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文化及其产业化应用思路
2023-04-15曹成全
曹成全
(乐山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萤火虫是鞘翅目Coleptera萤科(Lampyridae)昆虫的统称,广泛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独特的发光行为使之成为一类重要的观赏性昆虫,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都是“明星物种”。萤火虫绚烂美妙的闪烁荧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的刺激,更有精神上的各种感受而产生的复杂情感,进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萤火虫文化[1],并使得萤火虫成为与蝴蝶、蟋蟀齐名的赏玩昆虫,深受人们的喜爱[2]。
近些年来,萤火虫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3],并呈现出深度产业化的趋势[2],但在实践应用中,萤火虫文化并未被全面深度挖掘。本文全面梳理了以中国为主兼顾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自古至今的萤火虫文化并进行了讨论,总结了萤火虫的文化属性特点,最后阐述了萤火虫文化在文旅等产业中的应用思路。
一、萤火虫的文化内容综述
(一)萤火虫的民俗传说
古人有“魂魄化萤”“精血化萤”甚至“尸体化萤”的民间信仰和传说,原因应该是他们只观察到萤火虫在夜里飞行,而看不到其虫体,便以为是磷火,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鬼火”[1,4]。民间甚至还有“女鬼化萤”的传说,如《酉阳杂俎》载“忽有星火发于墙堵下,初为萤,稍稍芒起,大如弹丸”,民间把这种女鬼与萤火虫联系起来,认为夜间飘飞的萤火虫就是女鬼所化。
日本有关萤火虫的画作中也描述了这样的景象:死去的人划船前往天堂,他们的灵魂幻化成了萤火虫继续在世上飘荡,给黑暗的路人以光明和战胜黑暗的一丝鼓舞[5],似乎给这个较为恐怖的传说增添了一点积极的亮色。这种凄悲文化在1988年的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中已经有所影射:兄妹两个在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中燃起的希望,第二天就被埋进了土里,影片中如影随形的萤火虫形象,也散发着哀愁的叹息。事实上,萤火虫的亮光也被认为是在战争中丧生的士兵们灵魂的改变形式。
萤火虫与鬼魂的神秘关系让人们对其产生敬畏和惧怕,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则认为萤火虫飞到谁家谁家就倒霉,不是生病就是死亡,但多数的民间传说都认为出现萤火虫是积极向好的兆头:萤火虫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属于火象,因此象征着权利与财富,在晚上看到萤火虫,会有发财的兆头,象征着近期会有一大笔财富收入;有人认为萤火虫进入家里就会有客人上门;萤火虫象征着浪漫的爱情,如果萤火虫进家里寓意是非常好的,很快就能遇到一场浪漫的表白,或者和命中注定的人相遇;萤火虫除了代表爱情之外,还有亲情的含义,相传萤火虫可能是上一世的亲人或情人,这一世变成萤火虫来看望你;还有传说认为每一只萤火虫都是天神派到人间的天使,只要对着萤火虫许愿,它就会把你的愿望带到天神那里[1]。
关于“魂魄化萤”,还流传着“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感恩故事:宋太祖赵匡胤未登帝位时,曾救过一位被强盗囚禁的苦命女子赵京娘,为避免京娘再次遇险,赵匡胤与京娘结为兄妹,千里护送京娘回家,京娘和赵匡胤分别后,不久在战乱中死去。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路,忽然飞来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把他带出险境,传说这是京娘死后特地化为萤火虫赶来相救。
古代关于萤火虫的放飞和观赏等娱乐项目有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应属隋炀帝,堪称“人造萤火虫之夜的始作俑者”。据《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隋炀帝在游山玩水时,别出心裁,命人用斛装满萤火虫,酒酣兴浓之际,便把斛打开,放出其中的萤火虫,霎时萤火虫争相飞向夜空,美不胜收,意犹未尽的隋炀帝后来又在扬州建立专门的“放萤苑”,这里有专人收集、放飞萤火虫,供隋炀帝随时取乐之用。由于皇帝的提倡,民间观萤娱乐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到了清代,市场上就有人捉萤火虫来卖,用以做成萤火虫灯,“北效多萤,土人制料丝灯,以线系之,于线孔中纳萤。其式方、圆、六角、八角,及画舫、宝塔之属,谓之‘萤火虫灯’”[1]。
