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

2023-04-15王金凤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王金凤,韩 俊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分重要的全球议题,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更深入人心。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紧密程度以及面临的风险挑战超出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凝聚的价值共识,指引世界各国携手解决人类社会生存难题,共同建设美好地球家园。习近平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揭示当代人类社会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他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重大现实课题。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习近平倡议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难题。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为全球和平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还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期许的世界方略。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根据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针对人类该如何应对风险挑战,确保永续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解决好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关系问题,属于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平等合作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共建共商共享,以合作共赢代替零和博弈,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符合世界发展趋势,顺应人类历史潮流。

当今时代,全球利益交汇点变得越来越多,世界各国在多个领域拓展融合,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交融如此之深。在历史进程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关起门来独善其身还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令人深省的提问,成为国际社会深度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历史长河中汲取经验教训,从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变幻中分析大变局内在演变机理、探究人类生存法则。它包含目标、利益、合作、权利、责任在内的运行架构,既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又有世界各国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张力,更有统筹“两大大局”的现实考量。它紧扣和平发展时代主题,重视人类安全问题,关切现存国际秩序的全球治理模式因国际力量变化与之相应的利益诉求,正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激烈矛盾,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和道路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深远、体系完整,从根本上要求“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46。建设“五位一体”的世界,对应推动了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大方面协同变革。政治方面,秉持相互尊重的国家间相处原则,世界各国应在主权领土、制度自主选择权等问题上相互尊重,还应相互尊重各自为解决发展而付出的辛勤实践,才能远离战争,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安全方面,强调“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2]542。人类所遭遇的风险挑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泰然处之,除了共同合作别无他法。世界各国须强化合作力度,打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新格局,才能远离恐惧,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经济方面,提倡世界各国同舟共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方能远离贫困,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文化方面,主张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建设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59。生态方面,呼吁世界各国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医治工业化产生的生态创伤。维护和营造人类宜居的优美家园,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上构建的五个新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有机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和实现形式,它全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逻辑密码。这五个新世界“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4]163,即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有机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和实现形式,也是建立一种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书写国际规则、分享发展成果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习近平历来重视“问题意识”,他多次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性问题总是频繁出现,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困扰。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2]476,恰逢最好与最坏时代的历史交汇,物质积累、科技发展、人类文明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人类面临更多的新挑战、新威胁,特别是“四大赤字”非但没有降低的趋势,反而给国际社会制造了更多麻烦。整体上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金融危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发展局势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大国、强国无视国际准则和道义野蛮干涉别国内政,“三股势力”互相勾结,地区冲突时有发生,灾难、贫穷、疾病、生态环境等问题挥之不去。实际上,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就是回应时代之声,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又是时代之问的有力回应。

在马克思的时代,他认为随着资本无限增值和扩张,会不断地把世界拉入资本循环的体系内,不可避免产生资本的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历史将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人的交往将打破区域限制,成为世界交往。可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35。大工业的到来,“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6]566。因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蓬勃发展,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把一切国家、民族都卷进了资本的世界,“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541。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就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7]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预言,早已成真。的确,“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7]。正因为这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普遍交往,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现实需要。事实已经证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2]477,人类通过网络科技等形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让世界交往变得方便快捷。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整个世界不可能退回到封闭孤立状态,在地球村里,各国人民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生存发展越来越休戚相关。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思维

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在发展和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从复杂的现实世界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空间,增进世界人民福祉出发,充分考虑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体量、制度文化等实际状况,以及人类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生存状态,而提出的符合发展规律和人们期望的全球治理方案。世界各国发展情况不一,社会制度各异,生产力整体水平还处于低势,全球性的风险和矛盾相互叠加。基于人类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不均衡,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处于贫困状态,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强烈意愿。

从物质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利益支撑。人类社会深度融合,在人类持有的巨大利益需求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了现实条件。全球市场自我调节,资源配置得到优化,高效能的供给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机制相匹配。人类既要不断稳固相互之间的利益关联,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牢固的基石,还要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增强世界各国的责任意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以后,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个时代主题之下,中国更愿意用和平、合作、协商、改革开放等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合作共赢来不断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更好地把发展成果惠及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时代主题提醒我们,制度、道路、文化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因为它们相异,双方就要殊死较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为了搞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革命,不是全球范围的制度替代、文明替代,习近平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不同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水平的国家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中国共产党深知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脉搏,始终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积极为人类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里面,“命运”一词呼应的是当今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关系到世界发展轨迹,它强调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的发展趋势,“将人类命运与共同体发展结合起来,不仅看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注意到了世界上所有民族发展的共同前景”[8]。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了阶级、政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有利于搁置冷战以来人们关于两种社会制度之争、文明之争。

