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地区晚唐五代壁画墓生活场景图探析

2023-04-12张语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壁画墓

张语哲

摘 要:晚唐五代时期墓葬结构简化,墓道变短,墓室形制为单室圆形砖室墓。墓室内生活场景图壁画兴盛,壁画墓中开始出现表现日常起居生活的场景图,其中衣食题材数量较多,可分为“食”“衣”两大类:“食”由备食图逐渐转变为备茶图,最终演变为宴饮图;“衣”主要表现更衣和理柜的场景。壁画构图形式发生了变化,圆形的墓室形状形成了以甬道为对称轴,生活场景图呈东西对称分布的特点,多人多幅场景图表现墓主内宅活动。反映壁画墓在等级较低的墓中流行,墓室壁画世俗化特点明显。

关键词:晚唐五代;壁画墓;生活场景图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03

晚唐五代壁画呈现阶段性特点,晚唐以后墓葬壁画中出现了新的壁画题材:生活场景图,是一种独幅、有故事情节性的表现居家日常生活的壁画,其中衣食题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唐朝早中期出现的壁画差异较大。生活场景图在壁画墓中的发现和变化如何研究较少。本文所关注的晚唐五代是自至德元年(756)到显德七年(960),共204年,所讨论的地区均位于陕西之外的唐代统治边境。

1 晚唐五代壁画墓生活场景图的相关研究

对北方地区晚唐和五代壁画墓的科学发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现已发现30多座晚唐壁画墓和20多座五代壁画墓葬。从已刊布的壁画墓材料可知,北方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晚唐五代时期的纪年墓有杨玄略墓①、北汉太惠妃墓②等,还有一些无纪年的墓葬,从墓葬形制、随葬品及壁画内容判断,可能属于晚唐五代时期。其中,赵逸公墓③、唐代崔氏墓④、纪公夫妇、王公淑夫妇墓⑤、清水河塔尔梁壁画墓M1、M2⑥、邙山镇五代壁画墓⑦、苗北村五代壁画墓⑧,这8座墓葬中都出现了生活场景图。

宿白先生经深入研究,认为晚唐壁画已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墓道壁画走向衰落,壁画集中在墓室⑨。王仁波在宿白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晚唐时期盛行家居生活题材,仪仗出行气氛淡薄⑩。杨泓阐述了各期壁画的特点,第五阶段唐墓壁画内容更接近生活k。郑旭东对五代博陵郡夫人崔氏墓中的壁画布局和人物服饰进行考证l。申文喜通过安阳唐墓壁画女性衣着与发型妆容,探究魏博镇的社会文化、藩镇与中央政府的政治文化联系m。于静芳认为赵逸公墓更衣图中挂着织物的木架可能是与屏风功能相似的画障n。宋玉立对唐墓壁画中出现的饮食器进行探析,并讨论了唐代饮茶之风和饮食器之间存在的关联o。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很有必要对墓室中出现的大量生活场景类壁画进行深入探讨。

1.1 晚唐五代壁画墓墓葬形制

唐墓承袭了北朝、隋墓的形制,从墓葬结构(砖室和土洞)、平面和墓室尺寸以及石椁、棺床等设备的差异看,主要有四个类型,分别为双室弧方形砖室墓、单室弧方形或方形砖室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和单室长方形土洞墓p。

晚唐五代壁画墓形制多为单室圆形或方形砖室墓,使用长斜坡式和阶梯式墓道,承袭了前期形制,但相对简陋。生活场景图的出现与晚唐五代壁画墓特征相联系,相较唐朝早中期,出现生活场景图的8座壁画墓形和壁画布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生活场景图壁画墓根据墓室形状可以分为斜坡式单室弧方形墓,如高力士墓和王公淑墓。另一类为圆形墓室,有阶梯式单室圆形砖室墓,这种类型墓葬较多,如赵逸公墓、纪公夫妇墓、苗北村五代壁画墓、邙山镇五代壁画墓;有斜坡式单室圆形砖室墓,塔尔梁五代壁画墓M1、M2为此类型;还有阶梯式单室圆形竖穴土坑砖室墓,目前仅有唐代崔氏墓一例。出现生活场景图的墓葬全部为单室砖室墓,方形墓葬较少且时代较早,其后形状都为圆形,墓室形状由方形向圆形转变。