除了单纯的赏玩,利用萤火虫发光特性的习俗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都有,如:中国古代“囊萤夜读”的典故就是用萤火虫照明读书的最佳案例;窗萤有别于熠萤的不停闪烁,它们是稳定地发出亮光,日本学者松村松年(1928)就记述只要10只山窗萤就足以供阅读了,所以萤火虫早就成为穷人的照明工具,且有不发热、不引发火灾的优点;中国很多地方有将萤火虫包在豆荚里或放在空鸡蛋壳里玩耍的风俗习惯,日本的小孩子则把萤火虫放进风铃草这种花朵里玩耍;非洲有些国家将萤火虫放在丝网兜里,拴在脚上走路照明[6];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多个国家的孩子们喜欢玩萤火虫,比如捉萤火虫,把萤火虫放在一个瓶子里,把萤火虫的一条腿绑在一根绳子上,或者把萤火虫碾碎后使荧光仍然留在他们的手中,但在某些国家,萤火虫的发光也会吓到孩子们[7];墨西哥妇女制作小丝袋收集萤火虫,绑在头发上或胸前,作为装饰用;有些渔民采集萤火虫装在瓶内,置于渔网上方或钓竿下方,夜间的鱼类有趋光性,可以捕获较多鱼类[8];清朝《古今秘苑》中记载“取羊膀胱吹胀晒干,入萤百余枚,系于罾(鱼网)足网底,群鱼不拘大小,各奔其光,聚而不动,捕之必多”,这可能是先人们最早利用的荧光捕鱼技术了[9]。有趣的是,萤火虫的发光特性还可以应用于战争军事:早期我国沿海地区海盗盛行,居民以萤火虫替代油灯,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将萤火虫收藏起来,使海盗找不到目标,就像近代战时的灯火管制有异曲同功之妙;早期部族战争时,将萤火虫捣碎后涂抹身体,在漆黑的荒野出现发光的人形物体,以为是遇到鬼魅,会使敌人吓破胆;日本人占据台湾初期,北埔英勇的原住民抵抗日军的占领,可是原住民的武器无法和装备精良的日军相比,常在夜间利用以萤火虫或点燃的松枝当作照明工具偷袭日军,让日军吃了很多亏,某夜哨兵发现远处亮光点点,以为原住民大军偷袭,日军立刻全体动员各种武器齐向光点轰击,过一阵子发现光点一样没有消失,才知道是萤火虫的亮光。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有许多节日和风俗与萤火虫有关。如中元节,正值七月十五,据民俗家推测,鬼节位于此,大概是因为农历七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萤火虫活动的旺季,田野里树林里流萤纷飞,飘荡闪烁,很容易让人与鬼的活动联系起来,认为那是到处游走的鬼魂[1,4]。再如壮族的台望节,是一个与萤火虫有关的连性节日,在这个节日的夜晚,欣赏流萤漫天飘舞的盛景是重要的娱乐项目。杜牧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则生动地描绘出了古时七夕佳节的萤火虫之舞和动人爱情故事互动互融的美好场景[1]。在其他有些国家设有萤火虫的专性节日,比如:韩国茂竹郡的萤火虫节是以萤火虫为主题的环保节庆,在节庆众多节目中,晚上八点开始的萤火虫探察体验项目是最受欢迎的活动。日本人把赏萤和赏樱看得同等重要,萤火虫在日文中叫“ほたるの星”,被称为“国虫”,说明了它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人的灵魂被描述成为一颗漂浮、摇曳的火球,而萤火虫的活动形态与之相似,所以日本女人在夏季喜欢身着色彩艳丽的和服,手持花扇,在参加完白天的庙会、烟花盛会和盂兰盆节之后,去草丛捕捉萤火虫;在日本,每年各地在萤火虫发生期举办“萤火虫祭”的活动,借助此种活动庆典以达宣传萤火虫保育的目的。
萤火虫在古代也是占卜家运的媒介之一。据萤部汇考杂录:“若入人家,其色青者,吉;红者,有祸殃。”意思是,飞入家里的萤火虫,发青色光是吉兆,发红色光则是不祥之兆[10]。有的地方用萤火虫占卜农业生产,人们把放在地上的萤火虫用脚一拖, 便可根据地上出现的萤光来判断丰歉,线粗且长则象征稻穗肥大,可望丰收,反之,则歉收[1]。道教和民间方士甚至希望萤火虫能照亮自己的灵魂,从而修仙证道[11]。撒哈拉以南非洲多个国家的萤火虫文化丰富多彩,有各种传说,但基本都与鬼魂和女巫有关,甚至还用来祈雨[7]。当婴儿做噩梦时,可以用压碎的萤火虫和婴儿居住的炉火中的灰烬混合制成饮料来驱赶鬼魂[12]。
《淮南万毕术》中记载:“萤火却马,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之鸣,却不敢行。”意为用羊皮把萤火虫包起来,放在土里,马见到之后就会嘶鸣而不敢前行[4]。有些地区还在蚕室内悬挂萤火虫而驱鼠。传说一种以萤火虫为引的萤火丸有强大的护身奇效,《神仙感遇传》记载了萤火丸的制作方法和“实践效果”[11]。玛雅文化中萤火虫是在夜晚叼着雪茄、尾部发光“星神”。
中国萤火虫的研究较为薄弱,是近几十年才引起了少数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并通过科普等途径使得民众逐步熟悉萤火虫的科学知识。萤火虫的很多民俗传说都是与当时人们对萤火虫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有关,也与迷信和当事人的主观认知有关。因此,在世界各地的萤火虫民俗传说中也有很多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认知,比如:萤火虫飞进家里,有的认为是吉祥的象征,有的却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事情[1,7],至于有人用萤火虫来占卜和修道等,更是无稽之谈。至于中国和日本相似的萤火虫象征死人灵魂的说法,推测古时坟墓地中较为阴暗潮湿,杂草丛生,少有人去,反而有利于萤火虫的生存,于是夏夜萤火虫纷纷在墓地上空飞来飞去进行闪光求偶,人们由于恐惧的原因将萤火当作飘荡在墓地上空的先人的灵魂[13]。
