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音乐,快乐运动
2023-04-14姚志青
姚志青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跨学科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質,并将之与心理健康相关联。而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行为。由此,在教育教学中,总有教师将音乐与体育教学相融合。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音乐优化体育课堂呢?本文分析了音乐在体育课堂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原则,然后阐述了小学体育课堂与音乐跨学科融合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质、品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其中,体质的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最核心基础。没有好的体质,人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无法获得长久的发展。由此,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推动体育教学,让学生感受运动的乐趣呢?在体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将音乐与体育相融合,能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效果。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体育教学与音乐有效融合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增强体质,获得健康发展。
1 音乐融入体育课堂的价值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不同的音元素构成听觉意象,以此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诠释不同的故事。所以音乐对人的行为和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良好的音乐熏陶下,人的内心或舒缓、或平静、或激昂、或振奋,随之而来的就是肢体行为的契合。由此可见,音乐对于学生的运动机能有很重要的影响。那么,将音乐融入体育课堂,将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首先,音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质的有效提升在于持之以恒的锻炼与运动,而运动往往是某一动作或某一项目的重复执行,这容易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从而降低他们运动的兴趣。而融入音乐后,运动过程就注入了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趣味,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使之能持之以恒地锻炼。
其次,音乐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动作。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舒缓的、有高亢的,无论是哪一种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当学生在大量运动后,悠扬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舒缓疲累,调节情绪,当学生在运动中遭遇困难时,音乐又能帮助他们重振信心,持续努力。由此,在音乐的调节下,学生的体育课程就更加具有互动性,能有效调节他们的行为和思想。
最后,音乐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中有很多技能类、技巧类的动作,学生有时很难把握其关键点,而借助音乐鲜明的节奏感,学生可以有效地抓住核心技巧,在音乐的催动下强化记忆,顺畅地使记忆与肢体达到协调统一,由此就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
2 音乐应用于体育课堂的原则
在体育课堂上应用音乐时,教师不能盲目或随意地应用,而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有方向、有目标地运用,这样才能达到音乐的最佳效果。其应用原则如下:
第一,以生为本。体育课堂音乐的选择必须以学生为本,这并不是指要完全按照学生的喜好来,而是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选择地安排合适的音乐,使之符合学生年龄段以及心理成熟度,由此才能对学生发挥最佳推动作用。
第二,灵活变换。音乐融入并不是刻板的、固化的,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临场需求来灵活地变换,同时还要注重跟随时间的变化而合理地调整,而不能千篇一律,一直使用统一的音乐,要关注到学生能力的动态进程。
第三,熏陶审美。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运动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积极向上的元素,由此,在选择音乐或应用音乐时,教师要选择让学生身心愉悦的乐曲,以激发他们正面的情感,而不能随意地选择曲子,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3 小学体育课堂与音乐跨学科融合的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他们打好身体基础、强化体质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还处于体育锻炼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合理地引导,才能保障学生持续有效地开展体育运动。而音乐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元素,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将音乐与体育课堂相融合,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项目,构建健康的心理,达成良好的体质目标。
3.1 音乐与氛围营造融合,调节学生运动风貌
积极高昂的氛围是体育教学所必备的。有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在良好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体育锻炼,将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不仅能激发运动积极性,同时也能调动他们的感官,使之更好地融入其中。而音乐具有极强的熏陶作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身体机能,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运动欲望,由此就能不经意地达到运动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音乐在课程开始时营造轻松愉悦、动感十足的音乐,让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运动状态,调节运动风貌,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
体育课堂以运动为主,所以一般在开始运动前都需要做一些热身运动及课前准备,教师可以在此阶段运用音乐营造良好欢快的范围,以调整学生的心情,激活他们的身体,促使他们调整风貌,迅速进入运动状态。例如课前准备活动包括慢跑、健身操等活动,学生在慢跑时,教师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学生的神经兴奋起来,在跑跳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呼吸,以使身体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在做健身操时,教师可以播放节奏感强、韵律优美的音乐,充分让学生跟随音乐舒展身体,唤醒身体细胞,有效地激活肌肉力量,使之更好地契合后续运动的需要。在这样欢快且动感的体育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还能让身体机能迅速觉醒,展现出良好的运动风貌,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状态参与到运动课程之中。
3.2 音乐与体育游戏融合,增强学生运动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本身也爱好游戏,他们在生活中往往通过游戏探索知识、增长技能。而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课堂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将游戏与体育规则相融合,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体会体育运动的规则,获得运动的兴趣。如果能在体育游戏中融入音乐,就能更好地将体育游戏趣味化,使学生能体验更加生动、丰富的游戏形式,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将体育游戏与音乐融合,用动感、趣味的音乐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
