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开展海洋文化教育实践探索
——以新港中路小学为例

2023-04-15许冬圆

教育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南海科普海洋

许冬圆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小学,广东广州,510310)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海洋软实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海洋文化教育作为提升与彰显我国海洋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愈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海洋文化既包括海洋人文景观、海洋经济结构、海洋法规制度,也包括人类在与海洋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海洋信仰、海洋民俗。海洋文化教育则是人们再造海洋景观、发展海洋经济、完善海洋法规、激发海洋信仰、传承海洋民俗,传播与创新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此路沿线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院、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等科研院所。建校初期,我校便积极从地域特征与周边资源中寻找适合校情与学情的特色教育内容,将海洋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包含加强协作共建、建设校本课程、创新评价方式三大板块的海洋文化教育实践路径。

一、加强协作共建,夯实海洋文化教育根基

相较于小学的常规教育,海洋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有专门的场地、专业的师资等育人资源作为支撑。[2]为夯实海洋文化教育根基,我校从实体研学基地打造与专业师资力量引入两个方面着手,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与共建。

(一)打造实体研学基地

海洋文化不仅具有科普性,而且具有实践性;海洋文化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构建,而且要注重实践的开展。为寻求专门化的实践场所,为学生的科普学习和研究体验提供适合的设施设备,我校积极与周边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工作部署,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有科普活动下沉的工作需求和任务导向,而我校一方面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便于与其开展协同育人合作,另一方面在建校之初便将海洋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如在校徽设计、校园景观建设中融合了海浪和海鸥等海洋物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融合了家国情怀教育等海洋底蕴,具备开展海洋文化教育的良好基础。我校与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开展共建与协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双方的育人资源优势,找准两者的结合点,以共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为抓手,在实体研学基地打造方面达成协作共识。

实体研学基地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一是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大楼内的各学科实验室和南海生物标本馆设置实验研究展教区,配备多媒体系统放映和显微世界观察设备,每月固定时间段向我校及周边学校学生开放。二是在我校教学楼三楼,双方共建了科普教室、科普走廊及电教室、广播站等,并设置了校园科普展教区,配备多媒体展示屏、标本展柜、标本移动展台、海洋主题背景版图、海洋主题科普图书、电脑、录音录像设备、实验桌椅等相关设备设施,每周固定时间段向我校学生开放。两个展教区的展教内容均以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生态保护、海洋监测科技等知识为主。

同时,由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及我校教师组成的展教团队会根据不同节日、不同时期,以及学生关注的海洋科技文化热点更新展教内容,并设计开发不同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交流、互动中实现深度学习。例如,2022年6月,展教团队结合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设计了“保护海洋中的‘蓝碳’”系列科普活动。首先,学生在校园科普展教区借助多媒体设备了解了红树林在缓解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学生在实验研究展教区利用显微镜观察红树植物的皮孔,了解其耐淹水的特性及对盐度的耐受性。最后,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探究红树林被称为海洋“蓝碳”的原因,并用数据或图表展示小组的探究结果。如此,以实体研学基地的打造为契机开展相关展教活动,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与校方协同育人的互补优势,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引入专业师资队伍

对当前大部分小学教师而言,海洋文化是一个较为陌生的知识领域,学校在开展海洋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从中引入专业的师资力量,以解决校内海洋文化教育专业人员缺乏、师资水平不足等短板问题。

我校结合学校的特色教育与教学工作实际,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以下简称南海分局)、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南沙野外站)、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以下简称第七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所结成共建单位,商讨并邀请他们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科普讲师的身份面向我校学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海洋主题讲座或海洋主题活动。例如,南海分局公职律师到我校开展主题为“学习海洋法律知识,争做海洋小卫士”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南沙野外站专家面向学生进行珊瑚礁保育技巧培训,第七研究所专家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大话海洋通信,揭秘海底光缆”实践活动。专业师资力量的引入及前沿与热点话题的带动有效提升了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的专业性和时效性。

此外,我校还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学校教师创设海洋文化教育业务培训平台,以提升教师的海洋文化教育技能和开拓教师的海洋文化教育视野。一方面,我校与共建单位科研团队合作,以海洋方面的专家领衔,组建海洋文化教育导师团,将他们请进学校,以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研讨会、开展共读活动、推门听课评课等形式,面向我校教师实施“名师”“优师”培养工程,建立并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形成海洋文化教育优师梯队。另一方面,我校开展教师走出去活动,带领教师到南海分局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南沙野外站科普教育基地等地参观、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的海洋文化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建设校本课程,彰显海洋文化教育价值

课程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海洋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具有其特殊优势,及早在小学生中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海洋意识,树立小学生的海洋国土观念,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合作、共享、互通、共赢等社会文化理念,有助于学校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有效发挥海洋文化教育的育人价值,我校与共建单位携手研发了以下海洋文化教育校本课程。