(二)萤火虫的诗词歌赋
在中国文学中,和萤火虫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甚至有人把萤火虫比作“诗虫”[14]。仅《全唐诗》就有245处提到萤火虫,使用过萤意象的诗人有90多位,其中就有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等著名诗人[9]。对萤火虫的描写,最早见于《诗经》中的“町畽鹿场,熠耀宵行”[15],但以萤入诗是魏晋之后,随着咏物诗的逐渐繁荣才渐渐兴起。比如,西晋傅咸的《萤火赋》,南北朝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纪少瑜的《月中飞萤》、阳缙的《照帙秋萤》,唐代杜甫的《萤火》和《见萤火》、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隋宫》、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刘禹锡的《秋萤引》、骆宾王的《秋萤》和《萤火赋》、韦应物的《玩萤火》和《夜对流萤作》、许浑的《早秋》、李百药《咏萤火示情人》、罗邺的《咏萤》、陈格的《咏萤》、周繇的《咏萤》、彦谦的《咏萤》、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郭震的《萤》等,宋代苏轼的《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梅尧臣的《悼亡三首之二》、刘克庄的《沁园春·辽鹤重来》、刘筠的《萤》、赵蕃的《萤火》、王沂孙《齐天乐·萤》、陈师道的《次韵萤火》等,元代谢宗可的《萤灯》、张翥的《多丽·西湖》等,明代僧德祥的《咏萤》等,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赵执信的《萤火》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杜牧《秋夕》中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和李白《咏萤火》中的“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把萤火虫夜飞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的则是梁朝萧和的《萤火赋》,把萤火虫的精神表述到位的则属清代赵执信的《萤火》。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描写萤火的传神诗句:“疏篁一径,流萤几点,飞来又去。”仅十来个字,便把竹林小路上萤火虫飞动的流光写得活灵活现;北朝文坛宗师庾情的“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以“碎火流”形容时断时续的飞萤流光,逼真传神[9]。
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萤火虫的意象体现为“荒、寂、湿、凉、美”[14],其文化意涵包括家国之思(“熠耀宵行”体现了家园破败、盛景不再的落魄凄凉)、涅槃之火(“化腐为萤”恰似凤凰涅槃,将萤火意象拓展到了哲学的象征意义)、忠贤之喻(“在晦能明”可以黑夜中的孤萤来暗喻身处黑暗政治环境中孤立无援的忠臣良将)、勤学之征(“囊萤夜读”以萤火作为勤学苦读的象征)[15],甚至还体现了尽绵薄之力服务育人的精神(借车胤囊萤之事赞美萤火虫能竭其所能为人服务)和卑而不贱的气概(萤火虫的光很微弱,但“虽缘草成质”,却“不借月为光”,“何异大星茫”)[16]。在古代咏虫诗作里,完全没有寓意的作品并不多,这些诗词有赞叹萤火虫之美的,如南朝梁萧纲《咏萤》;有借萤火虫哀叹战乱民不聊生的,如唐李商隐《隋宫》;有借萤火虫自励,希望能够有所成就的,如清赵执信《萤火》;有借萤火虫抒发抑郁不得志之憾的,如唐彦谦《咏萤》;有抒发年事渐增而壮志未酬,如唐皇甫曾《秋兴》[4]。骆宾王在《萤火赋》中歌颂了萤“应节不愆,信也;与物不竞,仁也;逢昏不昧,智也;避日不明,义也;临危不惧,勇也”之“五德”,还讴歌了萤火虫“怀明义以应时”的济世思想、“处幽不昧”“不贪热而苟进”的独立人格、“抟扶起而垂天”的宏大志向[17]。
纵观萤火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脉络,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第一次出现了“萤火”意象。“萤火”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涵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咏物诗赋的发展,萤火开始成为文人骚客乐于歌咏的意象之一,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流变[15]。