战略格局取得累累硕果,新技术在内容生产侧不断得到实践和应用。在《诗画中国》《美术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敢教日月换新天》等一大批精品节目中,都能看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成果的创造力。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以数字新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体验。
一是设计“奇幻课堂”。节目广泛运用AR(增强现实)、CG(计算机动画)等数字技术与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设计,创造出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的“奇幻课堂”。例如,在讲述冬奥赛场上闪耀的青春之光时,课堂变为一片冰雪世界,“冰舞鞋”“冰丝带”“玉如意”等经典元素融入其中;当谢华安院士讲述跨越50年的金色种子梦时,背景大屏幕上布满了用微距镜头展现的水稻种子微观世界;当王巍研究员讲述一粒稻米的故事时,课堂又回到了水草丰美、鸟语花香、朝阳初升的古老家园,先民们定居于此,狩猎种植、繁衍生息。节目还运用AR技术1:1复原了有6层楼高的问天实验舱,再现了地下钻探现场,高度还原了钻取冰芯、岩芯的过程。“奇幻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而且让故事里的奋斗精神更可感可触、深入人心。
二是创新“云端课堂”。“云课堂”指运用低时延多人连线直播系统等技术,在演播室实现“身处不同地方的嘉宾和观众都能实时参与节目进行访谈和互动”⑦。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吸纳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参与进来,能增加节目的开放性和延展性。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在此基础上创新使用了“演播室表演+云端合唱团”的形式,打造了全新的“云端课堂”。在片头的合唱《我爱你中国》里,既有孩子们在演播室现场的演唱,又通过一组天安门升旗的镜头将画面延展至重庆、浙江、湖南、香港、澳门等地的小学,学生们在“半条被子”雕塑、紫荆花雕塑等标志性场景前演唱同一首歌,再过渡到演播室现场大屏幕上“云端虚拟大合唱”的盛景,技术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让青春之歌和爱国之情交相萦绕,盛放于云端。
三是延续“太空课堂”。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创造性地将课堂搬上太空,请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进行“太空授课”。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沿用这一形式,神舟十四号航天乘组陈冬、刘洋、蔡旭哲3位航天员为全国中小学生带来了新学年的“太空课堂”。同学们跟着镜头参观了问天实验舱,看到了太空里种的水稻、生菜以及舷窗外深邃无边的宇宙,还分享了航天员刘洋折在纸星星里的“小秘密”。在温馨的音乐旋律中,大家看得聚精会神,更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加深了对祖国和同胞深沉的爱。
四、融合传播,壮大主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⑧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舆论“主战场”“主阵地”。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在创作之初就将融合传播作为重要环节同步推进,并收获了巨量的关注,总结而言,有以下可借鉴的经验。
一是发布片单,提前设置议程。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的传播效果研究,大众媒体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体特别强调的事件,公众对其的重视程度会越高。“在信息过剩的互联网时代,精品片单发布作为一种提前策划的媒介事件,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起到议程设置的效果。”⑨自2022年8月31日起,《开学第一课》创作团队就在全网发布看点预告,并集纳回顾往年的节目。2022年9月1日,全网陆续发布节目单、先导片,成功营造收视期待。网友纷纷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一套”“开学第一课”微博账号留言表示期待。有网友称:“这阵容也太强大了吧!有知识有底蕴。”也有网友指出:“安排的都是真正的偶像、明星。”
二是矩阵传播,扩大触达范围。节目不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还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央视网、“学习强国”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有效形成传播矩阵。据统计,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收视率达4.38%,居当天全国收视榜首位。电视端触达受众达1.73亿人次,新媒体平台累计播放超过3.5亿次。由此可见,这堂思政“金课”获得了现象级传播效果。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纷纷刊发文章,为《开学第一课》“点赞”。例如,《光明日报》刊发评论认为,这堂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公开课,带领青少年完成一次“何以为中国、何以见中国、何以爱中国”的价值探寻。
三是提炼话题,延展舆论热度。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中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通过两个过程向受众传递信息,意见领袖在读报或者听广播后,会将过滤后的少量的观点和信息传递给那些不太鲜活的人群”⑩。在网络时代,主流媒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意见领袖”等二级节点形成的衍生传播能形成共鸣共振,不断延展舆论热度。在微博等互联网平台设置话题,能推动大众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将新闻生产变成开放性和参与性的全民创作。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在微博、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上设置的话题有120多个登上热搜榜。其中,#82岁育种院士让人泪目的手#、#徐梦桃20年做了406张战术表#、#三代务林人创造塞罕坝绿色奇迹#、#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问天实验舱#等根据节目内容精心提炼的微博话题,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热议,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超过46.2亿次,让正能量产生了大流量。
五、结语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思政“金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学第一课》在延续经典中创新表现形式,在与时俱进中强化主流价值。创作团队始终站在时代风云和媒体融合的前沿,充分发扬主力军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运用媒体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造“国家级电视思政公开课”。同时,扎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建构与培养,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注释:
①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②习近平.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61.
③田梅.十年磨一“课”——《开学第一课》创作谈[J].电视研究,2017(12):49-51.
④[美]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M].王著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
⑤叶瑞杰.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探讨[J].科技传播,2013(22):10+3.
⑥张帆,王雪.延续与转变:电视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叙事策略研究[J].中国电视,2019(12):38-43.
⑦田梅.用心讲好国家级思政电视公开课——以2021年《开学第一课》为例[J].电视研究,2021(09):31-34.
⑧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00.
⑨全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片单发布创新研究[J].传媒,2022(17):44-46.
⑩[美]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伯纳德·贝雷尔森,黑兹尔·高德特.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M].唐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