墓道长度缩短,王公淑墓、五代塔尔梁墓墓道同为斜坡式,前者仅残存0.5米,后者情况不明,其余墓葬均为阶梯式墓道,王公淑墓墓道残长1.8米,崔氏墓墓道约6.47米,苗北村墓墓道约13.8米,邙山镇墓道约14米,对比早中期形制,墓道长度不断缩短。

墓葬结构简化,基本上以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有些仅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壁龛从墓道到甬道,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五代时已经无壁龛出现,晚唐时期的几座墓葬棺床位于墓室西壁或北壁,五代时期4座墓葬中均未见棺床出现。墓室形状有方形和圆形,五代时期方形墓葬消失,墓道变短,壁龛、棺床消失,结构简化,这些与晚唐五代壁画墓形制变化相一致。

墓葬形制和壁画布局关系密切,随着墓道壁面的缩减,墓道和天井壁画逐渐消失,甬道东西壁多为侍者图,并新增花鸟题材。将壁画绘制的重心转到墓室中,生活场景图几乎全部绘制在墓室中,常以甬道为对称轴,以东西对称分布形式出现;正对甬道的壁面多为窗格和门,常常不绘制壁画内容,印证了晚唐五代墓道壁画的衰落、墓室壁画的兴盛。随着圆形墓室大量出现,墓室多被砖雕立柱分隔成多个壁面,壁画已不再拘泥于东西南北四壁,环形壁面出现,连续性较强,更有利于生活场景图这种情节性的内容展开,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有了较大改变。

1.2 生活场景图表现内容与构图形式

1.2.1 生活场景图表现内容

生活场景图壁画在晚唐五代墓室壁画中占比较大,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具体写照,从内容上,主要可分为“食”“衣”两大类。“食”是生活场景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备食图;二是备茶图;三是宴饮图。

现根据年代顺序,将出现生活场景图的各墓壁画的大致内容按所在位置列成表1,其中5座墓葬都出土了墓志,有绝对年代依据,4座无纪年墓按壁画内容特征排序,表中对墓葬基本情况和壁画内容进行梳理,以便于为后续的讨论做对照。

备食图:河南洛阳大和三年(829)赵逸公墓,在其墓室壁画中开始出现烹饪备食的场景。该墓墓室东南角中间绘一铜锅,锅膛底部有燃烧的黑色木炭,锅左侧置一执壶,有一侍女跪坐在地毯上;画面上部绘有一放置碗和盘的桌柜(图1)。北京海淀会昌六年(846)王公淑夫妇墓同样出现了此类题材。墓室东壁壁画内容与赵逸公墓相似,端坐人物前都放置了爐,身后有一案几。相较于赵逸公墓,画面中炉旁多出一盆,盆内部呈淡绿色,置一细柄长勺(图2)。北京海淀会昌七年(847)纪公夫妇墓壁画也出现置于方形案几上的炊食器皿,但壁画所处位置不明。河北石家庄天复三年(903)唐代崔氏墓,墓室西部壁面出现了一组桌椅、桌子摆满食具、酒具,桌椅左右各一侍女,手捧器物向桌走去。

备茶图:天复三年(903)唐代崔氏墓中的壁画出现了与备食图相似的新题材—备茶图,备茶图绘于东壁的两倚柱之间,构图和内容都与备食图十分相似,但桌上出现的杯盏和注子等茶器可确定此图为备茶图(图3)。山西太原天会五年(961)太原第一电热厂墓同样绘有备茶图壁画,影作木构下有三位男侍和一位女侍,手持执壶和茶具,桌上出现茶果(图4)。苗北村五代壁画墓西北壁和东北壁绘制了两幅备茶图壁画,占比较大,备茶图中的桌椅由砖雕组成,桌后壁面绘有侍女手持乐器,桌下有黑犬,桌子上放有砖雕果盘、执壶与杯盏(图5)。邙山镇五代壁画墓中第三幅备茶图壁画面积最大,为该墓的主壁画,画面绘有砖雕桌椅、石榴果盘、茶壶和托盏。画面布局与苗北村五代壁画墓基本一致,仅在桌椅后多出两位侍女(图6)。