由于诗词作者对萤火虫发光特性不同的解读和应用,出现了或悲凉或向上、或贬或褒等不同的文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与萤火虫有关的诗词语句的解读,竟然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比如杜甫有一首咏萤诗“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中的“敢近太阳飞”,有的解读为“有的萤火虫就是‘敢于’向太阳飞去”,因为有的萤火虫成虫是日行性的,不会发光,白天飞行活动,但有的解读为“(尽管萤火虫会发光,但萤火虫)‘岂敢’向太阳飞去”,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本文作者倾向于后者的解读;同时,有的解读这首诗是用来讽刺宦官,有的则解读这首诗就是一首普通的咏物诗,对此,本文作者倾向于前者的意见。历代注家对《诗经》种“熠燿宵行”所描述的到底是萤火虫还是磷火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作者倾向于描述的是萤火虫。另外,对于萤火虫名称的别称,也有异议,比如,《淮南子·时则训》云“季夏之月,腐草化为蚈”,其中的“蚈”有人疑为“萤”的误写[17]。
不仅中国有关于萤火虫的诗词曲赋,国外也有关于萤火虫的诗,比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萤火虫》。在有着“日本《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中,《第二十五帖·萤》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光源氏知道兵部卿宫暗恋玉鬘(夕颜之女),为了让他一睹玉鬘的芳容,在袋子里藏了许多萤火虫,与昏暗的房间里放出。在萤火虫若隐若现的光芒照耀之下,玉鬘的容颜与身姿尽显婀娜,兵部卿宫的恋慕之心也愈加深重。但其实,在平安时代以前,萤火虫一直充当着令人畏惧的对象。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萤火虫的光芒是用来形容邪恶之神的,因为它们在夜间发出的幽深光芒,看上去像是鬼火。到了平安初期,可能是受到广泛流传的中国诗文的影响,萤火虫才变成了美丽和有情趣的代名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美好画卷,以及“囊萤夜读”的故事,都为萤火虫的正面形象贡献了一份力量。在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萤火虫也曾多次登场。有人认为,《源氏物语》中借萤火虫的光芒窥探女子的情节设计就是受了“囊萤夜读”的启发,这个故事改变了日本人对萤火虫光芒的态度,才有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一幕。
现代文学中有关萤火虫的作品较少,《萤火虫》是中国著名现代散文诗作家柯蓝的一首朦胧派散文诗代表作,歌颂了在社会上不受关注却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
萤火虫是儿童的最爱,在以前没有电的年代,它是先民童年夏夜的玩伴,所以多地都有大量琅琅上口的萤火虫童谣,由清朝末期四川长宁县秀才苏济川编撰的《虫虫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也有萤火虫主题的歌谣。萤火虫不仅是儿歌的绝佳题材,也是流行音乐的宠儿。中国已发行了不少有关萤火虫的流行歌曲,比如《虫儿飞》《萤火虫》《再见萤火虫》《萤火虫在飞舞》《萤火虫之舞》《萤火虫女孩》《暖光》等。《萤火虫之光》大概是最受欢迎的日语歌曲之一,人们一般在毕业典礼、活动闭幕式和年底时等告别的时刻演唱这首歌,似乎约等于中国人民心中的《难忘今宵》,这首歌原曲来自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英语直译为“old long since”,意译为“times gone by”,翻译成中文则是“友谊地久天长”,根本没有提到萤火虫,只是富有诗意的日语单词在某种程度上与歌曲的旋律相匹配。另外,还有很多英文和韩文歌曲中也有萤火虫的素材。
(三)萤火虫的解字称谓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萤火虫,《埤雅·萤》曰:“萤,夜飞,腹下有火,故字从荧省。荧,小火也。”萤火虫还有很多其他的名称,这些名字中的寓意几乎都与“光”有关。晋代崔豹《古今注·鱼虫》里提到了若干萤火虫的别称:“萤火一名晖夜,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磷,一名丹良,一名丹鸟,一名夜光,一名宵烛。”[1,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萤火虫的别名则有“夜光、景天、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救火、据火、挟火、丹鸟”等。古人还把萤火虫叫作“宵行(《诗经》)、磷(《毛诗传》)、丹良(《夏小正》)、即照(《尔雅》)、放光(《别录》)、磷然、照磷、炤、夜明、熠熠、蚈(《吕氏春秋》的“腐草化为蚈”)”等。
在我国,各地对萤火虫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如:广东、江浙、云南、江西、四川等地,萤火虫被称为“夜火虫、打火虫、明火虫、游火虫、亮火虫、萤火火、火焰虫、火金星、放光蚊”等;我国台湾地区将萤火虫俗称为“火金姑”,还有诸如“亮火虫、亮亮虫、焰火虫、明明虫、爆闪虫、火炼子”等称谓。
