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所暴露的问题的理性思考
2023-04-14李健李思缘周政
李健 李思缘 周政
康复医学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列称为现代医学的四大分支,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运动康复(Sports Rehabilitation)则是由康复医学延伸继而发展而来的,是运用运动学、康复学、医学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结合人体整个机体间的互相联系及规律,通过运动的疗法促进损伤或疾病的患者康复的一门康复医学与体育学交叉应用型学科。自2004年教育部开始审批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以来,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递增,培养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在国家大健康的背景下,运动康复也顺应了国家需求,是实施中国健康战略的重要手段。开设运动康复专业主要有医学、体育、师范、综合、和独立院校等五类院校。学制均为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截止目前全国已有84所院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以体育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最为有代表性,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康复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康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大量问题。因此,本文综述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所暴露的问题并提出理性思考,以期能够为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提供价值咨询以及应对策略,进一步促进我国运动康复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1 教学课程和学生培养上所暴露的问题
1.1 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实际培养与就业契合度较低
各类院校依据自己对运动康复的理解设置培养方案,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不能很好的接轨。导致实际培养与就业契合度较低。现阶段运动康复主要还是在医学类院校和体育类院校开设,两类院校除了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功能评定等核心课程都有设置外,课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医学类院校教学更侧重于其医学属性,有更多的医学课程设置,体育类院校则更侧重于其体育属性,拥有更多体育类课程设置。医学类院校所开设的运动康复,除了基本核心课程外,还有内外科、临床医学等课程,体育类院校多开设了运动生物化学、贴扎术,运动疗法等课程。导致两类院校培养的运动康复学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擅长的领域也不同,且或多或少的在实际工作存在所学与所需不符合等情况。此外韩磊磊等在其这篇论文“体医融合背景下中国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到”中提到,据调查,当下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除了上海体育学院把培养目标定位为“能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之外,其余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均为“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有关工作”的定位,和我國体医融合要“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偏差。
1.2 缺乏运动康复专业教材,课程老旧
纵观运动康复专业,医学类院校运动康复课程及教材多以康复治疗专业为基础所建立,体育类院校结合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等体育专业特色与医学课程,套用运动人体等专业教材供运动康复专业使用。其他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则更有甚者对运动康复专业内涵理解有问题,教材杂而乱。总而言之,大多是一些医学类课程加之一些体育类课程为主。笔者认为运动康复不仅仅是将两种课程融合就可以了,中心目的应该是将医学技术手段和运动疗法与体育运动损伤联系起来,并将其运用以期为目前体育运动兴起背景下运动损伤康复需求增多的问题寻求破解之法。当前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缺乏能将医学与运动相结合的教材,还需有关专家能够重视此问题。
另外课程老旧也还需运动康复专业人士重视,运动康复作为新兴学科,课程内容也十分需要与国内外现实实际运动损伤需要接轨。做到实事求是,以求能够真正满足社会所需。
1.3 缺乏优秀师资力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所以高校的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所培养学生的上限。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正是运动康复专业目前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运动康复作为体医结合的专业,不同于单一的医学类专业和单一的体育类专业,需“双师型”教师,即既懂医学又懂体育的教师。而当前很多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多为医学类院校出身,没有一定的体育经历,进而导致难以对运动中的所遇见的损伤问题有更准确的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体育作为一门需要实践的科目,不同于理论学科,若没有切身的实践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无法更好地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动损伤相结合,使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也更加表浅。缺乏“双师型”教师是运动康复专业教学中特需注意的问题之一。
1.4 实践课程教学比例偏低
运动康复作为需要较强的实操性的专业,应须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实操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提升学生运动康复专业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就业中得心应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虽然各个高校在运动康复教学课程上都安排了实践环节,但还有部分院校仅满足国家规定的实习期限的下限,整体上实践时间仍远远不够。其次,单靠某些校内课程的实操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足以培养一名优秀的运动康复师的。一名优秀的康复师一定是康复过多少患者,而不是学过多少理论知识。因此,对于实践课程教学比例偏低急需重视起来。
理性思考:
(1)各类院校要积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其运动康复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作者认为社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学类院校和体育类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一样,医学院更侧重医学知识培养;体院更注重体育知识培养这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好事,而非一个非要扑灭的问题。康复是一个大的概念,其中又有更多的小类。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其医学资源丰富的特点,培养对口医院的运动康复人才,用于对接医院,疗养院等各级地方医疗机构;体育类院校则可以发挥其体育的先天优势,更多的培养侧重于体育方面的运动康复人才,用于对接运动队、健身房、俱乐部等体育运动机构。而不是相互冗杂,又都不对口,导致就业契合度低。另外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目标中也应该做出对应调整,向国家“体医融合”的要求靠拢。
