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的思想探颐
2023-04-13田鑫李桂花徐雨情
田鑫 李桂花 徐雨情
【摘要】 《黄帝内经》以“中和”为中心思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饮食作用、饮食养生原则、方法及禁忌等几方面入手,建立起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对后世中医养生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饮食养生的原则、作用以及饮食养生材料三个方面探究《黄帝内经》中對饮食养生的相关论述。
【关键词】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养生原则;养生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9--02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界的百科全书、祖国医学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医养生学的源头,书中强调注重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养生思想,提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理念,同时提出固本培元,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以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内外因决定论[1]。通过对这一古老经典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规律,掌握健康和福祉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包含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导引养生、精神养生、药物养生等多种方法。《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绝水谷而死”,饮食水谷是人类维持生命健康的根本,自古以来上至王公,下至平民,都将饮食水谷视为生命的根本。因此,注重饮食养生尤为重要。而现今诸多生活中常用的中医饮食养生方论都来源于《内经》,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关于饮食对健康和疾病影响的篇章,值得后世研读、传承与发扬。因此,对《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探究《黄帝内经》对后世的饮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 饮食养生的原则
1.1 “谨和五味”,以衡为要
“谨和五味”的原则首载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意为五味调和,强调饮食多样性和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以此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关系。《灵枢·宣明五气》中提出了“五味所入”的概念,即酸苦甘辛咸五味依次对应而入肝心脾肺肾,具体而言就是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入口后会有主次之分地作用于五脏,同时五脏也会有选择性地摄取五味。另外,《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阐述了五味的偏嗜也会对相应脏腑和整个机体造成损伤,反映了古人“过犹不及”的中和思想[2]。综上,饮食五味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养生,但偏嗜五味又会对机体产生损害。因此日常饮食上应遵循“谨和五味”的原则,合理搭配,以衡为要,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1.2 有节有忌,适时适量
食饮有节,此处的“节”包括了节制、节律两层含义,即饮食要适时、适量。以下将从节饥饱、节寒热以及饮食禁忌三方面论述。首先关于节饥饱,《灵枢·平人绝谷》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指出如果长期饮食过饱,则会导致肠胃受伤。《灵枢·五味》所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指出若过饥则不利于气血生成,所以一日三餐定时摄入才能维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运行[3]。其次关于节寒热,《灵枢·师传》中提出“热五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但如果饮食过寒或过热,则会如《灵枢·小针解》中所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会影响肠胃运化水谷的能力而为病。所以饮食入口时一定要注意寒热适度。另外,在饮食养生中还应注意饮食相关的禁忌,《灵枢·五味》中有“五禁”的论述,即以五行生克与食物性味相结合的禁忌原则,例如:“肝病禁辛”是由于肝属木,辛属金,金克木,故肝病禁辛。除此之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指出“五味所禁”,即“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这五禁强调无多食,即可食而不可过,过则伤。
1.3 三因制宜,以人为本
因人制宜是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质等进行不同的饮食养生方法。《内经》中提及的体质学说是形成“因人制宜”治疗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的是不同体质的人,饮食的宜忌也不同,例如体弱者宜食易消化而又营养充足之品;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品等。
因时制宜为根据四时季节的规律进行饮食养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大地回春,阳气升发,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大地阳气升发的状态,宜稍食如大枣、花生等辛甘温之品,以固护人体正气,另外因春天脾气易乏,故饮食亦不宜过量,食宜清淡、忌油腻;夏季阳气最为旺盛,又易生暑湿,脾胃运化功能不佳,故饮食应以清淡爽口之品为主,忌食大热之品;秋季阳气逐渐收敛,且燥邪当令,最易伤肺,故饮食上应注重滋阴润燥,少辛增酸;冬季阳藏阴盛,此时应避寒就温,宜热食,若过食燥热之品,恐会动及内伏之阳气,从而郁而化热[4]。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域特点进行饮食养生。例如:我国西北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宜食温热滋润之品;东南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潮湿,宜食清淡甘凉之品。
2 饮食养生的作用
2.1 滋养调理
中医学认为人有“三宝”,即精、气、神,这三者之间相依相存,是构成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形为神之基,人体的物质基础充盛,形体健壮,精神才能旺盛饱满,即所谓“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若形体衰败,神无依附,失于充养,则亦致神气衰败[5]。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气不足者,可用粳米、山药、大枣等甘温或甘平的食物补气养神;精不足者,可进食血肉有情之品,厚味以填精;神不足者,可选择养心安神的食物,如猪心、龙眼肉等。综上可得,通过饮食的合理摄入能够使生化有源、气血流畅,以滋养调理身体,终使精气神俱备。
2.2 延年益寿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夫精者,身之本也”,此处的“精”分为先天之肾精和后天之水谷精微,两者之间有着“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相互资生关系。而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精盛衰密切相关。当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肾精逐渐亏少,人就会随之不断衰老,此时可以通过“后天养先天”的方法,通过合理饮食摄入水谷精微,以达到一定的补精益肾功效,遂以延年益寿。
2.3 防病治病
食物有温热寒凉四性,例如西瓜、绿豆等具有清热、生津、解暑之效,夏天可用于预防暑熱伤津耗气。另外,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可得饮食五味对于人体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在生理情况下可补益调养五脏以防病,在病理情况下也可以治疗五脏的各种疾病[5]。
3 饮食养生的物质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能够给予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或基本营养,故为人们日常饮食所必需的食材。而分别具有“助”“益”“充”作用的“五果”“五畜”“五菜”等,当作为辅助食材,协同主体食材“谷”提供营养,虽不必悉具,但不能尽废[6]。其中,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糖类、矿物质和有机酸,同时也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同时还有一些与人体新陈代谢息息相关的酶类物质,也大多源于果蔬的供给。畜禽肉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人类所需的大部分蛋白质、矿物质均来源于此类食物,它补充了植物性食物中缺乏的赖氨酸,同时也是铁、锌和锰等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4 结语
《黄帝内经》作为饮食养生的起源之书,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已成体系,对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通过对《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思想的探究、学习,能够不断丰富与完善现代中医饮食养生体系,且对于继承中医精粹、传播中医养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7]。
5 参考文献
[1] 孟晓媛,刘继东,段阿里,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与当代价值[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2):989-991.
[2] 郭斌,牛小杰,柯龙珠,等.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J].现代妇女(下旬),2014(7):322.
[3] 李佳琦,林燕.《黄帝内经》以“和”为本的饮食养生之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1):46-48.
[4] 叶变良.浅谈五行学说对中医四时饮食养生的指导作用[J].美食研究,2015,32(1):62-64.
[5] 李永亮,唐振宇,曹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53-55.
[6] 张若诗,金香兰.历代医家对中医老年饮食养生的理论认知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2):191-193,212.
[7] 宗文静,赵凯维,张玉辉,等.《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8):1210-1212,1295.
[2023-02-1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