在文学作品或商业营销中,萤火虫还有“夜精灵、流萤、黑暗舞者、无声的烟花、会飞的灯笼、会呼吸的钻石、提着灯笼给别人照亮道路的小精灵、散落在山谷里的繁星”等浪漫称谓。
即使“萤火虫”的外文翻译里也有文化的因素,比如,萤火虫一般译为firefly或glow-worm,而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词根都是Lucifer(路西法),这正是《圣经》中堕落地狱的恶魔撒旦还在天堂担任天使时的名字,在拉丁语中,“路西法”意为“光的使者”。
日语中有一个词汇“Keisetsu-jidadi”,字面意思就是“萤火虫和雪的时代”,用以指代学生时代寒窗苦读的日子,也是起源于“囊萤映雪”的故事,“Keisetsu no kou”表示“勤奋学习的成果”。日语中还有一个与萤火虫相关的很有意思的新词“hotaru-zoku(萤火虫部落)”,是指被迫在外面吸烟的丈夫们:城市中有许多高大的公寓楼,通常都设有小阳台,从远处看,窗帘外面忽明忽暗的香烟的光点,很像萤火虫的光芒。
(四)萤火虫的成语典故
有关萤火虫的典故和成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囊萤夜读”。《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代车胤勤奋好学,但家境贫穷,买不起灯油,晚上不能读书,到了夏季,他就把许多萤火虫放进一个纱囊里,借着萤光继续读书。后人用成语“囊萤夜读”或“囊萤照书”“囊萤照读”等来比喻一些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的人,“书房”也被称为“萤窗”[15]。其他的成语还有“腐草为萤”或“化腐为萤”等。
人们利用萤火虫发光这个特殊行为习性创造了很多巧妙而有富含哲理的歇后语,如:“肚皮里吃了萤火虫——全明了”、“萤火虫斗架——明打明”、“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萤火虫飞上天——假惺惺(星星)”[1,4]等。
(五)萤火虫的电影动漫
日本的萤火虫影视作品较多,比如,1988年高畑勋执导的电影《萤火虫之墓》讲述了在二战后期的神户,因空袭而失去母亲被亲戚家领养的哥哥清太和4岁的妹妹节子在临组(二战时期为统治当时的人们而设立的机构)的统治下,藏在一个洞穴里生活,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渐渐走向死亡的悲惨故事。2005年的电影《萤火虫之星》由真实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日本小学教师三轮元在乡村小学发起学生通过种种努力成功培育萤火虫、改善当地环境的故事。电影《萤火虫》根据竹山洋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两位深受战争创伤的老人相濡以沫40年仍保持坚贞不渝夫妻之爱的故事。
《萤火虫不说》是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首部校园原创DV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杏子从高中到大学对爱情的两段不同的经历,最后却永远沉睡在了萤火虫的梦境里。《萤火奇兵》作为一个原创IP,以其全新的故事、绚烂的画面、逗趣的角色、暖心的主题和充满正能量的剧情获得了影评人的好评。《萤火虫之恋》是2019年由多家媒体和民间组织、政府等联合打造的环保公益网络大电影,以保护萤火虫为切入点,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
(六)萤火虫的生物认知
在很多诗词歌赋和文化典籍中,也反映了古人对萤火虫或对或错的生物学认知。这其中,最经典的应该是“腐草化萤”的典故了,古人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是因为萤火虫栖息的环境以潮湿腐败的草丛为主,古人往往会看到萤火虫从其中出入,于是便凭直觉产生了“腐草化萤”的说法。这种认知甚至在日本、朝鲜等国家也存在,如日本正德二年(1712)出版的百科全书《和汉三才图会》(わかんさんさいずえ)中就记载了竹、茅之根演变成萤火虫的传说[1,4]。其实,这是古人对萤火虫的误解:萤火虫的幼虫多生活在腐草环境中取食蜗牛等食物,逐步长大、化蛹,最终羽化成虫,但古人没注意到幼虫和蛹,只看到了“突然”羽化起飞的发光成虫,因此误以为是“腐草”“化萤”。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腐草为萤”有另外的解释:“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也。”他认为,腐草处于幽深、阴暗之处,不见日光,而物极必反,就变成能发光的昆虫[9];还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古人误将野外腐草附近的发光真菌当作萤火虫,故而做出“化腐为萤”的结论[13];更有甚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萤分为三种,除腐草所化,还有茅根、竹根亦可化萤[17]。由于受到“腐草为萤”说的影响,不少作者在诗中也谈到这一点,如“火中变腐草,明灭靡恒调”“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等,有的诗人甚至以丰富的联想,描写萤火虫是如何由腐草变化而成的,如宋代陈章的《腐草为萤赋》就详细描写了萤火虫“始烂然于朽壤,俄蠢尔于荒庭”的变化过程[17];更有甚者,竟然用“腐草为萤”判断庄稼收成,史籍《汲冢周书·时训》中记载:“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9]其实,古人也未必全都不知“腐草化萤”乃推演之说,比如,南宋戴侗在《六书故》中指出:“萤产子于草中,谓‘腐草化萤’非也。”[9]
