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有效支点,启动思政大单元之门
——以“原始社会”为例说明

2023-04-14钱小琳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3年1期
关键词:原始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

钱小琳

(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

教师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统编版教材的授课技巧和复习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在此推荐一种有效方法:用心寻找教材有效支点,全面精准落实大单元教学法。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必修一教材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为例进行说明。

支点一 整合教材目录构建大单元框架图(见图1):

图1

指导学生掌握统编版必修一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应该确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我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特色之路。图1 首先遵循大单元设计理念之一:确定大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怎样整合教材的单元知识。从柏拉图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它从哪儿来?它将要去哪?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是什么?

依据此思路,可以这样整合教材的单元知识:

从综合探究一出发,通过“回看走过的路”,引出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通过议题式教学,让学生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真理性、掌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从而使学生明白: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

从综合探究一出发,通过“远眺前行的路”,引出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引导学生明确: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才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实现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以此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从综合探究一出发,通过“比较别人的路”,引出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通过设置任务驱动和分组学习,使学生达成以下共识:我们既不能盲目照搬别国模式,要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盲目排外,我国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从而实现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

最后从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引出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推理论证: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人民强起来,开启惊天动地的强国伟业。

通过图1,我们完成了从课时走向单元,对统编版必修一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大单元整体的重构。

大单元设计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就是要着眼于大概念。大概念就类似于学科知识的“聚合器”,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相聚合,揭示彼此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支点:

支点二 两条主线:

要讲透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厘清以下几组关系:

第一是两条主线: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里,又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种具体社会的基本矛盾。下面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例加以说明:

全面解读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在阶级上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

(3)性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4)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5)趋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因为具体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形式不同,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而不同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同一社会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也会有不同。基本矛盾决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表现基本矛盾。下面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为例说明(见图2)

图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

第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

梳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时,可以将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规律中有关知识与统编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整合如下: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好后,可指导学生用这一基本规律,逐一去理解、分析人类的五种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让学生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深度学习中,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支点三 厘清几组易错点:

一、“根本原因”与“根源”

【例1】在美国历史上,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时,往往伴随着针对特定族裔和国家的污名化现象,并导致了许多歧视性政策出台,民众的生命健康权在党派、资本面前无足轻重,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不断蔓延再次证明了这一结论。上述现象在美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导致公共利益受损

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缺乏强有力的调控能力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

【答案】D

【例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根本原因是 ( )

A.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新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推动了阶级社会的发展

D.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了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B

这两道题本身不难,笔者就不进行选项分析了。教师的重点是通过这两道题,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根本原因可以从“生产力”与“社会基本矛盾”两条线去分析。

【例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民与地主如此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 ( )

A.封建统治政权 B.封建等级制度

C.封建地租剥削 D.封建土地所有制

【选项分析】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与人的关系及产品将如何分配,故此题考查的是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应该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来决定的。故此题选D。

同时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就体现了不同性质的社会,故可以得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的性质。见下面变式题

【变式题】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社会形态是指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 ( )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状况

C.生产力的水平

D.人的发展状况

【答案】A

二、对特殊类型社会的把握

【例4】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农奴主阶级以不足总人口5%的人数实际拥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荒地和山地以及绝大部分的牲畜。“堆穷”(指地位较低的农奴)大多数时间要为农奴主服差役,可耕种的土地少得可怜,他们必须世世代代为农奴主服务。旧社会的西藏 ( )

①农奴主凭借占有大多数生产资料剥削农奴

②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全部劳动成果

③农奴制在本质上体现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④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错误质疑】这是一道错误率较高的试题。错误在于许多学生不了解西藏农奴制的特点、它属于哪种社会形态?又具有哪些特属的特征?

【选项分析】西藏在解放前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农奴主会把一部分土地租给农奴耕种,所以农奴主占有的不是全部劳动成果,故排除②;西藏的农奴制体现的是农奴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关系,所以排除③。故此题选B。

三、生产力三要素

【例5】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对于“摩擦生火”所起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加速了原始社会的分化瓦解

②扩大了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

③迈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步

④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选项分析】生产力有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此题摩擦生火体现了劳动者支配自然的能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故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也从采集者逐渐变成生产者,因此扩大了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故选C。但学生误选③的比较多,错因主要是把劳动者对人和自然关系作用与劳动工具对人和自然关系作用混为一谈,迈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步的标志是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而非是“摩擦生火”。

四、剥削本质与剥削关系不同

【例6】在人类社会进程里,剥削阶级靠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来致富,被剥削阶级要被迫为剥削阶级提供劳动。就这方面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是 ( )

A.剥削的基础相同

B.剥削的本质相同

C.剥削的形式相同

D.剥削的程度相同

【选项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三种剥削社会的共同点,只能选B。因为三者的剥削基础、形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

【典例7】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属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占有是雇佣工人从属关系的根源

③资本家支付高工资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和奴隶社会的并无本质差别

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

【选项分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①错误;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剥削并无本质差别,但剥削关系确是不同的:奴隶社会的剥削关系是奴隶主剥削奴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故此题选B。

所以,在统编版教材的授课或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从大概念中把不同知识点聚合起来对比,学会分析、比较和推理。笔者仅以上述几个有效支点为例,抛砖引玉,以期各位同仁予以指教。

猜你喜欢

原始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
分析原始社会的教育为什么没有阶级性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时光穿越之旅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