小学阶段体育课常用的体育游戏包括跳大绳、飞碟、喊数抱团、迎面接力赛、篮球传递等多种小游戏,这些游戏不仅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同时也激活他们的肌肉力量,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跑、跳等运动能力。教师在开展游戏时可以尝试利用趣味的音乐为游戏配乐,以增添游戏的紧张感和趣味度,推动学生有效融入。例如在开展迎面接力赛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在接力过程中播放节奏强且快的音乐,让学生在接力时有紧迫感,在游戏结束时播放欢快的音乐,让获胜的队伍感受到快乐、自信,而没有获胜的队伍也会被欢快的音乐所感染,继而调节情绪,继续参与运动。将音乐与体育游戏融合后,游戏就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就能很好地激发出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3.3 音乐与教学情境融合,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以学生实际参与和有效锻炼为主,因此学生不容易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这样也增加了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难度。而情境是将知识形象化呈现的一种途径,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体能、运动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直观的场景,促使他们更好地结合实际运动去体验知识内涵。因此,情境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将音乐与情境相融合,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或快或慢,学生就能更好地形成认知与肢体动作的协同,从而强化知识理解,有效地掌握运动技术。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很多基础的运动知识,如如何跳远、如何跑步、如何投掷、如何传球、如何跳高等等,学生不光要掌握其基本的运动方式,同时也要了解其核心原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运动方式是科学的、有效的,降低对学生身体的损害。在讲授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用动态的画面结合不同的音乐旋律,向学生呈现直观的技能要领,让他们细致地观察到动作的特点,并结合音乐牢记要点。例如在进行蛙跳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蛙跳的分解动作,并配以有节奏感的音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与技巧发力的联系,然后再引导学生依据音乐开始练习,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技能动作的理解,更能促进他们肢体的协调,推动运动知识的细致化理解。
3.4 音乐与项目训练融合,促进学生把握技能
运动技能是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中达成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练习与总结,才能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运动水平。但练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枯燥的,由此在体育教学中,项目技能的训练是最为困难的,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降低参与度。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将音乐与项目训练融合,在日常技能或技巧训练过程中,加入趣味独特的音乐旋律,在节奏感的引领下,学生的肢体就会变得协调,在完成技术动作时也能随着音乐强化记忆,激活身体机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变化,他们在体育课堂需要掌握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从最基础的跳绳、踢毽子,到跑步、体能、球类等,逐步拓展了运动的范围。由此,体育课堂的项目训练是最常见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项目的技能要领,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的、频繁的练习来促成深厚的技能。由此教师就可以依据项目的特点,融入合适的音乐,以促进学生的练习效果。例如在足球运动中,运球、颠球、传球等是需要花费很多功夫练习的技能,教师可以配以不同的音乐,以推动学生有效训练。如运球过程中,可以配备顺畅快速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顺利运球的状态,在颠球时搭配节奏感强的音乐,伴随节奏的快慢变化,学生颠球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从而有效提升颠球能力。通过这种灵活的融合,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运动水平。
3.5 音乐与舒缓环节融合,助力学生有效恢复
体育课程注重从运动开始到运动结束的全过程引导,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对学生保持身体机能、缓解运动伤害等方法的传授。为了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让他们更好地获得休息,教师往往在课程结束时会引导学生舒缓放松,缓解他们的肌肉疲劳,使身体得到尽快的恢复。而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放松方式以一些拉伸、环绕动作为主,学生并不感兴趣,这就加大了身体机能受影响的可能,所以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舒缓环节相融合,利用轻柔的音乐充实放松环节,增强一定的趣味,帮助学生舒缓心情,放松肌肉,以获得最好的恢复。
例如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带领学生做牵拉练习时,可以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从快节奏的运动中放松下来,舒缓心情,放松肌肉,能静下心来开展拉伸的动作。拉伸动作旨在减少肌肉酸痛,缓解学生的运动疲劳,所以在某个角度肌肉拉伸时往往需要保持少量的时间,此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柔和的带有一定轻微节奏的音乐,让学生依据节奏保持拉伸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拉伸效果。此外,调整呼吸也是课程结束环节的必修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静坐冥想,利用轻声的、轻柔的音乐伴随学生的呼吸,让他们充分吐纳,有效地调整呼吸的频次,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学生快速恢复轻松的状态,保障肌肉机能与心肺功能的发展。
3.6 音乐与课后拓展融合,推动学生合理巩固
体质的提升需要学生持久的锻炼才能实现,所以体育课程并非全然在课内,更多的是依赖学生课后的巩固和拓展。也就是说,在体育课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课后拓展情况,以课后有效的拓展练习来夯实课内的教学基础。而在家庭中锻炼往往比课堂上更具难度,学生没有同伴的激励或陪伴,往往会惰于练习。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这一工具,将其与课后拓展相融合,指导学生在课后巩固或者学习时依托合适的音乐进行技能练习,由此丰富练习体验,有效地巩固课内知识,从而提升体育能力。
课后拓展不能盲目进行,而应当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視音乐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采取“集体计划、自主练习”的方式开展课后拓展,让学生自主制定课后练习计划,然后由学生集体编一些运动歌曲,配合他们喜爱的音乐,以便在课后锻炼巩固时运用。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使之在课后运动时能更好地借助音乐积极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出合适的音乐建议,让他们在跳绳、体能或者打球时,从中选择契合的音乐搭配练习。由此,音乐不仅融合到了体育课堂中,还融合到了学生的课外拓展中,使学生的运动练习更加连贯、顺畅,由此就能合理巩固课堂知识,促进体育能力。
4 结语
音乐是塑造心灵的艺术,体育是强化体质的课程,两者有着一定的共性,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合理地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音乐应用于体育课堂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音乐不仅能活跃体育教学过程,还能缓解学生的情绪,推动学生的技能,这有效地实现了体质和心理的统一。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利用音乐,将音乐融于教学氛围之中,融于体育游戏之中,融于教学情境之中,融于项目训练之中,融于放松环节之中,融于课后拓展之中,以此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知识理解,让他们感受音乐,快乐运动,更好地在课堂习得运动技能,有效恢复体能,从而顺利开展体育课程学习,不断提升体质与健康水平。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