宴饮图: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M1西北壁绘有宴饮图,相比之前墓葬壁画,画幅变小,砖雕桌椅变为壁画绘制的桌椅,并且案桌前多出了墓主夫妇,案桌后方为正在演奏的三位乐人。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M2北壁壁画为宴饮图,是最大壁面,其下部同样绘有宴饮图,几乎与M1画面结构完全一致,仅墓主身后的乐者与侍者略少些(图7、图8)。

“衣”又可分为更衣图和理柜图两种绘制题材。更衣图主要表现的是衣架或盆架后站立的人物,多为女性,似作更衣状。理柜图表现的是侍女整理箱柜的场景,箱柜和锁多为砖雕,箱柜左右或后部立侍女,手持物品,或正在打开箱子取或放东西,呈整理状。

苗北村五代壁画墓、邙山镇墓、赵逸公墓均出现了更衣图和理柜图,三墓各有特色,其中典型一例是大和三年(829)赵逸公墓,墓室西南壁更衣图描述的是妇人更衣场景,妇人发髻高耸,脸颊有妆靥,立于衣架后面似作更衣状(图9);墓室东壁壁画理柜图中箱柜的左右两边各绘一只黑花猫,箱柜上放一架木琴。侍女梳高髻,左手托琴盖,右手执乐锤,箱柜右边的侍女身上挂着鱼形配饰,手举一只椭圆形粉灯笼(图10)。

1.2.2 生活场景图壁画构图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场景图在内容和构图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晚唐五代多使用多人多幅的形式,与前期捧物侍女和屏风画单人单幅的形式不同。墓葬形式也影响着壁画的构图,唐朝早期多为天井过洞、有壁龛的方形墓室结构将壁面分隔成多个不同的区域,画幅也因此有诸多限制,而晚期墓葬平面已经变为圆形,壁面空间宽阔,更有利于绘制多人连续的场景图,人物自由度高,动作性强。出现生活场景图的壁画墓葬,其棺床多位于墓室西壁或北壁,相对位置关系整体呈现出一种环绕包围的关系,而一周的壁画,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论是更衣图还是备食、备茶图,几乎全部与内宅生活息息相关,营造出的是居家生活化场景,体现墓主的生活作息。

砖雕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壁画平面表达形式,变为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模式,说明构图形式出现新变化。这种形式也将墓室壁画绘制的场景与墓室构成了一个整体空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宅场地。

苗北村五代壁画墓和邙山镇五代壁画墓中均出现了砖雕桌椅和砖雕茶果与器具,值得注意的是,这8座出现生活场景图的墓葬均未出现墓主的图像资料,壁画中出现的人物均为侍者,他们形态各异,或拨弄蜡烛,或准备茶饮,似在为墓主起居做准备工作,而出现砖雕场景的这两幅图,桌后有乐伎准备演奏,邙山镇五代壁画墓桌椅后面还各有两位侍女,在椅子上具体画出墓主,桌椅逐渐开始具备“灵位”的礼仪功能,墓主人夫妇形象的消失或可理解为在墓葬营建时墓主夫妇尚在,仅在墓葬中预设虚位以待。猜测其目的是认为墓主的灵魂可以在墓中享受到生前同样的服侍和待遇,可以更衣、梳洗、享受美食和茶饮,墓室壁画都体现出服务于墓主人的场景。

比较特殊的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清水河县五代壁画墓,壁画呈现的是墓主夫妇开始坐在桌前,已经不再单单是备茶图,而是形成了一幅墓主夫妇宴饮图,这两幅宴饮图与中原备茶图有较大的共性,构图也基本一致,都为侧面的桌椅,桌上放置茶器,桌后有乐伎弹奏,椅后有服务的侍者,但不同的是,画面中已经有了墓主夫妇的形象,整幅画面均为壁画绘制,近处的墓主夫妇人物较大,男主人又比女主人体形大,桌椅后的侍者体形较小。报告认为该墓葬年代为五代末接近北宋初,其相对位置已偏离了中原地区,比较偏远,且相对年代也更晚一些,说明至少在唐代大部分的时间内,西北地区还是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