《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萤火虫的不同类型:“萤有三种:一种小而宵飞,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吕氏《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萤’者是也;一种长如蛆蠋,尾后有光,无翼不飞,乃竹根所化也,一名蠲,俗名萤蛆,明堂《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茅竹之根,夜视有光,复感湿热之气,逐变化形成尔;一种水萤,居水中,唐季子卿 《水萤赋》所谓‘彼何为而化草,此何为而居泉’是也。入药用飞萤。”[1,4]宋代大儒朱熹说:“宵行,虫名,如蚕,夜行,喉下有光如萤也。”[14]其实,《本草纲目》中提到的第一种“小而宵飞”的萤火虫实为熠萤属成虫,这类萤火虫成虫飞行发岀节律性的闪光进行求偶,“乃茅根所化也”乃是与“腐草化萤”一样的误解;第二种“无翼不飞”的萤火虫实际上是萤火虫的幼虫,夜晚爬行时发出无规律的光,用来警戒捕食者;第三种“居水中”的水萤(水栖萤火虫)是最近一百年才被发现并记录的一类独特的萤火虫,但古人几千年前居然早就观察到了,实在让人惊叹[13]。朱熹的“宵行,虫名,如蚕,夜行,喉下有光如萤也”中的“宵行”实际上是指萤火虫的幼虫,萤火虫幼虫的体长通常明显长于成虫,也会发光,不过发光的位置应该是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是“尾后有光”,而非“喉下有光”[14]。因此,这些典籍的正确解读需要配合较为全面的萤火虫生物学知识。
梁朝元帝的《咏萤火》“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到来灯下暗,翻住雨中然”非常精妙地描写了元帝对于萤火虫的认知:“著人疑不热”是从人的角度写,萤火虫明明有火光一闪一闪,但碰到人体却怎么不烫呢?(这就是萤火虫的“冷光”);“集草讶无烟”是说当草堆上萤火虫栖息时,明明有点点火光,草都不燃起来,无烟无焰;“到来灯下暗”则以灯光的相对明亮,突出萤光的微弱;“翻往雨中然”是一个很有趣的画面:一般的火,风一吹、雨一浇,便熄其光焰,而萤光并不受天气环境的左右,萤火虫在雨中仍能翩然起舞,荧光闪烁[10]。唐朝李嘉祐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开头两句描写萤火虫的体型细小,后面两句描写萤火虫即使遭受风吹雨打仍努力发光,连阴冷的夜风都无法吹熄其萤光[10]。
(七)萤火虫的美术作品
由于绚丽的发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萤火虫也出现在了很多美术作品和工艺品上。比如,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制作了很多萤火虫贴画、扇子、胸针等,日本、韩国、马兰西亚等国家都印制了萤火虫绘画或照片的邮票,中国台湾地区不仅有萤火虫邮票,还有“囊萤夜读”主题邮票[18]。随着萤火虫科普和产业的发展,萤火虫主题绘本的创作也蓬勃发展,方素珍和吴嘉倩联合绘画出版的《萤火虫去许愿》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萤火虫的文化特性总结
综上所述,萤火虫在文化作品中不仅代表了家国之思、涅槃之火、忠贤之喻、勤学之征,还有赞叹萤火虫之美的、哀叹战乱以致民不聊生的、抒发人生抑郁不得志之憾的、自励希望能够有所成就的,有些作品是将萤火虫作为坚强意志的化身和希望之光,但也有很多时候萤火虫是凄冷和荒凉的象征。
萤火虫不仅代表了一种迷人的美(或停或飞、一闪一闪的萤光特别迷人),还代表了尽绵薄之力服务于人的精神(萤火虫的光很微弱,故常作能力薄弱的谦词)、卑而不贱的精神(“虽缘草成质”,却“不借月为光”)、集体精神和聚能文化(同步发光萤火虫的集体发光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把个人融入大集体,大家一起就能发出最强光)、奉献精神(萤火虫的发光是牺牲个人,照亮别人),还能象征真挚忠贞的爱情文化(一生点亮只为你;萤火虫进家里寓意着会邂逅一场爱情)、亲情文化(上一世的亲人或情人,这一世变成萤火虫来看望你;很多萤火虫都有护卵行为,象征伟大的母爱)、刻苦读书的励志文化(囊萤夜读)、奋斗蓄能文化(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温暖关爱的大爱文化(体现政府、学校、父母的关爱之光)、指引导航的引导文化(非洲人等用萤火虫来照明和引路,象征教师和长辈的引领)、黑暗照亮的点亮文化(鲁迅的“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冲破黑暗的希望文化或光明文化(在漫漫黑夜中看见萤光,使迷茫的人看到希望的光芒;“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旺财文化(萤火虫属于火象,象征着权利与财富,晚上看到萤火虫,会有发财的兆头)、养心康养文化(专家的研究表明,欣赏萤火虫还可以缓解人的焦虑和压力等,具有舒缓心情、心理理疗的作用)。
