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审美内涵及价值表达

2023-04-15潘怀素

视听 2023年3期
关键词:黄文秀崇高大山

◎潘怀素

《大山的女儿》是根据广西百色市百坭村扶贫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真实事件而创作的一部以青春、扶贫和励志为题材的时代新剧。这部剧收获一致好评,感动无数观众,原因在于它是一部以小见大、以柔克刚的新时代扶贫题材的突围剧。整部剧的立足点是让人物走近、让故事走远的叙事风格,没有使用冗长的宏大叙事手法。该剧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个人事迹进行叙述,于充满烟火气息的平淡生活中塑造出以黄文秀同志为代表的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英雄人物群像,呈现出在脱贫攻坚的时代新路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扶贫干部们的先进事迹。《大山的女儿》是一部极具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创作团队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以及新时代的社会观念等,让作品实实在在地贴近生活,忠于新时代的审美价值,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

一、《大山的女儿》的审美内涵

(一)真实细腻的写实美

《大山的女儿》是一部具有鲜明写实主义特色的扶贫时代新剧。创作者运用一些写实性的表现手法,消解观众与演员之间的隔阂感,使观众能更好地代入情感。《大山的女儿》在以真实事件为依据客观呈现事实的同时,采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既不夸张表现,也不回避在脱贫中遇见的问题。在保证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该剧将日常生活美化后再现给观众,给观众以真实感和艺术美感。《大山的女儿》通过对题材原型的真实再现、纪实性视听语言的表达和空间再现的写实性方式,拉近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具体真实的情节与细节,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首先是原型题材的真实再现。位于桂西北地区大山深处的百坭村曾经是“十三五”时期的深度贫困村。该村既是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也是承载“黄文秀精神”的重要据点。《大山的女儿》取自黄文秀在百坭村扶贫的真实故事,主要聚焦于黄文秀生前担任第一书记的百坭村的变化。剧中的众多角色都有人物原型,如村支书农战山、妇女主任罗梦兰、致富带头人班华元、空巢老人韦奶奶等。剧中多个动人的故事真实再现了黄文秀同志在百坭村扶贫的事迹,如她第一天来任职时带领村干部清扫小广场的垃圾,班华元的沙糖桔果园遇到问题等等。很多故事经过巧妙构思贯穿整部剧,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线索。作品中的人物涵盖村干部、农民、专业领域人士等,在内容上具备深度的同时,在社会关系方面也拓宽了广度。该剧从真实的故事中积累素材,用艺术化的叙事手法客观地表现出扶贫路上的现实情况和困难。写实主义是《大山的女儿》的特色,让观众看到贫困山区贫困村的一步步改变,引起共鸣,反映出脱贫攻坚战中的困难和必然胜利的趋势。

其次是纪实性视听语言的表达与空间再现。影视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出真实,包括视听的真实和时空的真实。视听觉形象以及空间可以呈现人类活动,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符号,对影视的话语表达有重要作用。“影视艺术的真实性,还在于它们能够真实地再现空间和时间。”①时空真实性的呈现会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也会调动真实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大山的女儿》在场景、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等方面力求真实。创作团队深入黄文秀生前生活过的土地,逼真地再现曾经的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通过镜头,连绵的群山、泥泞的山路、年久的老房子,一幕幕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每个地方都曾有黄文秀的身影。剧中的演员没有精致的妆容和华丽的服饰,看起来像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土生土长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提升,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在剧作结尾,群山中修好的盘山公路、焕然一新的百坭村等视觉形象的呈现都形成了对脱贫致富的空间隐喻。

《大山的女儿》运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写实手法,真实关照脱贫攻坚战中广西贫困村的现实问题。剧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从题材、视听时空的真实方面叙事,不仅为作品增添了韵味,也让观众通过这部剧更多地了解一线扶贫干部的奉献和普通农村农民的生活变化,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二)地域文化的乡土美

《大山的女儿》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乡村发展变化,不断建构着乡土美。如今的城乡关系不断拉近,乡村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文化符号。乡土美在影视作品中的建构和表现,不仅是对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响应,也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剧中通过再现广西美丽的风景、富有特色的传统民歌、乡土村落中独特的人情美,呈现出中国乡土社会中独具特色的乡土美。该剧对乡土美的展现,既是对人们特有情感的反映,也是对精神与生命力量的找寻。

