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探究
2023-04-15喻娟娟
文/喻娟娟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求传统行业必须积极地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发展,完成传统行业工作模式的顺利转型。在现阶段当中,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为了使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按照更加规范地指导进行,高校便必须在“互联网+”背景下完成管理工作在模式方面的转变,从而通过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为此,如何凸显“互联网+”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作用,发挥其规则与体系的优势,便是高校重要的教育管理建设的工作目标。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内容当中,学生的管理工作一直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学生日常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同时,由于高校阶段的学生有着思想活跃的特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交流的特征,因此高校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管理展开“互联网+”创新型的管理工作,保证高校能够落实规范的制度体系,掌握学生更加详细的高校生活动态。[1]
同时,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学生事务性方面的管理工作,还涵盖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职业规划等,而学生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家庭背景、成长轨迹、具体经历、性格特征、为人处世等都不尽相同,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结构与工作内容都十分的复杂与繁琐,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只有在“互联网+”视域下完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转型,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二、“互联网+”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优势
1.工作时效方面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信息获取、传递、交流方面的时效性,相较于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互联网+”能够有效提升信息获取速度、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增强信息交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高校的教务教学信息能够快速地通过信息平台系统进行传递与互动,大幅度缩减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时间,且所选信息系统平台的使用者能够将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设定,能够快速地接收到所选对象的反馈信息,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2.亲和力方面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距离,而“互联网+”模式凭借着其独特特征,能够为师生群体创作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有效的缩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平台的构建不仅可以提高师生之间交流频率,还能够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愈发趋近于平等、开放,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信息系统平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想法,从学生的角度调整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模式,使其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喜好,并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3.管理内容方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与升级,网络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扩充,其质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改变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也有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个方面,便是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教务信息平台分享、获取有关教育政策、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内容,有利于教师在教务信息平台中进行学习,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指导;第二个方面,便是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展开细致的调查,了解学生有关思想、学习的详细信息,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符合学生的管理工作模式,以因材施教为导向,明确育人工作的中心,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管理模式陈旧
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管理模式陈旧这一情况,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便是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建设的过程当中已经形成固定化的上下级管理模式,因此虽然有一部分教师能够肯定“互联网+”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与意义,但教师在开展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依旧会采取传统的上下级管理模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目标,但无法缩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第二个方面,便是高校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选课、上课的背景下,难以规范的控制学生的流动性,这种不规范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始终较低;第三个方面,便是部分高校存在学生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体系不够科学、合理的情况,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管理难度较大。
2.管理观念落后
在现阶段当中,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观念落后的情况,这种管理观念落后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便是部分高校为了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符合自身的特点,通过行政化的命令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第二个方面,便是部分高校虽然能够肯定“互联网+”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无法得到重视,以至于学生缺乏发挥自我价值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从而实现高校育人工作的教育目标。
3.管理队伍素质低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管理团队的队伍综合素质对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从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各个高校的生源扩招规模也逐渐增加,学生校园生活的场地与宿舍条件与学生数量之间逐渐产生差异,以至于直接影响到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高校更好地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职能,在这种背景下往往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便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职能结构失去协调,其具体表现在管理部门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虽然能够不断地完善、调整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但受网络信息资源因素所影响,辅导员往往缺乏主动开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实际的工作质量较低;第二个方面,便是部分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存在管理理念陈旧的情况,无法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进行创新,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难以得到降低,不利于高校稳定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针对网络管理制度的保障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成为现阶段规模最大的网络用户群体,但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因此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正确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便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内容。[2]
而在现阶段当中,部分高校存在缺乏针对网络管理制度的保障这样一种现象,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个方面,便是高校缺乏针对学生的引导制度,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都会通过要求、命令、禁止等强制性的管理模式管理学生,即在学生面对网络舆情后进行处理,而不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以预防、疏导的方式提前对学生加以引导;第二个方面,便是高校缺乏完善的技术监管制度,现如今高校的技术监管制度普遍建立在维护信息系统平台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并没有重视以规范制度为核心的信息筛选,以至于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在对负面信息、不良信息等信息内容进行拦截与屏蔽时,往往会因较为繁重的工作量而无从应对;第三个方面,便是高校缺乏完善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方面普遍以兼职人员为主,缺乏综合型、应用型的网络安全人才,而兼职人员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且在网络信息管理工作方面难以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网络管理工作。
2.网络管理工具得不到充分利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从管理工作机制、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管理结构、优化网络管理工具等多方面进行,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普遍存在网络管理工具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象,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便是高校的网络管理工具普遍存在信息功能不关联、信息内容不交流等现象,具体表现在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不仅信息系统平台各自独立、学生个人信息不一致、信息交流效率低,还包含大量无效的信息,以至于高校在规划管理决策、制定管理手段时,往往由于信息的不统一而产生不必要的偏差;第二个方面,便是高校的管理工作由于缺乏信息数据方面的统一,因此易于出现管理工作重复的现象,高校在施行上下级管理模式时,在处理如学生的课堂出勤、专业评价、违纪违规等相关内容时,往往会由于信息传达速度慢、效率低的原因,在审核信息时出现重复工作,直接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五、“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究策略
1.创新管理模式
在现阶段当中,平台化已经成为“互联网+”背景下最为突出的时代特点,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使大数据思想内化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当中,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建立学生管理系统平台的方式,收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这一过程当中的详细信息数据,从而实现平台信息数据的互通、共享。
2.转变管理理念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理念是支撑管理者的行动导向,因此高校若想更好地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便需要转变管理观念。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道德与法治相融合,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高校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3]
3.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是保障工作规范执行的基础,高校若想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便必须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为此,高校需要从三方面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第一个方面,高校需要建立舆情引导体系,由于学生在面对舆情时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高校不仅需要构建网络信息监督机制,使学生在参与话题讨论时能够快速地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反馈,还需要制定应对舆情危机的应急手段与处理流程,保证高校能够对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拦截与处理,避免事态扩大;第二个方面,便是高校需要加强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如学生注册账号所需的个人信息等,确保学生能够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网络信息浏览;第三个方面,便是高校需要优化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制度与应聘制度,优秀的网络安全人才能够使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率、高安全性地进行,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若想更好的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便必须完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团队综合素质,并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工具,使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高校还需要调整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保证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做好顶层设计,使学生的管理工作长期、稳定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