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路径思考

2023-04-12温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古建筑

温娟

摘 要:明清古建筑有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对传承历史记忆、活化文物资源、服务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修缮和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要发挥资源优势,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加强乡村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实现古建筑保护和文旅融合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更好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保护;乡村旅游;路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43

1 明清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现状

明清古建筑是我们学习和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明清古建筑占有很大比例。明清古建筑以砖石和木结构为主,因木结构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压、抗震能力,因此保存时间较长。明清古建筑的建筑造型精美、风格独特、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浓厚,包括花窗、石刻、纹饰、浮雕等建筑工艺,都是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令人叹为观止。如浙江省东阳市区的卢宅(图1),是江南著名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我国明清建筑艺术中的历史瑰宝。纵深约300米,占地约0.34平方千米,有明清古建筑数千栋,包括柱史第、方伯第、五台堂、龙尾厅、大夫第、世进士第六大组成部分,因其空间布局與北京故宫紫禁城相似,因此,也有“民间故宫”的美誉,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显著增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逐渐步入了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明清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有些古建筑历经战乱和风雨侵蚀,建筑本体损毁严重,墙体、屋面、构架、木基等出现老化,部分构件出现断裂和缺失现象,有的还出现了病虫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部分地区也存在管理缺位和执法不严、修缮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文物修缮专业人才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明清古建筑的修缮保护问题是当前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针对濒危古建筑,需要进行抢救性修缮和保护,才能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明清古建筑修缮保护方针与关键环节

明清古建筑的修缮保护要坚持科学有序、稳步推进。通过制定科学的修饰保护规划,将修缮、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古建筑资源,摸清家底,做好台账,研究阐释其文化内涵,使其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一是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的工作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作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文物执法部门和城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执法和巡查工作,及时整治各类影响古建筑安全的违法行为和隐患,为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是要遵循最小干预和维护文物本体真实性的原则。修缮古建筑时,要对古建筑的建设年代、建筑工艺和历史沿革进行详细的研究,采用最传统的修缮工艺,实现建筑材料、工艺和特色的高度还原。如北京故宫的修缮和维护涉及很多传统的工艺方法,为了保护其历史原貌,要求专业技术人员遵循古法修缮工艺,对墙体的抹灰、门窗的彩饰进行修缮时,需要调制砖灰、猪血、淀粉、桐油、麻等配方,其没有任何有害的化学成分,也不存在污染,是纯正的古建筑绿色环保材料。在现代材料和技术的条件下,它们虽然显得有些复古和落后,但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和配方才能彰显故宫古建筑的古朴和淳厚之感,这是现代材料所不能比拟的,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明清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大国工匠精神。

三是对古建筑进行科学评估,实现精准发力。在对明清古建筑修缮过程中,要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需要修复的部位和建筑构件进行科学评估和认定,找出修缮部位和病虫害类型,建立完善修缮保护方案和规划,建立古建筑修缮保护健康档案,组织召开专家评估会议,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规划进行讨论和评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本体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测量,掌握最全面和准确的基础资料。

四是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在古建筑修缮中的应用。明清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既包括保护理念和科学知识,也包括传统工艺的传承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目前,运用在古建筑修缮方面的技术包括激光扫描、三维成像、无损检测等技术,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估古建筑的现状,获取古建筑的精准尺寸,判定古建筑内部的空隙和残缺部位。如浙江金华市文物管理部门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对辖区的诸葛八卦村(图2)、双林寺等古建筑遗产进行深入剖析,通过3D立体技术制作了古建筑的3D动画,实现了对古建筑遗址的空间数字化展现,通过3D立体再现技术提高了对古建筑修缮保护预判能力,降低了工程投入,提高了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明清古建筑修缮保护的创新性模式与路径

要让古建筑和古村落真正“活起来”需凝聚人气,不能只将明清古建筑单纯作为一个文物建筑,而是要让文物资源融入现代文化旅游的大趋势下,焕发出古建筑的艺术活力和人文价值。

一是制定科学的古建筑保护规划。拆除古建筑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违章建筑以及其他与古建筑群风格格格不入的现代建筑,营造古建筑群最佳的环境氛围。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通海县遵循“古城历史文化核心、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古城建筑保护和利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积极开展古建筑环境整治工作,先后拆除了古建筑群内的招待所、中医院、办公楼等影响历史城区风貌的现代建筑,将有关单位和居民迁入新城区,较好缓解了古城区的人口压力,切实保护古城区建筑群安全有序,维护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形象和风格。

二是采用统一连片开发模式。如湖南省永州道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坚持因地制宜、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方法,注重保护古建筑、古民居,大力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对全县1000余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留了古村庄原貌,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同时,还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对明清古村落、红色村庄等文化资源实施连片保护,使古民居迎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包括著名的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居(图3)也在其内。

