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特色研讨

2023-04-12王筱莲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颍上县文化遗产物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23年3月,中国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已达43项,数量居全球之冠。然而,随着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重重危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濒临失传。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继承、利用和发展,是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为此,本文以颍上县为例,阐述了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現状及其特色成效,并探讨了其构建策略,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颍上县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颍上花鼓灯),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6个,县级项目25个。此外,还有2个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建立了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拥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8名,市级传承人30名,县级传承人192名。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颍上县在2016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项目申报、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发展和传承工作。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县文化馆合署办公,由县文旅体育局管理,共有3人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在管理体制方面,颍上县构建了一个以县级行政为主体,联合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制。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行政审批工作由县级部门负责,而各乡镇文化站则承担各自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任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尤其是县文化馆,积极履行职能,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这些努力,颍上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发扬,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特色成效

2.1 全面普查,积极申报

秉承“不遗漏任何乡村、项目、种类”的原则,颍上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团队长期深入乡村、地头和农户村社,确保数据详尽。自2005年全县范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专业团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工作人员已到访所有乡镇村队,接触超过2万名群众,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0多条,并完成了近百个项目的调查。期间,超过30%的项目为首次发现。

2.2 打造特色,传承发展

颍上县积极强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颍上花鼓灯的保护与创新传承,县政府每年拨付专款30万元,并成立颍上花鼓灯艺术团有限公司,年创收达500万元。颍上县还建立了传习所,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与安徽各大高校实施校企合作,每年培训花鼓灯新人,帮带培育的颍上花鼓灯队伍在国内外比赛中频获殊荣,提升了知名度。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团荣获安徽省第六届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铜奖,2023年参加了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参与国家级和省级演出活动,如中央电视台专场演出和安徽省民俗文化节,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成果。

颍上县政府和文化部门亦着力推进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交流与发展,尤其是颍上大鼓书和颍上琴书。县政府新建护城河休闲长廊,为其提供场地支持,休闲长廊每天有免费义演。文化馆曲艺社成为市级传承基地,时常举办公益演出,如鼓王争霸赛。对这些公益活动的数字化记录工作也得到推进。

颍上县管研会在2020年取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仲的传说》研究成果,提交研究文章十篇,其中《管子传》获奖,系列丛书亦获奖项。颍上县管研会在理事会领导下积极履行职责,推进管仲文化研究,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了策划案,取得了一定成果。

3 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研究

3.1 固本强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日常”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于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意味着持续促进其创新转化和发展,使其更自然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颍上县着眼于三个主要方面:首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地的建设与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要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文化价值。为此应秉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民众需求为核心,同步发展硬件和软件设施,创建多样化、风格各异的“非遗生活体验馆”。其次,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与服务能力。通过实施传承人的培训计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校园,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资源,落实对年轻一代“传二代”的培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适应新时代。同时在社区中创建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一体的多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培训和展示平台,促进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1]。最后,开展系列公益活动,创新生活方式。以“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宗旨,推出一系列可持续的公益项目,如戏曲常态化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日宣传、花鼓灯免费培训班、技艺体验课程等,鼓励公众参与,营造新的文化生活模式,让生活无处不“非遗”。

3.2 文旅融合,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合拳”

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在多个方面的融合创新,让公众深入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将其推向市场,实现商业价值。

首先,通过“非遗+节庆”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活动形式,让传统节日更贴近民众生活。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庆典,如颍上花鼓灯展演、鼓王争霸赛和非遗剪纸艺术节,使公众能够更多地体验和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非遗+演艺”模式可以挖掘传统表演艺术的时代价值,采用生动的转化手段,通过情境创造与观众互动,使其能够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此外,在增加展演的频率、提高展演质量的同时,将其与“文艺带入千家万户”和“将戏剧带到社区”等活动结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激励杰出的剧目创作和演艺人才,为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机。

再次,“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模式需要强调主題的独特性,并契合市场的需求。可在文创产品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生产新颖的艺术衍生产品,组合面花、糖塑、泥人、烙画等“指尖上的非遗”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使其更适应年轻消费者的习惯[2]。

与此同时,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独特的场景优势,公众对旅游的追求已经从外在形态转向内在的文化内涵。可开拓创新的发展路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成为产业。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IP)和美食体验店,利用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街区、美食街、公园等公共空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和“非遗购物节”“非遗进商圈”等活动,发展夜间非遗体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和服务。

例如,“非遗+饮食”可以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同餐饮企业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特色街区,让传承人的手中技艺成为人们口中的美味和心中的记忆。“非遗+民宿”则可以让民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平台,让游客在住美宿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身边,无处不在。

最后,“非遗+研学”模式通过设置开放的文化空间,让体验者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当地的风俗风光。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转化,也让公众在休闲消费的过程中提升了文化素养。

3.3 数字赋能,点燃非物质文化遗产“加速器”

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效途径是推进其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不仅能够拓宽非遗的传播范围,加深公众对其理解,还能够促进其商业化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新的生机,让其独特魅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1)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的融合。鼓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馆、数据分析实验室和遗传资源图谱中心,迅速构建集互动体验、传承保护、教育培训一体化的传承平台,提升数字化传承的普及程度和可达性。

(2)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媒介的传播。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和“非遗带头人计划”等进行产业化的宣传推广,促进其创新性发展和转化,挖掘其可观的市场潜力。同时,还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推出一系列影视、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和短视频等作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更多渠道进入公众视野[3]。

(3)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藏品的结合。全面提升馆藏珍品和艺术品的数字化水平,加强三维立体(3D)建模和数字化档案建设,整合数字展示、在线鉴赏、艺术品交易以及文物保护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升级和非遗旅游发展开辟新路径。

3.4 培育品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器”

品牌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传承至关重要,通过塑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可以提高项目的识别度、影响力及声誉。因此,应坚持市场化与品牌化策略,有效应对品牌建设、保护传承及市场营销中遇到的难题,创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满足现代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首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结合本地文化及民族特色,打造品牌,并支持其发展。其次,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构建品牌矩阵,探索定制化生产模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知名度,同时,支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跨区域联合保护机制。再次,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创新市场营销策略。采用知识产权开发、情感联结、体验改善和情境互动等市场化策略,重新塑造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向消费者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内涵、娱乐性和美学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激发品牌活力并提高其市场地位。同时,设立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培育和运营机构,提供包括品牌创建、咨询评估和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专业服务。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印记,映射着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颍上县为例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包括人才引领、文旅融合、数字赋能、品牌培育等,旨在通过创新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一项项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与创新,向世界展现出我国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引用

[1] 宋琪,徐鑫.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4):91-93.

[2] 郭强.浅谈文创产品设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3(12):59-61.

[3] 石正涛.短视频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媒介构建与表达[J].潍坊学院学报,2023,23(4):9-12.

作者简介:王筱莲(1976—),女,安徽颍上人,馆员,就职于安徽省颍上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颍上县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颍上张家”倒台,牵出“保护伞”
蚕桑在颍上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对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全面落实工会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记安徽省示范县工会颍上县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