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04-12陈劢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艺术史绍兴学院

伴随着2023年新版艺术学学科目录的修订,国内各大高校逐步增强了对于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的推广,对于《艺术史》《艺术学理论》及相关课程的规划和研究也逐步搬上教学改革的日程。目前在国内学界,无论是权威学者还是青年学者,都已经逐步意识到构建中国本土艺术史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2016年至2023年,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在老一辈权威学者们的积极推动下,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了四届“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五届“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至于同级别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交流更是不胜枚举。通过这些学术交流,与会学者们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对于新时期艺术学理论、艺术史的本体和外延、范式和边界、跨界与媒介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研究,各种思想、观点发生了激烈碰撞,可以说成果卓越,硕果累累。以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等为代表的艺术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在达成艺术学研究新范式的共识之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重构中国本土艺术史”的教学改革活动。本文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艺术史论类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旨在立足于中国着力于构建本土艺术史的背景,通过《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对比古代绍兴历史上的传统艺术门类发展高峰与低谷时期的具体现象与案例,构建越地艺术文化人物的发展脉络,以探索中国区域艺术史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本体性问题。

1 国内外相关课程及研究现状分析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区域性,《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及相关研究方向目前国外暂无相关研究内容,基于国内中国“新文科”研究思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构建大背景,国内各个高校均在各个地区找寻各自独有的历史文化艺术背景,在中国传统艺术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史的研究乃大势所趋。

通过对比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艺术门类发展高峰与低谷时期,对此进行宏观的分析和探讨,这也是本课程的主要改革思路。在当前艺术学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试图明确中国传统艺术在全球化大环境之下的本体性问题,以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以及艺术史学研究的话语权和文化自信[1]。此外,根据最新的艺术学门类划分,艺术学理论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包含了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以及次级学科门类的“史、论、评”,其体量增大许多,引发了广大师生对于通识课程的迫切需求。

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涉及中央大力提倡的“强化美育”大背景,具有政策支持和前瞻性。在中国艺术史的课程教学中,加入区域文化史的内容作为典型案例,介绍经典艺术人物,以人物典型案例促进中国传统艺术史的理论建构,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2 本课题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之所以选择《越地文化艺术史》这个命题,是因为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扎根于浙江树人学院杨汛桥校区(隶属于绍兴柯桥区),旨在通过研究绍兴区域历史,以小见大,在个性中寻找共性,探索艺术文化的本质问题,最终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研究中的共性特征和普遍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四步法则,从人物、事件、作品、总结四步循序渐进,推动文化艺术史的发展,这四步法则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经过本项目的教学改革,笔者及其团队试图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各个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艺术之间的兼容性、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艺术发展路径,以及未来艺术学发展的前景等问题,争取为中国艺术教育之路做出应有的贡献,跳出“西方中心论”的阴影。

绍兴市吴越会稽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区域艺术文化史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绍兴地区孕育了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人杰地灵,源远流长。绍兴市政府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作用,广泛开展了文旅、文创、文化推广和交流,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案例支持。就《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教学而言,以人物志及年鉴的形式来进行研究和教学,可以让越地文化艺术史的课程更加饱满,同时为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具体的课程案例。

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学主体就在绍兴杨汛桥校区,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市政府在过去几年内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着力建设文化名城,许多历史人物的后人目前也居住于此,进行调研相对便利。因此,《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指导未来的区域文化“艺术史”的教学工作,可以通过这个课题指导未来的相关衍生课题的工作方針,具有指导意义。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话语非常看重,要强调文化自信,就要大力挖掘身边的优秀典型,而身处绍兴的浙江树人学院作为一所实力强劲的综合类高校,借用高校平台进行通识课的推广,进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课程改革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支持。

3 课程研究目标和重点问题

《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史的衍生教学改革课程,立足于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史-古代绍兴吴越会稽艺术文化史研究,是“强化美育”大背景下提出的具体课程项目,具有政策支持和前瞻性。在之前的中国传统艺术史的课程教学中,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高校教师加入了中国历史各个时代的绍兴区域文化史的内容作为典型案例,介绍经典艺术人物(如王充、陈洪绶、王羲之、王献之、陆游、徐渭、蔡元培、鲁迅、竺可桢等)。以人物案例促进越地文化艺术史的理论建构,以典型促整体。

通过研究绍兴的区域文化艺术史,研究拟达到的初步目标是,由点至面地拓展,从区域上升到大环境,从而探索艺术文化的本质问题,最终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研究中东方美学的共性和普遍问题。笔者相信,本项目的教学改革,能够为中国艺术教育之路提供一个典型的范式,为推广艺术史做出应有的贡献。