萤火虫更是各类教育领域的经典物种,比如:科普教育(萤火虫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其发光原理和各类有趣的行为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等都成为科普教育和研学教育的良好素材)、科学教育(萤火虫研究中很多难度深浅不一且十分有趣的行为习性和生物学特性成为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研训练的良好素材)、自然教育(萤火虫是治疗“夜盲症”“野盲症”“自然缺失症”和唤醒人们对自然万物关注、欣赏、珍惜和敬畏的旗舰物种)、环保教育(萤火虫是保护物种、保护环境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乡村教育(萤火虫是人们寻找乡愁和对青少年进行美丽乡村教育的良好素材)、生命教育(在养殖过程中深刻自然地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和宝贵)、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国家、社会、父母、师长)、社会教育(从萤火虫敢于在黑暗中发光、尽管微弱但能为社会带来温暖和力量的文化中获得直观的社会责任教育)、励志教育(学习囊萤夜读的科学学习精神)、美学教育(萤火虫绚烂的自然生物之光可以给人们带来极其特殊而经典的视觉和心灵享受)、幼儿教育(可以缓解儿童在幼儿园因陌生环境而引起的焦虑情绪)[19]。
三、萤火虫的文化产业思路
作为一种经典的发光赏玩昆虫,萤火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步在一二三产业领域尤其是旅游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2-3,6,20]。其实,在萤火虫的产业实践中忽略了对萤火虫文化的挖掘,只有深度研发各类萤火虫文化产品作为产业的“金字塔尖”,将“文化特性”转变为“经济效益”和“产业价值”,才能真正做大做好萤火虫综合创意产业链,这一点应该引起萤火虫产业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一)举办各类萤火虫主题旅游
目前,萤火虫产业最常见和主流的业态就是旅游,萤火虫旅游的开发要结合适当的民俗活动,为观赏萤火虫注入文化的元素,这样,才可以使萤火虫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4]。若结合萤火虫文化,做各类主题性旅游项目,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比如,“点亮为你”七夕节情侣游、暑期“囊萤夜读”励志科普游、“萤约乡土”乡愁游[20];发展以“乡愁”为主题的中老年游和亲子游、以“浪漫”和“爱情”为主题的情侣游、以“教育”为主题的萤火虫研学游、以“养心”为主题的心理理疗和高档养生游[2]。
(二)大力做好萤火虫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萤火虫主题演艺庆典和文化活动。将萤火虫创意性地嫁接到很多传统演艺庆典活动中去,就可以产生很多新生事物,比如,萤火虫田园文化艺术节、以萤火虫为背景的晚会节目、萤火虫主题婚礼和派对、萤火虫主题摄影、萤火虫会展(包括车展、庆典)等活动,以及配合上述所研发的创意产品,比如,萤火虫香水、萤火虫主题婚庆小瓶用酒、萤火虫庆典释放器具等[2]。还可以在圣诞树上挂饰萤火虫幼虫或成虫,形成特殊发光的“萤火虫圣诞树”;与佛教文化结合,放飞萤火虫祈福,打造“禅意萤光”品牌。由于萤火虫又被称为“发光的钻石”,还可以搞“萤火虫与钻石”文化展销活动,亦可结合求婚、婚庆等活动。
打造萤火虫主题酒店、餐厅、书吧、酒吧等新型业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复制推广。很多萤火虫文化元素尤其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都可以写入小说、剧本、绘本,进而拍成动漫、电影,并延伸出相关的文创产品。还可以举行萤火虫诗词大赛、猜谜大赛、歌曲大赛等文化活动。
萤火虫文创是萤火虫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文创产品研发主要依托就是萤火虫的深厚文化底蕴。狭义的萤火虫文创主要是指各类实体的萤火虫文创产品,包括萤火虫主题玩偶、钥匙扣、胸针、手机壳、服饰、包袋、手扇、邮票、明信片,萤火虫主题的各类照明设备(“囊萤夜读”学习灯、特制手电筒、杯子、钟表等),萤火虫飞行模拟模型等,甚至还包括一些萤火虫活体宠物、景观小品等;广义的萤火虫文创主要是指萤火虫IP的策划设计运营、萤火虫主题影像作品和萤火虫主题文化教育产品的开发等。
(三)高度重视萤火虫研学教育