(2)关于教材。运动康复专业本身就偏医学,一些学校套用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教材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也导致了某些问题,如教材的适配度不够,很多该学的知识书本上不全或没有,抑或是书本冗杂太多不必要知识。运动康复需要很大程度上医学知识的门槛,而其工作性质又并非如医院医生。由此建议相关专业专家以及资深人士可以重视这个问题,编纂相应的教材供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课程老旧方面则需要院校课程研究人员投入精力做好课程建设。建议可以参考运动康复专业领头院校。国内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国外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爱荷华大学等。“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不断去完善高校运动康复人才培养。
(3)关于师资力量缺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决,第一是增强对已有教师的培养。对于没有体育经历的教师可以加强其体育锻炼,使其能顺应运动康复教师人才需要,成为既懂医学又懂体育的“双师型”教师。此外定期开展教师外派出国学习或举办相关技能培训也是增强师资队伍力量的好方法。第二是外聘一些运动康复专家,如国家队、省队队医和知名医院康复医师等,相比与在校老师,他们拥有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见多识广,也可以满足运动康复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可以通过引进此类人才以达到增强学校师资力量的目的。除此两项手段外,应当设置一定的教师考核制度,定时动态掌握教师知识能力储备和课堂讲授能力,从根本上推动师资力量稳步提升。
(4)关于教学实践偏低。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定期举办运动康复技能大赛等相关技能大赛,从内驱动大学生自己去课后实践操作,于此还能将学校的医疗设备更好的利用起来,而非仅供教学使用;第二,现阶段,高校教师有着沉重的科研压力,从而对学生实践课程的教学投入时间过少,导致了高校实践课程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实践课程教学的真实功效。多数学生感叹专业学三年都不如实习期几个月学的多。由于多数大学老师都只是赶课程进度,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学生学习,尤其是本科期间的学习,因此不如制定对应政策,将教师评职称与学生学习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相挂钩。从而倒逼教师重视本科期间实践课程培养,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动康复专业实习时长以满足实践需要。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进步,更有利于运动康复专业良性发展。
2 行业发展前景上所暴露的问题
2.1 留不住人才
运动康复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行业发展还未完全成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运动康复是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且我国公众对运动康复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种种原因导致运动康复行业人才留不住,经整理,作者从以下两个角度阐述了其原因。
第一,从民众角度出发,在美国患者有身体疼痛问题会去社区康复机构治疗,而在我国,由于民众对康复医学的了解甚少,更多的选择忍受疼痛或简单做些推拿理疗缓解。这使得本该庞大的康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减,也间接导致了康复学生不愿意从事康复行业,并认为康复行业没前途。
第二,从康复从业者角度出发,人们对运动康复存在认知偏差、带着别样眼光并认为运动康复师不如医院骨科、运动醫学医生等,康复从业者在职业地位上未得到尊重。且康复机构申请医疗牌照难、康复类器械高额投资成本、康复治疗师稀缺……都让行业的发展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门槛。这直接导致了从业者很难发展康复行业,行业不景气导致人才留不住,人才留不住行业又发展不起来,从而进入了个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康复行业发展。
其次,近几年的疫情也让很多行业进入了寒冬,包括很多运动康复机构等。
2.2 运动康复从业人员所遇到的职业问题
运动康复作为体医结合的新学科,在职业地位上非常堪忧。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授予理学学位、教育学学位,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为三条,一是进入运动队做随队队医,二是进入医院康复科做康复治疗师,第三就是进各种康复机构或者健身房当康复教练。其一在运动队做队医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能游刃有余,研究运动损伤的人碰见运动损伤的人,如同进了一家门,见了亲兄弟般,而且都有体育经历出身,还算比较容易立足,但是薪资待遇上可能就参差不齐了,这主要就受运动队的等级和何种运动的运动队有关了。其二在康复科做治疗师处境就很尴尬,康复治疗师证在某些省份不准许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报考,此外,即使进了医院工作,由于没有执业医师证,只能是以技师、治疗师的身份在医院工作,治疗师干着最累的活,职业地位却远远不如医生,甚至连护士都嘲讽,运动康复专业毫无出路,即使读到博士都只是技师,连个专科的护士都不如。另外康复治疗师的职称评级制度也不够完善。其三,由于没有处方权,对于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而言,想要独立开办私人康复工作室或者机构基本是不可能。行业上绝大多数康复机构都是以健身房为由,打着健身房懂的幌子行康复之实。这也导致了,“康复人开办康复机构从法律层面属于非法行医”,这一笑话的诞生。目前有名的或者做起来的康复机构大多数都是医生转战到康复板块,此类拥有执业医师证才能够在康复板块如鱼得水。而目前的情况对如今康复行业的学生就极其不利。
在此基础上,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公示版)将康复治疗师划归为社会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人员,康复师降格成为服务人员。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康复人对前途失神落魄哀鸿遍野,甚至出现了弃考潮、离职潮和转行潮。
理性思考:
(1)对于行业留不住人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运动康复专业较为新兴,还未完全被大众所认可。对于此,呼吁国家和社会重视起对运动康复行业的宣传,加速大众对运动康复认识的进程,从而提高打中对运动康复的认可度。其次,可以对康复行业从业者给予相应补贴,比如康复医疗器械购买补贴、康复从业者薪资补贴等,通过降低康复成本刺激康复行业发展。最后,疫情之下,希望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惠及康复行业,保护好康复这一新生行业。
(2)对于运动康复从业者职业地位的问题,希望国家能够加以重视。人是趋利的动物,若想要发展康复行业得到发展,应该是提高康复行业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待遇等一系列指标,而不是欲将把康复师划为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这样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放开康复行业,易于降低标准从而引入更多康复从业人员,但康复行业属于与医学紧密联系的学科,此种方法培养出的康复从业者肯定是不达标的。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十几年,难道培养一个康复师就能通过速成班批量生产吗?显然不是。倘若批量生产,预测将会面临与目前健身行业乱象类似的问题。此外,据大数据显示运动康复毕业生从事并一直从事康复行业的甚少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问题更多的可能在康复行业待遇低吸引力不够的原因上。鉴于此,希望国家及相关机构能够尽快研究并制定正确的运动康复职业资格标准,从而正确引导运动康复专业的良性高速发展。
小结:本文通过已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归纳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所暴露的问题。其主要是从高校运动康复学生培养上,以及运动康复行业发展两个角度综述并提出思考。由于此领域参考资料尚少,因此综述的内容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运动康复定然是个有前景的行业,笔者及时对行业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理性思考。以期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所暴露问题的解决,提供价值咨询以及应对策略。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运动康复行业发展。
(作者单位:1.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体育学院;2.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