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对策

2023-04-12朱红军薛田良

学习月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

朱红军 薛田良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其他科技成果所难以比拟的”,“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产生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成为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智慧校园的无线网络覆盖,网络舆情治理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网络舆情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挑战

放眼大学校园,微博、微信、短视频、论坛、贴吧、弹幕网站、知乎问答社区等新媒体平台是大学生们传达个人声音、发表个人意见、发泄个人情绪的首选平台。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频发生,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相对滞后。由于大学生们思维活跃,对各类校内外热点事件关注度高,参与讨论评议的频率普遍高于社会层面,因此容易形成群体性舆论漩涡,导致一些校园事件演变为社会性的舆情大事件。在网络舆情发生后,多数高校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控方式,对舆情的关注始终聚焦在“围堵”上,而疏忽或轻视了“疏导”的作用,大都采取冷处理或者“删帖”等方式来解决,并没有很好地去利用将“坏事变好”的舆情正向传播优势。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相对单一。目前,高校的各个工作部门之间仍是按照常规模式的机构设置来划分工作职责,一些高校并没有专门的舆情管理部门,而是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来承担网络舆情管理职责,由信息技术部门来提供技术支撑。然而高校党委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能和职责是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与学生工作部、宣传部、保卫处、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相互独立。面对网络舆情,各部门之间并未能建立起一套完备高效的舆情监控预警系统,对收集的信息也无法及时进行大数据分析和预判,不能在第一时间共享信息、共同干预,从而导致信息不畅、舆情蔓延。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相对较弱。高校舆情事件的发生大多是由学生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个人言论而引发的。大学生的管理队伍主要由辅导员组成,舆情管理队伍则由党委宣传部人员组成,这些人员通常缺乏舆论引导能力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对舆情事件的发现、预判、处理也缺乏经验,甚至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一次舆情事件处理后,又往往采取事尽人散的方式,没有组织专业的人员来研究,也没有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舆情治理监管体系。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在舆情主体、载体、内容及传播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与传统舆情不同的显著特征,具有鲜明的“高校特性”和“时代印记”。

舆情的主体和内容特殊。从数据的分析统计来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多由突发事件引起,内容更加繁杂,往往是校内校外的事件交汇在一起,使其“触点”更多、“燃点”更低。具体而言,大学生不单单关注校园内的一些突发事件、师德师风问题、违规违纪现象、奖助学金评定、宿舍住宿条件、食堂饮食情况等自己身边的事件,还会把关注点转向社会层面,热衷于参与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讨论。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年龄上相近,生活空间轨迹基本一致,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相近,且受教育程度较高,思维活跃,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他们极易对网络上的话题产生共鸣。他们还喜欢在朋友圈、个人空间、微博、抖音等平台发表看法,并以点赞数、浏览量的多少来判断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这种自主的方式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发酵,影响校园稳定。

舆情传播范围广泛。手机是当前众多网民上网的主要工具,这一点在高校大学生中更为突出。他们可以随时利用手机,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来传播各种信息,有时候一条信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数万条的转发,使得高校舆情的形成凸显即时、碎片、快速的特点。一旦发生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突发事件,就会在学生群体里产生大量转发和评论,从而造成“蝴蝶效应”,继而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尤其是负面舆情,一旦形成就会在极大程度上干扰高校的教学秩序,不仅会使在校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也会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舆情传播载体多样丰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网络舆情载体也变得更加多样。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文字、图片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单一选择,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出现,微信、抖音、B 站等都成为大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这些平台成为舆情迅速扩散的载体,其满足大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实现他们希望快速而又直接发表自己观点的愿望,让他们在舆情参与上获得更大的满足,但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难度。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思考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与高校的安全稳定息息相关,广大高校必须主动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将治理端口前移,建好预警机制,畅通治理渠道,建强治理队伍。

建好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当把加大工作经费和技术投入,建立先进、迅捷的舆情监测体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运用大数据及时发现网络热门话题,预测哪些话题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关键点,有针对性地预判舆情发生的可能性,判断真伪、做好应对。依据相应情况估测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大数据运用的首要作用,高校要运用大数据对全网数据进行挖掘、汇总、过滤、筛选、分析,实时对舆情动向进行监控检测,将舆情处置的流程端点提前到事前,对突然发生的热点事件及时预防、干预、引导,变“堵”为“疏”,第一时间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开展正面引导,传播社会正能量。

畅通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渠道。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高校要主动建立对话机制,搭建起能推动在校大学生加入校园公共管理的网络讨论和监督平台,有效保证大学生对所关注问题的知晓度、话语权、参与度。一方面,在建立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探索与时俱进的大众化话语体系,利用高校官网、官微、视频号等新媒体渠道积极关注、及时响应相应群体的言论和诉求,及时纠正莫须有的信息和不正确的言论,运用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出击、引导网络舆情向正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畅通工作联动渠道,积极争取所属地的宣传、网信、公安及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建立及时高效、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以达到对舆情事件的全面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建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三支队伍。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大力开展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活动中,高频次推出好书推荐、优秀网络作品鉴赏、社评比赛等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培养一支优秀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大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公选课,将网络素养与专业课相结合做好课程思政,培养正确的网络媒体素养观,使大学生们敢于和错误言论做斗争。培养一支专业的舆情治理队伍,集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家教授、素质优良的网络“大咖”、业务过硬的信息管理人员。一旦发生舆情危机,舆情治理队伍要及时、高效地进行干预,引导大学生传播网络正能量,尽快平息网络舆情。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数字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每周消费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