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未来教育的小学全息阅读策略

2023-04-15绿,李

教育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息时空学科

林 绿,李 健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一、引言

全息阅读,是以全息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以全人员为主体,全时空为状态,全领域为内容,指向全素养的新型阅读形式,是对于未来阅读教学方向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在未来教育的社会大背景和未来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下,全息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日趋凸显。本研究基于未来教育依托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新方向,探究以突破原本人员、时空、领域等局限作为切入点,以多途径构建出的全息思维方式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从全息阅读的价值意义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揭示全息阅读教学模式的内在本质,为全息阅读的多学科应用和未来教育背景下其他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借鉴。

二、有关概念界定

(一)未来教育

教育作为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纽带,象征着人类未来的希望。近年来,未来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关于什么是未来教育,人们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为了未来的教育,即为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而实行的教育;二是在未来的教育,即在未来某个阶段呈现的教育形态;三是未来智慧教育,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教育技术和方法被全面颠覆,进而形成新的智慧教育模式。[1]

未来教育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路径及教育方法三个层面来把握:其目标是面向未来时代而培养以能力和素养为本位的人,养成学生的真实学习力;其路径是建立弹性化学制和扁平化架构,打破传统结构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其方法是融合现有科学技术重塑教育场景,打造未来的智慧校园。[1]

综上,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但未来教育不是将来时的,其核心不在未来,而是指立足当下教育的现在进行时。未来教育是当前教育由内而外的突破和延伸,是新时代依托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新方向,是面向未来而推陈出新的新教育。

(二)全息阅读的概念

“全息”是一种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信息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由部分辐射整体,由零散趋向系统。[2]当下的数字阅读正在朝着基于全媒体的全息阅读方向不断迭代升级,基于此,全息阅读由全息的相关理论出发,是一种运用全息思维方式的新型阅读教育模式,它将阅读文本延伸为一个全息体,使文本内容之间全息互通,文本的局部可以反映整体,文本整体的内容也可以看到局部的信息。

全息阅读是数字阅读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举措,强调在“全时空”状态下,“全人员”共同参与,“全领域”进行知识交流活动,突破场所、形式、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最终指向“全人发展”与“全素养”提升的育人目标。[3]在此新型模式下,全息阅读将助力于全人员阅读、全领域贯通,学生亦能通过全息阅读突破时空、人员及领域的多重限制,有效掌握文本的全息性,获得全面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三)基于未来教育的全息阅读

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理念,不难看出我国正以长远目光思考着未来教育等方面问题。从世界的发展史来看,新的文明往往孕育新的教育范式,教育一直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而伴随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来教育这一概念便应运而出,其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也必然是更开放、更全面、更自由的教育。

语文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核心学科,其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更要侧重于学生的审美创造、文化理解和创新等方面内容。全息阅读拟以全息的思维方式来展开语文阅读教学,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教育的需要,打破原本的语文学科传统本位论,给学生提供全息化阅读的实践可能。

综上,基于未来教育的全息阅读指的是:以未来教育这一视角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依托新技术以突破原本人员、时空、领域等局限作为切入点,最终以多途径构建出的全息思维方式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三、未来教育下全息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一)丰富阅读体验,强化全员阅读意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传统阅读教学中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形式相比,全息阅读致力于唤醒阅读教学中的每一个元素,以全息互通的思维方式开展阅读教学,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教育下各学科、各领域的贯通融合,将促进阅读教学模式突破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圈,把家长、社区及图书馆人员等都纳入全息阅读系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阅读时空的限制将被彻底打破,全员均可依托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阅读系统和个性化阅读平台,以阅读主体的方式真正走进全息阅读,将阅读作为一种全员可触摸的常态。

同时,校内外各种阅读资源相融合,各学科领域知识相交叉,最终以丰富多元的活动和课程构筑出完整价值链的阅读生态,把师生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阅读变成了一种多维度、深层次的丰富体验。全人员阅读体验的丰富也就为全员阅读意识的强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员阅读意识的新风便自然能吹到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各个角落。

(二)聚焦师生互动,培养全程阅读能力

《阅读学原理》一书提出了阅读学的“三体”框架,即阅读主体、阅读客体、阅读本体。[4]阅读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必经的阅读过程中接收和加工信息,产生知识及情感效应即强调全程阅读能力。但不同学生之间囿于生活经历、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阅读同一篇的文本时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理解。而全息阅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主体阅读模式,看重的是发展课堂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广泛吸收学生反馈的信息以改进全息阅读教学活动,旨在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多元的阅读体验和丰富的精神成长。[5]

学生全程阅读能力的培养,单靠智慧阅读系统及平台提供的文本的多元体验是不够的,亦需要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式的引导。全息阅读教学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关系,使师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构成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

当然,学生全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方式往往太过单一,学生的阅读体验仅源于文本及生活情境,对于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往往浅尝辄止,阅读能力的培养可能从一开始便结束了。而未来的虚拟阅读场景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维度场景体验的需求,师生得以更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并得益于全时空、全领域的全息特性,在互动中能从多途径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无论是课前导读、课中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还是课后阅读的拓展延伸,学生都能时刻在个性化、智能化的场景中与教师、文本对话,得到阅读能力的全程培养。

(三)强化阅读实践,培养全面阅读素养

全息阅读不仅跨越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时空的界限,而且突破了过往静态阅读的限制,强调对阅读的动态发展即阅读实践。[6]未来的虚拟阅读场景虽说能提供给学生立体化、多维度、深层次的丰富阅读体验,但仍要求学生能从纸质的、数字的、虚拟的阅读走向生活实践的阅读。