(一)建设多学科融合课程

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与传统的小学学科课程不同,其跨学科、跨领域的内容较多。开发多学科融合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师与共建单位专家之间及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多样化合作,而且有利于形成学科间有机衔接的知识结构,从而将知识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我校联合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团队共同规划设计实施了“海洋+学科”融合海洋文化教育课程,构筑了海洋文化教育的新样态。具体以语文、艺术和科学为试点,不同学科通常围绕一个大主题设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例如,语文学科以“蓝色海洋畅想未来”为主题,分年段开展海洋科普征文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写作活动。学生的优秀作品将被收录在校报中用于海洋知识的宣传,在全校甚至全区范围内推广和普及海洋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又如,美术学科以“我心中的海洋”为主题开展长卷画绘制、手工制作等活动。低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不同类别的海洋生物,并通过相关手工教程学习制作海洋生物手工作品;中高年级学生则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操场上绘制百米海底生态长画卷,展现海洋生物的神秘和美丽,从而增强保护海洋的观念和意识。科学学科则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船模制作比赛、海洋知识竞赛等,加强学生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地理等知识的掌握,吸引更多师生、家长和其他人关注海洋、保护海洋。

(二)建设梯度式特色课程

学生对海洋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校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亲海、知海、护海”三大目标,隔周开展梯度式亲海、知海、护海课程。低年级亲海课程主要围绕海洋美食、海洋民俗、海洋景观等内容展开。我校鼓励班主任和家长委员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近南海,让学生在勘察路线、准备行程、体验南海自然与人文风情、展示活动记录的过程中培养亲近海洋、热爱海洋的情感。中年级知海课程则鼓励学生组成专题研究小组,通过搜索资料及听讲座等方式认识南海,或了解海水的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底的神秘,或探究南海生物的多样性、南海产业的多样性、海洋空间的利用,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对海洋文化的认知与热爱。高年级护海课程是在南海分局科研团队带领下,我校组织学生围绕南海渔业资源良性循环、南海濒危生物保护、南海污染防治等课题展开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形成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学会保护海洋的方式方法,在真实的情境学习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3]

为丰富亲海、知海、护海三大特色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实施方式,我校还于全国海洋宣传日、科技周、科普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共建单位组织开展相应的科普讲座活动。例如,在全国防灾减灾日,我校联合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的科普讲师面向高年级学生举办了“海洋灾害的影响和预防(海洋大气科学)”专题讲座;在全国海洋宣传日,我校联合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科普讲师面向中年级学生举办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生态学)”专题讲座;在世界地球日,我校联合南沙野外站的科普讲师面向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了“美丽的珊瑚礁”观赏活动。有梯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特色课程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实施,有效唤醒了我校学生的海洋意识。

(三)建设全校性综合课程

构建立体化的海洋文化教育生态场,能让学生在校园内外近距离了解海洋、接触海洋。我校通过开设全校性海洋文化教育综合课程,形成了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立体多元的海洋文化教育生态场,促使学生在海洋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情趣高雅、热爱劳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

一是组织开展“扬起风帆,起航同安”系列德育活动,即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传统节日等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例如,结合学雷锋活动月,我校组织开展“争当海洋科普宣讲员”志愿者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学习海洋知识和讲解员形体礼仪、姿态礼仪知识后,或到校内海洋科普室做科普宣讲员,或以录制视频等形式进行线上科普讲述,增强提升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意识。

二是与共建单位合作实施每月一次的全校性海洋主题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包括海洋拓展课程、海洋实践课程、海洋主题宣讲三大板块。海洋拓展课程是在学校原红领巾广播站的基础上打造的海洋演播室,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近距离体验海洋主题电视节目的制作全过程。海洋实践课程则由共建单位的专家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例如,在海洋垃圾来源调查和清理活动中,南沙野外站的专家便组织学生近距离接触海洋,感知海洋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关注和关爱海洋的观念,以及以实际行动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海洋主题宣讲包括“海洋法律”“海洋战略价值”“海洋权益保护”等宣讲主题,由共建单位的科普讲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普及相关海洋知识。在课程形式上,我校的海洋主题第二课堂不拘一格,如联合南海分局和三沙卫视拍摄“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全国海洋日主题公益宣传片。学生在参与海洋拓展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亲海、知海、护海等观念意识。又如,我校将海洋科技和“智慧校园”结合起来,通过VR虚拟实景技术等高科技实施海洋主题宣讲课程,借助高清多维的视觉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具象、身临其境般的美好体验。

三、创新评价方式,凸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

评价是育人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海洋文化教育在小学深入开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通过创新“海洋+评价”方式,构建了体现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1+1”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获得全面发展。[5]两个“1”分别指广州市中小学统一使用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以及体现我校校本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评价方式,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融入海洋元素。例如,我校开展以“海洋总动员”为主题的项目式闯关活动,对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学生只要完成“拾贝大挑战”(包括课内识字、课外识字、查字典等),“捕鱼小达人”(具体为口语交际、背诵积累等),“多彩珊瑚丛”(具体为课外阅读)等闯关项目,便可获得相应的海洋生物印章。如此,既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业水平测评的兴趣,又能彰显学校的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二是设计海洋文化教育活动评价量表。以海洋知识、实践能力、研究意识、科学品质等为评价维度,由教师、学生小组、家长、共建单位科普讲师或专家等主体对学生学习海洋文化教育特色课程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相关品质和提升自我能力。例如,在策划和制作海洋主题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学生参照评价量表,有意识地全面记录策划理念、策划方案、方案实施过程等,以便参与评价,真正实现以评促学的课程评价目的。

综上所述,实施海洋文化教育是我校实现教育多元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我校还需不断深化海洋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海育人,助力新时代学子在海洋文化的浸润下扬帆起航。

猜你喜欢

南海科普海洋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科普达人养成记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南海的虎斑贝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南海随笔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