2 生活场景图反映的问题

2.1 生活场景图的出现与演变

生活场景图最早出现在中唐前期的陕西西安南王里村墓,其墓室北壁出现了最早的有关生活场景题材的宴饮图,画面中間置一长方形低案,案上摆满食物、餐具和酒具。低案的两侧及后面为参加宴饮者,两边有侍童和侍者。其后河南洛阳大和三年(829)赵逸公墓、北京海淀会昌六年(846)王公淑夫妇墓、河北石家庄天复三年(903)唐代崔氏墓虽无宴饮图,但都出现了桌上摆放食具、侍女烹调准备食物的场景。同样在唐代崔氏墓中,有构图及配置与备食图相似的备茶图,图中仅有一位侍女,桌上摆放的器具中未见食物。到山西太原天会五年(961)太原第一电热厂墓时,其壁画中前为桌案,案上放置茶果,其后站立的多为男女侍者,人物间有互动。约到五代中后期,细节更加丰富。苗北村五代壁画墓和邙山镇五代壁画墓出现了砖雕桌椅和茶果,桌椅后站立多名怀抱乐器的乐伎。人物从单个侍女到多个侍女,再到乐伎出现,桌上物品从仅有的杯盏、执壶到茶果、注子出现,桌下增加了动物。可以看到更衣理柜图和备食图同时出现,更衣图变化较小,备食、备茶图从单个到多个侍女准备茶饮食物,再到乐伎演奏墓主人宴饮的场景,时代越靠后,内容越丰富。

生活场景图壁画多集中在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区,相对于唐代早中期题材集中于陕西的情况,生活场景图远离了壁画墓的中心地区,似更集中出现在偏东的中原地区。清水河五代壁画墓所处位置更偏北,壁画中也出现了墓主形象,说明五代后期生活场景图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2.2 生活场景图使用范围扩大

不仅生活场景图影响范围扩大,整个壁画墓使用等级也在扩大,墓主除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外,更多地方的低级官员使用生活场景题材。河南安阳市北关唐代壁画墓墓主赵逸公,官职为从八品下大理评事,节度押衙和守官让押衙;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唐墓墓主王公淑官职为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官品为从七品上阶;北京海淀区太平路唐代墓葬墓主纪公职位为从五品下游击将军,后迁至正三品金吾卫大将军;河北平山王母村唐代崔氏墓墓主是唐镇州太原郡霍公之妻,丈夫情况不明,其子为镇州南宫县知县事,为正七品,兼本县镇防御兵马使。从这一点来看,生活场景图壁画墓整个使用范围扩大,一些低等级官员和一些地主开始使用壁画墓,在壁画内容上多采用生活化的题材。

从最早出现生活题材壁畫的陕西西安南王里村墓情况看,一开始出现使用生活类题材的墓葬等级本身就较低。晚唐时期在墓葬等级上的规定松散,这样一个现状和晚唐五代时期混乱局面是有关系的,受到墓主身份和财力的限制,那么他们在壁画当中更多地呈现内宅生活,表现更平易近人的生活化场景,强调身份等级的像仪仗、胡旋舞等大型伎乐场景甚至屏风画逐渐减少,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场景图不断增多。

2.3 对北宋壁画墓题材的影响

在壁画墓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壁画墓使用的等级在不断降低,到宋代时逐渐扩大到普通中小型墓葬,一些地方财力雄厚的地主也开始使用壁画墓。内容上也是以生活化的场景为主,北宋继承了这种晚唐五代墓葬壁画生活化的风格,并且不断扩大,壁画内容基本上都在后室中,生活场景类壁画和篇幅上都占据了更大的位置,但是与晚唐五代不同的是内容上有新的体现,比如“开芳宴”题材的壁画。北宋砖雕壁画墓出现的“开芳宴”一般被认为是一桌二椅夫妇对坐,桌上放置注、盏、果物等,墓主夫妇左右立有侍者,其后或相对壁面见有散乐题材的壁画砖雕,北宋中期“开芳宴”在河南北部地区已经有了基本的程式。有学者认为“开芳宴”的出现不会早于北宋初期q,但邙山镇五代壁画墓备茶图、苗北村五代壁画墓备茶图、清水河县五代壁画墓中的夫妇宴饮图中都出现了与之相似的表现。