学生的阅读实践不是来源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考试及练习当中去,而是可以通过全息阅读系统中丰富的阅读生态自然走向生活实践。例如:通过共演情景剧,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结合所学知识开展全息写作,由文本的部分或整体提取文本信息,展开续写、仿写和文本新创作等;将全息阅读课堂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以更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形象展现出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丰富资源和多元途径,但却不能越俎代庖般自行替换掉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收获。在文本阅读的全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和体会书本潜藏的情感内涵,潜移默化地获得显性或隐性的精神成长,深远持久地得到以创新意识等为核心的全面阅读素养的培养。

四、基于未来教育的全息阅读策略

(一)激发学习创新能力,阅读在全息中融合

全息阅读是多元的、开放的、立体的,突破了固有时空、人员及学科领域的限制,并承接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需要激发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阅读教学崭新的生命力也将从全息系统内同一学科的整合及多学科领域的融合中迸发出来。

在同一学科的整合中,可从相同单元的层次进行,例如,将诗歌按照不同诗人、不同季节、不同思想感情等进行分类,然后系统化地教,针对性效果可能会更好,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会更加有效。对于小学语文相同类型,但层次不一、难易不同的文本,可在科学的测评体系下根据阅读水平及文本难易程度进行划分,构建出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的不同阅读内容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形式和内容中的不同,感受不同的题材、表达方式乃至逐层递进的文本,直至能依据自己学习理解能力串联起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文本。以叙事记人的文体为例,人教版有许多篇目是写人的,这些文章篇目贯穿各个学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单元要求,明晰教学的重难点。如在低段,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写作要求,写清具体事情,主动积累写人词语,并尝试展开初步运用;在中段,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掌握具体的记人方法;在高段,要求学生写出细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把握文本中写人的独特之处等。

而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中,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尤为明显。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展开创作,通过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等不同的作品形式展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与语文、美术等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和评价,切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之际可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探究、合作、体验等方式开展学科融合式的阅读,与学生共同探讨学科阅读规律,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科特性,开创学科阅读推广模式。而学科融合式的阅读必将是一种新的突破,教师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多加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勇于打破常规,让阅读在全息中真正得以融合。[7]

(二)利用人工智能赋能,阅读在全息中推进

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和拓展人的智能的新型技术科学,同全息阅读一样是宽领域、多维度、跨学科的综合体。为顺应时代潮流,未来教育下的全息阅读将全面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人工智能号称是人类智慧的“容器”,其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学生全息阅读中的任一不足进行实时感知、准确预测,由此对症下药式地予以个性化施教。该技术在构建智慧阅读系统和个性化阅读平台时,将高效整合和丰富资源,真实记录学生的全息阅读学习情况,提供学生虚拟现实情境,使学生享受身临其境式的阅读,赋予教师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也将能挖掘不同学科特点,真正将各学科知识融入阅读。教师要基于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讲授吴冠中的名篇《父爱之舟》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家庭成员的真挚故事,在课堂上分享;借助朗读音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尝试使用画笔将文中场景描绘出来,如“画出你心目中的父爱之舟”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除了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开展全息阅读。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应用性,可根据其特点融入应用式的阅读,协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可通过数字绘本、绘本游戏、绘本电影等,帮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时针、分针等,学会关注时间,教师需过程性地记录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提供指导。

对于英语这类实用的工具性学科,可以定期设计和组织相关的比赛活动,通过AI话剧演绎、讲英语小故事、虚拟现场配音、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英语从学习到应用的情境。不难看出,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有效开发跨学科的阅读活动及课程等,能构建全息阅读与各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多维化地感受阅读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篇文本中各学科不是相互分离的,在一篇文本中积极尝试各学科交叉式的阅读不失为全息阅读教学模式的一种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对当前乃至未来教育的作用将会愈发巨大,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我们面向未来进行全息阅读教学的手段,而非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全息阅读文本中的各个元素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全息阅读过程中的认知体,更是阅读中的情感体,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能够引导学生从阅读形式到内容,从阅读认知到情感,从全息阅读到文本创新和创作的稳步推进。

(三)革新传统教学时空,阅读在全息中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均处在一个固定的教学时空,在时间上,师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与学;在空间上,师生被限定在由黑板、讲台、课桌等组成的课堂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未来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了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开发。

在未来教育下,新技术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时空,为未来教育带来无限延伸的可能。在新式的教学模式下,将教学时空扩充至互联网网络区域、创新性作品创作区域、个人或小组作品展示区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利用无比广阔的教学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空间来开展全息式阅读,也能够让教师高效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

在未来教育下的全息阅读教学中,学生不用受限于教室这一空间,无需拘泥在课堂这一时间,阅读将能随时随地发生在他们身边。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随时通过智慧阅读系统和个性化阅读平台阅读课文相关书籍,在现实或虚拟情境中观察记录爬山虎,通过写观察日记、绘画等形式加以创作,最终在班级、校园乃至网络中进行作品展示,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多维度、立体化的真实阅读情境。

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时空局限上的突破将为全息阅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奠定重要基础,而全息阅读是培养人全面素养的阅读,其“全人发展”与“全素养提升”的育人目标也将助力于未来教育真正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师生等全人员可在这充满无限可能的教学时空里遨游,在协同构建出的全息阅读共同体中一起经历和成长。

五、结语

全息阅读是顺应未来时代发展,对阅读进行的与时俱进的革新。面对未来教育席卷而来的新变革新挑战,以全息思维为核心的全息阅读新样式将助力小学阅读教学突破依托未来新技术打破人员、时空、领域等多重限制,让阅读在全息中融合、推进乃至生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全息时空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跨越时空的相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镜中的时空穿梭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超学科”来啦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