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2023-04-14李文红何养成

当代体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健康青少年

李文红 何养成

本文理论上分析了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了渭源县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体育教学现状,最后从理论研究、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积极体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什么是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何实现这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在当下的社会就是要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的中小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往往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高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是必须得切实考虑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线体育教师,体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锻炼身体,会跑会跳,更重要的是在班级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所以,在当下学校缺少对学生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将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融入体育教学未尝不可。何谓心理健康素质,个人认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即为心理健康素质高低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关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可以借鉴相关研究,将体育教学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二者结合起来。为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本研究以体育课教学为例,具体阐释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二者的关系及培养路径。

1 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负责的事情。然而,目前的中小学由于各种因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并不多,有些学校虽然安排了课时,但也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因此,寻求其他途径来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就十分必要。体育教学中,由于其趣味性、团体性等特征,具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天然优势。然而目前,关于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值得进行必要的实践研究。

1.1 体育教学的运动体验性和团体活动性

在常规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都会安排一定量的体育活动,从而让学生的身体达到“热身”的状态,因为有研究显示,运动有利于释放心理压力。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组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如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班级团体活动等等。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三人PK、三步投篮等等,不仅能达到活跃身体的作用,而且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因此,相较于传统的传授课,体育教学更注重体验性,学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心理素质。体育教学不仅是有一定运动量和身体对抗性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安排适量的团体活动,甚至这种团体活动是体育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方式。那么,这种体育教学的团体活动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等。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会有集体荣誉感,会积极的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又提升自己的荣誉感和集体感,长久下来人际关系会更顺畅,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1.2 体育教学的直观表现性和规则约束性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需要学习一段时间后通过考试成绩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是现场直接体验。例如在篮球课、体操课等教学中,教师讲解完动作之后就会让学生现场展示。这种展示的作用可以一分为二,对于表现欲望强的学生在展现的过程中進一步增强自信,而对于那些内敛自卑的学生来说,现在展示可以提供给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增强抗挫折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直观表现性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得的表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体育教学并不是大家传统观念中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有严格的规则约束。例如,在篮球、足球和排球教学中这种规则性表现的更明显。学生的发球、接球、跑动都必须按照球类活动的规则,否则就是违规,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一种规则约束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公正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优势正是基于此。

2 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要遵循体育学科的学科性以及积极心理品质自身的特殊性,否则只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1 体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无形性

体育教学在操场进行,教师有专门的活动安排,是一种“有形”的活动,而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无形”的变化。因此,体育教学和积极心理品质一内一外,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就要通过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活动的精心安排来实现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培养虽然无法直接观测,但通过长久的培养也会逐渐凸显在学生的行为之中。就此看来,体育教学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发挥好这一载体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2.2 体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动态化

体育教学有其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一般教学效果也会很快呈现出来,例如,一节课或一周的学习就可以学会某个动作等等。然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仔细观察每节课学生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2.3 体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个性化

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们尽可能的都掌握相关的技术动作或活动要求,而且这种学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就可以逐渐掌握的技能。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些同学可能始终是从无到无,有些同学可能通过学习实现从无到有,有些同学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迁移实现从无到有。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体育教学可以从无到有,关注全部学生,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关注个体,不是简单的从无到有。

3 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定西市渭源县628名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自编《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本量表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一部分是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研究对象中小学生(四五六年级)190名,初中生238名,高中生208名,其中女生310名,男生318名。

3.2 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县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一般,平均得分为3.01,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可以,但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如下结果:(1)性别差异。就性别而言,男女生在积极心理品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年级差异。就年级而言,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比初中生高。(3)城乡差异。就城乡差异而言,县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高于农村孩子。总的来看,无论城乡,初中高中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从结果来看,需要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

4 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渭源县5所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的体育教学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多采用传统的技能传授式教学模式,要么学生自由活动,这种现象在高中更为严重。总体来看,体育教学中教师很少精心备课备学生,大多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出现此类现象也可能和所在地区经济落后,教师教学观念淡薄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对积极心理品质及体育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笔者访谈了8位体育教师。访谈中发现,超过半数的老师对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很了解,部分老师表示只是听过。另外有个别教师认为体育教师负责上好自己的体育课就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属于他们的事,他们也不会干。同时,也有5名教师反映对积极心理品质很感兴趣,但具体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很清楚,感觉无从下手,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

总的看来,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多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方法。同时,由于经济落后,教师缺少应有的培训,不能有效发挥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优势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培训。同时,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职业认同感需要进一步提高,可能由于体育在学校属于边缘学科,不被重视,教师自身就缺少某些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疏导也十分有必要。

5 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建议

体育教学由于其趣味性、体验性、团体活动性等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利条件。那么,如何有效的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渗透其中,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谈谈笔者的一些个人看法:

5.1 开展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理论研究

哲学上说一切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那么,对于体育教学而言,首先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将之上升为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具体开展实践。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多几种与心理健康教学领域,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并不多见。由此看来,从理论上总结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无异于先建立框架和方向,教师在这个框架的指引下开展教育就有了方向,不至于盲目开展,没有效果。同时,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又可以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由此将体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科学化、学科化。同时,要尝试构建积极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积极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进行的组织课堂活动,采用积极的授课方式,制定积极的教学目标,这一切都需要建立积极的体育教学模式。有了相应的教学模式指导,具体的体育教学也就更加明确,可以按照教学模式展开。

5.2 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者的积极心理品质

我們经常会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首先教师自身要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试想一下,一位消极被动的老师,会培养出一位积极乐观的学生吗?因此,对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该是第一步。具体可以对教师开展专门 的心理健康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讲座和辅导,让教师对什么是积极心理品质?怎样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他们的教学中就有了思路,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很好的渗透其中,而不是没有渗透或者特别变扭的硬性加入,都起不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一些心理效应,例如“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多当你无意识的对学生充满期待的时候,学生会感受到这种期待,并且发挥更大的潜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说不定学生会有出超出其水平的表现呢?

5.3 开展积极的体育教学,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首先,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融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塞利格曼将积极心理品质分为24个具体的品质。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就要有目的的进行渗透。例如,一节以对抗性为主的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抗挫折品质;一节一小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品质和团队精神。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明确,有目的的进行设计,不能在上课过程中才想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效果就发挥不出来。其次,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体现本土化。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除了来自于教材,更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和需求,从本地选择有本土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再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积极,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积极、融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教学组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等。最后,体育教学的评价要采用多元主体评价,不仅仅是教师评,更要有学生个人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不仅要有结果性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教师的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对于教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节课不能下课铃声响了就真结束了。体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过程性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在每一节课后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和总结,为下节课的开展提供修改意见,

6 总结

本文分析了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再此基础上阐述了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渭源县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以及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最后,从理论研究、教学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开展积极体育教学三个方面总结了体育教学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策建议。本文只是体育教学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结合的一次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开展教学实验,以此验证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研究”(立项号GS[2021]GHB08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甘肃省渭源县第四高级中学;2.甘肃省康乐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