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以下几点作为说明。

其一,坚持世界多样化、尊重文化差异性。习近平提出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所谓的“普世价值”,它的实现是以世界多样性为前提。世界是多元化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由不同制度、文化的成员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在世界范围内搞统一的价值标准,也不是为了推动某种或少数文明的发展,更不是要求人类建设统一的行为体。它承认不同国家、地区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多样化与差异性,既要尊重世界各国选择制度、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还应相互尊重各自为解决发展而付出的辛勤实践。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交流互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相互包容,倡导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努力寻求国际社会最大发展共识。应当认识到,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272。无论何种社会制度,都要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与现实考验,“人类遇到的共同挑战、共同问题,就形成原因、复杂程度、解决方案等方面来看,都远远超过了两种制度之间矛盾的范围”[10]。但同时,必须坚决反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摒弃丛林法则、文明优胜论和冲突论。

其二,坚持共同合作、平等协商。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深刻复杂、加速演进,各种新旧力量、矛盾、因素相互交织叠加,机遇与风险相互攀升,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新态势。人类所遭遇的风险挑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泰然处之,除了共同合作别无他法。世界各国紧密相连,既有全球的共同利益,国与国之间又存在着各自特殊利益的发展诉求。中国不否认国际社会存在的矛盾冲突,回应世界各国的利益关切和因利益争端衍生的分歧,共同合作与平等协商是最佳方式。那种凡事动辄付诸于武力解决的强权政治,动不动就挥起制裁的大棒,妄图在互联互通的世界搞赢者通吃,反倒是伤人伤己的不智之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又特别重视各国的基本权利和合理要求。因此,在习近平看来,国际社会应以相互合作来维护共同利益,以平等协商实现各自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三,坚持共谋发展、互利共赢。针对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复苏困难,贫富差距大等现实问题,世界各国唯有开放全球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才能更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各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走在发展前端的国家应当带动发展滞后的国家,形成相互协同发展的共赢格局。“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要充分利用“五通”效能,弘扬“丝路精神”,以“亚投行”“国开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保障,支援发展中国家以及贫穷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了解不同地区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有效挖掘世界各地资源能源、基础设施及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多元区域的差异协调与优势互补,对接相关国家的战略规划,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共同进步。

其四,坚持从我做起、久久为功。世界上的事情向来是十分复杂的,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许多事情的发生常常令人意想不到。在变化莫测的国际舞台上,中国能做的,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以强大的定力、韧劲和耐心,一点一滴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办好自己的事情。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1]436具体来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继续扩大开放,使自己强大起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国强大几分,人类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保障就多几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要凭中国自身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说话。另一方面,履行好国际义务。习近平指出,“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45。中国在人文、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向世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正为世界经济复苏源源不断提供动力,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一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和“亚投行”的资金保障,发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二是,通过援助、合作,甚至无息贷款等方式,在技术、人员、智力等方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建成一大批民生项目工程,用以改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三是,提出共筑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总之,要与那些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进之路”[11],携手向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把人类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上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社会关系的发展,它们是统一的。“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12]10。人类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引起国际社会共振的原因所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奉行的是,世界各国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选择生存发展的权利。“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2]523。当今世界,有的国家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依仗手中的军事、经济实力,在对外政策上奉行唯我至上原则,严重阻碍了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伤害了世界的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从全球利益出发,坚决反对这种野蛮霸道行径,努力打造合作共赢的人类健康发展之路。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人类遇到的挑战层出不穷,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思考的问题是,人类该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全人类的当代命运和未来走向,其价值底蕴在于:“对本国负责也对他国负责的责任共同体、‘利本国’也‘利他国’的利益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和‘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价值共同体、将本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命运联系到一起的发展共同体”。[13]换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2]539。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保障每个人沐浴和平阳光,“将维系人类生存的使命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结合起来”[14],创造人的自由发展条件。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天下为公、世界情怀的高尚品质,与一心为全人类解放事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相比,在价值取向维度上是一致的,也是高度契合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不含任何狭隘、自私、偏见的观念,它关涉群体、个人以及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同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也不是局部的、少数的人,而是无差别的世界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实践的。事实上,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作为过程展开的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15]。这种实践活动体现在,坚持用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这些原则化解全球“四大赤字”。