三是采取社会认领的模式。如广东省开平市创新碉楼认养、碉楼托管等模式,累计托管碉楼古建筑60多座,近2000座碉楼实现“一楼一码”。又如,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门创新思路,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制定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文物认养。山西省工商联每年牵头组织召开多次文物建筑认养推介会,取得了显著成效,激活了社会资本服务社会公益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山西省完成文物认养明清古建筑200多处,吸收社会资金达3亿元以上。

四是探索“保险+服务”的古建筑风险防控模式。风险防范是古建筑保护的重要难题之一,宁波市敢于突破常规,创新性试点文物古建筑综合保险,采取“保险+服务”的模式。2018年,宁波市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宅(图4),也是范仲淹的第二十六世子宅,纳入文物保护综合险保障范围首批示范点,也是浙江省首个文保建筑项目。该保险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引入动态监测服务,由第三方机构派出消防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对古建筑进行安全动态式检测,为文物管理机构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

4 古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政策支持

和其他文物修缮技术一样,明清古建筑的修缮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门类,古代工匠建造古建筑时除了图纸以外,还有一些属于保密性的祖传工艺,包括建造的经验等,有些已經失传,因此在修缮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要认真研究古建筑的原始构造和工艺特色,具备扎实的古建筑基础知识、丰富的修缮保护工作经验,才能将修缮工作做到最佳质量。为更好地培养和造就古建筑修复人才队伍,各级文博机构和高校都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和培养,推进传统工艺的课题研究,加大项目研发资金投入,为古建筑修缮和保护工作提供财政保障、人才和智力支持。2015年,国家将文物修复师列入国家的职业名录,并公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该标准包括木作、泥瓦作、油漆作、石作、壁画彩塑等古建筑修复方面的职业方向,具有很高的操作性,为古建筑修复师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1年,由国家文物局、曲阜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也是我国举办的第二届文物修复职业技能比赛。比赛吸引了国内文物修缮方面的专家和人才,有的来自文博系统,有的来自考古研究机构,还有的来自古建筑公司,比赛项目包括古建筑木作、古建筑彩画作、古建筑瓦作等技能,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而且还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对参赛选手的技艺和耐心进行全面的考验。

5 依托古建筑资源,振兴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而乡村旅游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我国绝大多数的明清古建筑都分布在乡村和古村落,因此是乡村振兴必须依托的战略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好古建筑资源,才能为乡村振兴赋能,实现双赢的发展格局。

一是建立健全古建筑长效保护机制。加强古建筑文物管理机构建设,落实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经费。文物管理部门、建设部门、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对古建筑群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执法拆除,严厉打击各类损毁古建筑的违法行为,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日常安全维护,签订防火、防盗、防雷、防涝等责任书,为古建筑的安全防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环境。如山西省灵石县高度重视古建筑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先后编制了《静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王家大院文物保护规划》(图5)等重点项目规划,夯实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机制和管理责任,强化基础性安全保护工作。又如2020年,北京海淀城管等多部门对明代古刹寺庙大殿基座周围800余平方米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维护了古建筑周边环境,为后续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采用“古建保护+旅游开发”的运作模式。如安徽省祁门县依托丰富的徽派古建筑资源,积极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其中,文堂艺术村项目通过对原文堂小学祠堂旧址的改建、老街及相关配套景观的总体设计,打造的一处以集休闲、采风、旅游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体,不仅让古建筑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做活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一处网红打卡点。又如福建省尤溪县桂峰村创新思路和举措,与村民签订了20年的合作协议,由村集体统一对村民的古民居建筑进行收储和对外招投标开发,有效整合了村落的文物资源,形成了一种资源共享和共同受益的运行机制,既保护了宝贵的古建筑资源,又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了双赢的发展格局。

三是打造生态观光民宿,带动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如安徽黟县南屏村(图6)是古村民宿开发模式的典型村落,依山傍水,有300多套明清古民居院落,而且该村通过修缮各具特色的古村民宿,吸引了众多文物爱好者、摄影人士及游客前来打卡,带动了古村落的住宿、餐饮、特产、健康、文创等乡村产业的转型发展,实现了古建筑资源与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又如金华市寺平村坚持保护性开发的理念,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古建筑修缮、旅游公共设施、村庄景观等项目,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打造当地特色饮食文化,提高农业种植户的农副产品收入,先后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浙江省农家乐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6 结语

明清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遗产。保护和传承明清古建筑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利用好它们才能实现我国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依托明清古建筑文物资源,推进乡村振兴,也是国家战略的实践路径,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模式,实现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宋毅,曾芳芳,朱朝枝.我国古民居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现状[J].台湾农业探索,2013(2):66-69.

[2]饶金通.古建筑的三维数字化建模与虚拟仿真技术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王晶晶.山西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J].文物世界,2014(1):53-55.

[4]冯淑华,方志远.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230-234.

[5]赵琨,范韬.浅析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J].福建建筑,2013(2):29-30.

[7]曾志兰.福建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回顾[J].林业经济问题,2012(6):552-555.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古建筑
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