《大山的女儿》中,乡土美主要通过广西秀美的景色、传统民歌和方言表现出来。全剧混杂着普通话和广西方言。方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土人群交流的重要手段。了解当地的方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地方文化。黄文秀在扶贫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语言。剧中,她说着普通话,混杂桂柳方言,贴合人物原型的真实情况。因为黄文秀一直在外求学,多年不在家乡,对当地方言不够熟悉。《大山的女儿》既塑造出人物的真实性和鲜活性,也反映出方言在乡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后来,黄文秀能流利用方言与群众沟通,正如她在驻村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②景色优美的画面也是影视作品的重要部分。黄文秀到达百坭村后,电视剧使用几个镜头展现出薄雾笼罩下自然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在切换画面时也常用群山连绵的美丽风景作为过渡转场。此外,剧中还常以广西传统民歌与群山相结合的画面表现广西的风景和文化。剧中多次出现民歌,如在黄文秀的倡导下组建的儿童民歌班,由民歌人班小班教学,最后登上舞台进行表演;黄文秀帮助班华元所在的屯子脱贫,她临走时,村民们以民歌相送。剧中的民歌不仅优美动听,还承载着乡民们诚挚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音乐、方言和美丽景色的结合一同表现出乡土之美。“剧中多次通过广西传统民歌与巍峨群山美景的声画结合,传递出独特的广西风情文化,更传递了‘人贫景不贫,人贫志不贫’的精神,整体呈现出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审美效果。”③景与歌相融,传递出独特的审美情怀,带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体验。

“乡土的美是人的文化、人的美学。乡村中最珍贵的不是田园山水,而是世代栖居在那里的人。”④《大山的女儿》所展现的乡村生活中,人们面临着没有技术、医疗落后等诸多考验,面临着要不要继续种植沙糖桔、难找销路等一系列难题。在诸多考验面前,百坭村还是充满浓郁的人情味。连续多天的雨后,蒙昌龙为枇杷运输不出去而发愁时,黄文秀号召全村人用箩筐以人力运输的方式来帮助他;罗主任将种植烤烟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龚福洋倾囊相授,后来龚福洋开始种植烤烟,得到了很多村民的帮忙。一系列充满乡情的故事轮番上演。在现代社会中,乡民们互帮互助、相互鼓励的情谊显得更加珍贵。村民们亲切友善,建立起深厚情谊,情感诚挚的人情味是乡土美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大山的女儿》中的村民遭遇不少苦难,但他们秉持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在挣扎中不断改变,传达出坚韧不拔的气质和力量。

结局处,百坭新村依旧建在绿水青山之中。民歌再次唱响,意味着生活中的幸福与甜美再一次在乡土中应运而生。《大山的女儿》对乡土美的表达,是城市与乡村关系中找寻乡土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理想与现实交互的崇高美

崇高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重要的审美感情。带有崇高感的艺术作品更能直击人心,让人在震撼的审美感受中获得更深的审美体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通过更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⑤新时期的艺术作品不断建构崇高精神的新内涵,崇高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融入作品创作和审美表现中。《大山的女儿》对崇高美做出了全新诠释,通过塑造平凡生活中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物形象和“将不能变为可能”的生活事件来表现崇高的审美建构。

在平凡人物群像中找寻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物。中国的“崇高”建立在以善为基础的道德中。《大山的女儿》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件伟大的一面,刻画出许多优秀基层村干部的人物形象,如不断成长进步的小杨、转变思想观念的村支书农战山、住在村民家日夜照看小鸭子的老李等。这些看似渺小的人物身上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的传统美德,他们的身影和事迹共筑道德的崇高美。作品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切入点,关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毕业时,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她看到广西的落后与贫穷,决定放弃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人物去与留的选择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特征和崇高美感。黄文秀刚到百坭村,村民不接纳她,她曾有怀疑和困惑;面对县督察组的压力,她有过难过;为贫困户沙糖桔的销路犯难时,她有过迷茫,直到得到常部长的点拨;父亲身患癌症,而村中事务很多,她一度陷入两难的痛苦中。诸如此类的生活小事塑造了立体和鲜活的人物,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大山的女儿》优秀之处在于将崇高对象平凡化,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影片第一集采用倒叙,记录黄文秀遇到洪水时镇静地侧过头介绍自己,表现黄文秀崇高精神的同时,带给观众一种悲壮之美的审美感受。