从实践成效来看,中国政府已累计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注册1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提供180个减贫项目,中国始终贯穿绿色发展理念,提前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制定出了 “双碳”时间表。另外,通过 “一带一路”平台付诸于实践,与沿线国家一道发展基础设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6]。中国政府专门成立丝路基金、亚投行等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由中国投资建造的铁路、港口、企业等正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疫情肆虐之下,中国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送大量医疗物资,多次派遣医疗专家,并向世界承诺疫苗成功研发和投入使用后,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国际社会,这无疑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完美阐释和生动实践。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思维

客观而言,全球治理问题日益凸显,治理的机制体制失灵,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治理陷入困境,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声浪再次掀高;霸权主义、零和博弈思维在国际现有的规则下依然大行其道,一些国家为追求个体利益不择手段,降低了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互信;世界上仍有不少地方仍在战火之中,种族冲突、领土争端、恐怖主义、暴力犯罪以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安全威胁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发展鸿沟突出,人类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经济增长导致人与自然矛盾加剧。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这些难题和挑战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是人类社会遇到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待解之题。毋须讳言,广大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加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共同使命,发达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下行等风险。如何化解矛盾冲突、协调共同利益,实现永续和平发展,又是一道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需待解之题。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全球发展。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归根来说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发展是世界各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人类贫穷是发展的核心要义,贫穷问题是世界级难题,无论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还是现在各国政府,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成效不佳。中国共产党以无比的政治魄力和坚定不移的韧劲,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让9899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深知,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2018年4月8日,习近平会见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他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7]中国共产党不仅为本国谋发展,还兼具为全人类谋发展的博大胸怀。一方面,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着力提升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设置议题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国家或地区间的矛盾冲突,多做劝和促谈的工作。就发展问题而言,不断增进全球利益共同点,扩大利益交汇点。就国际关系而言,努力把信义、情义、正义、道义统一起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2020年以来,全球因疫情导致经济持续低迷,加剧世界格局演化进程,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论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还是在参与国际合作上都向世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全球安全。秉持平等相待的义利观是促使国家间交往安全的基本准绳,习近平主张“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443,把信义、情义、正义、道义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外交布局,打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许久以来,片面追求单方面利益最大化一直被奉为国际交往的规则,牺牲他国利益换取自己利益的做法总是不断出现,有些国家曾一度信奉马基雅维利提出的“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信条,认为国家遇到危险时,可以摆脱道德规范的约束,用最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政治目的。从世界整体利益来看,这种自私自利不顾国际道义的交往显然不符合人类的发展潮流,它带来的只会是不安与动荡。人类要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需要丢弃损人利己的思维方式,摒弃民族优越论的逻辑意识。我们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以及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看到,这些体现国家间交往的平等相待,义利相兼的共同价值才是国与国间的相处之道。在全球紧密相联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的安全,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2]523。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义与利同向同行,不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不义之举。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全球治理。二战以后,以联合国为主体,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的全球治理框架,在人类治理的历史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对过去几十年的和平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的群体崛起,国际对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增多,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逐渐增加。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受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待遇。人类社会命运仍由少数大国强国操纵,一些国际多边组织的领导权话语权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完全掌握,其他国家在涉及全球共同利益上,无法拥有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这样的全球治理,严重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平等、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的价值导向,公正性合理性缺失成为国际秩序的一大弊病。国际社会要求变革治理体系的呼声愈发强烈,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给出的方案是,以规则为导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规则问题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448的关键所在,各国要树立规则意识,维护规则的权威性。特别指出,全球治理的规则,必须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不是谁的实力强谁就说了算,规则要管用要跟上时代,应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1]459,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提高他们的国际发言权。

五、结语

人类社会诞生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焕发勃勃生机,展现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岸之力。为化解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应运而生,这个方案是促进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具体措施和现实路径。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21世纪全球问题所作的深刻反思,倡议世界各国携手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和平、和睦、繁荣、共享的大家园,这种理念锚定的是人类前途命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并存,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形态背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远远超出了制度之间斗争的范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际关系正常化、合理化,不是改变全球社会形态性质的战略方法。它以开放、和平、发展、合作、尊重、共赢、公平、正义、包容的理念丰富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为有效应对全球风险挑战提供的中国方案。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中国以身作则,积极推动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了非凡成就。2017年2-3月,这一理念分别写入联合国决议、载入安理会决议、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党的十九大以来,因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其深刻的内涵和意蕴不断丰富发展。实践表明,应对全球性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的“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价值理念,贴合人类现实需要,符合世界各国利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这必定是一项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持久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中国愿意与世界人民一道,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坚定不移为世界的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为人类事业的光辉前程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