萤火虫以其发光和护卵、求偶等各种行为,以及炫酷的荧光、短暂的成虫期及对优质环境的代言,成为生物教育、美学教育、生命教育、爱情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尤其是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19]。又由于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和情侣对萤火虫天生的极大喜爱,不仅能观赏、体验,还能动手饲养、观察,使得萤火虫成为研学游和亲子游的极佳吸引点,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萤火虫科普教育产品和宠物产业。
需要强调的是:萤火虫主题研学游专业性很强,必须要有精彩的课程设计,并且要有较为专业的师资队伍,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变成了赏萤旅游活动;另外,古今中外的一些萤火虫玩法值得借鉴到研学活动设计中,但要注意适当筛选和摈弃一些不当的做法,比如,乱捕捉、绑萤腿、碾压萤等较为残忍和破坏萤火虫的做法[7]。
结合萤火虫主题研学旅行,还可以建立以科普为主题的萤火虫主题公园,打造萤火虫环保教室、生态展览室、观赏通道等[4];还可以建设萤火虫校园,将萤火虫文化和教育渗透融入到幼儿和中小学等校园教育,甚至借用萤火虫柔性的引领、照明、温暖等文化,推出以“萤火虫爸妈”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产业。
(四)创新发展萤火虫养心康养
萤火虫不仅仅是一种受人喜欢的旅游素材,还是一种康养材料,成为“养心”的绝好题材,赏萤是心理理疗和高档养生的一种方式。因此,可以将萤火虫融入到传统康养模式中,探索一种新型的“萤火虫养心康养”产业。同时,还要注意萤火虫成虫和幼虫药用价值的开发。
萤火虫康养产业的形式很多,比如,萤火虫森林康养、瑜伽康养、健康睡眠、康养地产、康养温泉——可以在温泉区建一自然生态型的“遐想养生区”,让游客泡温泉后躺或坐在地上,凝望天空,观赏流萤,静听周围的鸣虫音乐般的鸣声,抛却所有的烦恼和疲惫,任思绪随萤火虫飞舞,打造一个“安宁养生,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特色休闲养生区,与温泉相得益彰。
(五)综合开发萤火虫创意产业
萤火虫主题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业态,它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会涉及到和延伸出多种产业;所以,萤火虫创意产业要把诸多的文化及其业态融合在一起,综合性地开发,才能释放最大的市场威力。
(1)打造“萤光之城”或萤火虫主题小镇。将萤火虫引发的夜游、夜宴、夜欢、夜遇、夜浴、夜眠等业态全部综合起来探索“萤火虫夜游模式”,以萤火虫代言小镇的水质、土壤、环境、空气等生态环境的绝好质量,成为小镇高品质的代言,从而提升小镇品牌形象,最终促销房产。(2)打造萤火虫主题文化村。借鉴鬼神文化主题村等的模式,打造展示包括萤火虫在内的所有发光生物的“发光村”或“萤光村”。(3)打造萤火虫生态村落或乡愁村落。大力发展萤火虫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同时发展萤火虫农业,生产萤火虫特色产品,以萤火虫为纽带,打通一二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综合开发萤火虫创意产业,最常用的商业形式是举办“萤火虫文化节”,结合上述的萤火虫主题旅游和文化活动,把诸多的萤火虫文化元素及其业态融合在一起,综合性地呈现推出。当然,也可以推出一些主题性的文化节,如萤火虫田园音乐节、萤火虫祭/许愿节、“囊萤夜读”萤火虫励志文化节、萤火虫主题夏令营/嘉年华、“为你点亮”萤火虫爱情文化节、“浪漫萤光,情定终生”主题情人节等。
需要注意和强调的是: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节,它的主角还应是文化,一旦把文化当成了扩大影响、发展经济的可有可无的配角,文化节很可能就没了文化,弘扬文化也很可能就变成了糟蹋文化,更重要的是,若这类文化节办得过多过滥,势必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和虚耗,某些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还容易滋生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腐败[21]。因此,一定要把萤火虫文化节办好、办实,充分发掘文化元素,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真正普及、宣传、弘扬萤火虫的精髓文化,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致谢:感谢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叶保华和郑方强两位老师的指导并提供部分参考资料,感谢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硕士研究生朱博轩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义哲两位同学协助查找和整理部分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