墓主人对坐的形式有可能源于晚唐五代时期,在壁画内容上都是表现墓主人坐在桌前,身旁有侍者服侍,桌后有伎乐演奏的居邸宴饮场景。构图形式上相似度高,桌椅摆放都为侧面,桌上摆放着茶盏、执壶、果物等,墓主夫妇相对而坐,墓主人身后有持物侍者,似是在服侍墓主进食,在相对壁面或桌椅后等位置以及搭配乐舞场面等,这些都表现了居室内部的情景,墓葬内宅第化、生活化气息浓厚,说明至晚唐五代时期,墓葬中已经不再着重炫耀财力和特权阶级,开始表现家庭私人空间的日常生活。生活场景图壁画为墓主人构筑了地下居所,是政治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墓葬壁画世俗化、市民化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在宋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后演变为“开芳宴”“夫妇对坐图”或者“一桌二椅”、侍奉图等生活化的场景逐渐成为宋代墓葬装饰的主要题材。

3 结语

圆形墓室中的环形壁面使得壁画在构图内容和表达形式上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从唐朝前期单人单幅的构图形式转变为多人多幅的叙事性场景图,棺床与墓室壁画相对位置关系整体呈现出一种环绕包围的关系,营造出的是居家生活化场景,体现墓主的生活作息,寄托着墓主灵魂可以在墓中感受到生前同样的服侍和待遇。内蒙古地区墓葬壁画的配置受其影响,出现画幅较小的宴饮图。使用生活场景图墓主品级多为五品以下的官员,说明生活场景图壁画的墓葬等级较低,反映了晚唐五代壁画墓墓主品级下行的情况。生活场景图壁画在墓葬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继承了唐朝前期的墓葬形制和部分题材内容,又出现了新的生活场景图,并逐渐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的道路,成为表现日常居家生活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北宋及以后壁画墓的题材配置和具体表现形式。

注释

①《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②周健,冯钢,赵威,等.山西太原青阳河北汉太惠妃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8(6):51-57,2,129.

③郑汉池,刘彦军,申明清.河南安阳市北关唐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考古,2013(1):59-68,2.

④韩金秋,樊书海.河北平山王母村唐代崔氏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9(6):38-64,97,1.

⑤杨桂梅.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唐墓[J].文物,1995(11):45-53,98-99,1.

⑥曹建恩,孙金松,党郁,等.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4(4):16-38.

⑦潘付生,胡小宝,高向楠,等.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五代壁画墓[J].洛阳考古,2013(1):48-57.

⑧史家珍,王遵义,戴士杰,等.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1):58-65,97.

⑨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J].考古学报,1982(2):137-154.

⑩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下)[J].文博,1984(2):44-55.

k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277.

l郑旭东.西安曲江唐故博陵郡夫人崔氏墓相关问题略论[J].文博,2017(3):27-32.

m申文喜.晚唐魏博镇女性形象的考古学观察:以安阳晚唐墓壁画为例[J].文物春秋,2020(3):64-72,78.

n于静芳.唐墓美人屏障壁画研究[J].西北美术,2021(2):81-87.

o宋玉立.唐代饮食器造型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p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J].文物,1995(12):41-50,1.

q徐习文.宋代叙事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87.

猜你喜欢

壁画墓
汉代关中地区墓葬壁画艺术思想分析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壁画墓出行题材的类型与演变研究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辽阳地区汉魏时期壁画墓研究
西北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中的莲花图像
浅析北魏平城时代壁画墓中的文化因素
宣化辽金壁画墓散乐壁画考论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河北磁县北朝壁画墓服饰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