崇高美的建构还通过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生活事件来完成。《大山的女儿》中的人物秉持不畏风雨、不惧困难的脱贫致富信念,冲破层层阻碍,将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事。美学中,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痛苦的愉悦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经过震撼和压抑而被获得的显现,是一种更侧重于内容的审美品格。生活在百坭村的村民们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要想改变,必然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斗争。剧中采用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呈现,最后村民完成脱贫后的喜悦足以战胜悲惨的苦痛。对于黄文秀书记的不幸离世,不仅剧中的村民万分悲痛和伤心,剧外的观众在知道故事结局的前提下也流露了悲痛感。这部剧在审美情感上与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大山的女儿》用独特的影视塑造方式,将人物和事件中体现出的崇高、伟大还原为平凡和普通。该剧采用将升华内容还原为生活常态的艺术手法,让观众认为这些是相近的,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剧中人物所展现的崇高美精神是对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和传承,为崇高之美赋予时代意义,也传递着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引导功能。

二、《大山的女儿》的审美价值表达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基于审美内涵,结合时代文化精神与审美情感,在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同时,依托影视独特的艺术符号形式,引导受众价值的建构,引领精神的发展。《大山的女儿》立足“黄文秀精神”,展现以黄文秀为代表的一批扶贫干部形象,具有明确的审美价值,调动受众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感动,进而实现审美价值。这部剧基于美学判断和美学意义来创作,其审美价值指向人物精神、人文内涵和社会价值等多个层面。

首先,指向人物精神层面。《大山的女儿》塑造了以黄文秀为榜样人物的扶贫干部群像,为观众树立了青年人理想人格的标杆。这些人物是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人,在影视叙事下成为具有情感意义的符号,唤起观众基于生活趋向艺术的审美情感。剧中,生于百色市的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人生选择的岔路口放弃留京的大好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期间,黄文秀的父亲身患癌症并多次手术,上级组织希望她能调回来工作以便照顾自己的父亲,但她却报告组织,表示自己刚和村民们亲起来,要亲自带领百坭村村民脱贫致富,想依旧坚守一线。在帮助运送蒙昌龙家的枇杷时,附近几个村的驻村干部迅速带领自己的队员帮助黄文秀的村子,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剧中多次出现黄文秀写毛笔字的场景和小班向她求作品的场景,说明她业余时间还在练习书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该剧充分反映了极具审美价值的人物精神,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名誉主席李准所言:“本剧对黄文秀形象的发现和刻画有四个方面给人留下新鲜而深刻的印象:不忘初心与人生追求高度一致、思维观念的前瞻性和喜欢迎接挑战的个性、基于坚定信仰的高度自信和坦荡胸怀、自觉回报乡村与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相辅相成。”⑥

其次,指向人文内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举措,扶贫剧中也常常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内涵价值。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黄文秀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再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黄文秀选择了最基层的脱贫攻坚事业,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牢记在心,落实在行。

最后,指向社会价值层面。《大山的女儿》是一部回望脱贫攻坚战、展望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剧。该剧展现出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带领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塑造了以黄文秀为代表的秉持坚定信念、敢于与贫困作斗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批党员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脱贫攻坚的成果,让更多观众了解到脱贫工作的具体情况,同时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大山的女儿》通过展现黄文秀精神,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当代青年人做出人生价值选择,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同时又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贴近生活,为今后时代主旋律剧的创作提供了范本,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参考。

三、结语

《大山的女儿》采用影视艺术形式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再现青年党员黄文秀的青春事迹,为广大的青年人树立了榜样,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意义。该剧通过对真实人物和事件的还原、生活环境的再现、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时代精神的传递,还原了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扶贫故事,将审美体验与审美情感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优秀的影视佳作,体现出新时代主旋律剧所具有的承载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注释:

①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9.

②中国共产党百色市委员会宣传部编著.黄文秀扶贫日记[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27.

③吴昊.《大山的女儿》:主旋律人物传记剧的优化创作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22(21):93-95.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6.

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

⑥《大山的女儿》:青年楷模形象的新时代表达[EB/OL].学习强国,2022-07-18.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75120135968017773&item_id=13175120135968017773.

⑦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1-02-25.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102/202102 25_147585.shtml.

猜你喜欢

黄文秀崇高大山
黄文秀:返乡扶贫 奉献青春
春天的大山
缅怀“最美奋斗者”黄文秀
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路上——缅怀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你不来,我不走
无名的崇高
大山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