《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拟解决的关键是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者,如何进行艺术教育的深化改革。既要尊重中国传统学术风范,同时要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通识化艺术课程的迫切需求。目前同类型课程往往在艺术类专门院校才有开设,普适性不够强,覆盖性不高。艺术教育,不同于美育,代表的不仅仅是“美术教育”“美学教育”,从学术意义上说,应当指代所有的“艺术学”门类的教育,从更广义的概念上探讨,应当包含“艺术学”“艺术理论”“艺术史论”以及各个与曾经“美学”所涵盖的内容相合的所有范畴与范式[2]。所以该课程需要面向艺术学专业学子,也需要面向广泛“非艺术”专业的同学,进行通识教育,让本科生能够基本了解“何为艺术史”,树立文化自信,这也是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一直以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在当前艺术学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更应该积极找寻中国传统艺术在全球化大环境之下的本体性问题,以进一步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以及艺术史学研究的话语权和文化自信。

4 课程规划和目标

《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以浙江树人学院的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受众(包括艺术学院及兄弟学院),课程中的学生将在课程阶段内接受相关艺术史、文化史的教学,课题负责人将积极收集课程反馈,以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和论证。第一阶段,笔者及其团队已经在浙江树人学院绍兴杨汛桥校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反响颇丰,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绍兴地区以及浙江省进行经典改革案例推广。

《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足于研究古代绍兴吴越会稽艺术文化史。浙江地界历史文化名城非常多,以绍兴地区为例,从古至今,绍兴孕育了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在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将以人物志及年鉴的形式来进行研究和教学。结合文学、艺术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等范畴和脉络,笔者及其团队立足于对中国传统艺术史做出杰出贡献的绍兴人物进行整理和解读。目前绍兴市也正在进行绍兴文化歷史人物的数据库搭建,借着国家和区域强化美育,构建文化自信的大方针,笔者及其团队以人物典型案例促进中国传统艺术史的理论建构,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通过研究绍兴区域历史,既可以提升绍兴地区本身的艺术研究氛围,带动学术风气,同时也可以加强绍兴本土人民的文化自信,找到历史渊源。同样,在第一阶段获得成功之后,以小见大,在兄弟省内进行成功模式的推广,扩展浙江区域艺术史的外延和内核,建立典型案例,从而进一步探索本土艺术文化的本质问题,最终从地区走向全国,构建中国传统艺术史的核心框架。

希望经过本次的教学改革,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可以进一步思考新时期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艺术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描绘未来艺术学发展的前景,为中国艺术教育之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于以上原则,经过改革后的课程初步授课计划为九次课,每次2-3学时,持续半个学期,之后会根据教学反馈,逐步增加新的内容和人物、篇章,以适应日益增强的学生学习需求。

第一阶段具体框架:(1)越地文化艺术史总论;(2)王充的美学思想;(3)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及其书法美学;(4)谢赫的美术理论与谢赫“六法”;(5)陆游的诗词意境;(6)徐渭的绘画美学;(7)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艺术教育理念;(8)鲁迅的文艺批判思想;(9)竺可桢的科学研究之路。

5 课程实施和外部支持

《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在实施和论证环节,笔者将在教学中逐渐开展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原本的中国传统艺术史论中对于各个门类艺术史的内容均有涉及,本次研究将着力于在各个历史时期梳理属于绍兴地区的中国传统艺术史之中的重要内容进行理论探究,包括艺术史、美学史、设计史、美术史、文化史等艺术学分支学科。以地理范畴作为限定,时间跨度贯穿中国传统艺术史的始终。

由于本次课程改革项目是2022年绍兴市高等学校“越地元素通识课程”研究项目的立项(绍市教2022{53号}文件),立足于绍兴市的艺术史及文化史相关的研究,获得了政府大力支持,因此结合绍兴市文化艺术史的传统研究路径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笔者将继续结合在各个院校开展的学术研讨会以及论坛,通过会议论文和论坛研究成果来获得最新的学术资源。本次课程同时也将通过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互动式教学、典籍资料查找、新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授课任务。

当前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教学重心已经转移至绍兴杨汛桥校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方便地进行田野考察和实地调研等工作,同时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和“互联网+”等学科竞赛的过程中,艺术学院师生已经针对绍兴许多历史区域和文化古迹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和探访,学校对于绍兴市当地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很大,条件成熟。

目前笔者本文的工作地点以浙江树人学院绍兴杨汛桥校区为主,教学改革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积极获得反馈,并且可以在研究遇到困难时适时进行调整,从而顺利地完成《越地文化艺术史》系列课程,并在未来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完善。

引用

[1] 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 夏燕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料的艺术史学价值[J].民族艺术,2023(1):46-60.

作者简介:陈劢(1987—),男,浙江杭州人,讲师,就职于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史绍兴学院
绍兴
初等教育学院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纸的艺术史
绍兴大闯关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人文绍兴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