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中的莲花图像
2018-10-19郭雅楠
郭雅楠
摘要:文章以西北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中的莲花图像为研究对象,对其表现形式与象征意义进行探讨。这些莲花图像均绘于墓室藻井,有的单独运用于墓顶,有的则与其他图像组合出现,其意义均局限于传统墓葬壁画的象征范围,与墓葬整体的升仙思想有关。
关键词:莲花图像;壁画墓;魏晋十六国;象征意义
莲花图像是我国传统的植物纹样之一,魏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敦煌、酒泉和武威地区发现的部分壁画墓中出现了藻井为莲花图像的现象。这些墓葬包括敦煌佛爷庙湾的三座墓葬(37、39、133号墓)、酒泉丁家闸5号墓、高台地埂坡1号墓、雷台墓、西门乱葬岗古墓、南滩魏晋1号墓、武威师范学校砖室墓、藏家庄1、2号墓等。几座墓葬均為砖室墓,包含了墓道、甬道、墓室几部分,墓室多少有所不同,以双室墓居多;墓室平面基本为方形,边线略向外呈弧形,墓顶为覆斗状,正中作出方形藻井,其上绘莲花,一般为中心对称的正视大莲花;墓门外建有砖砌的门楼式照墙。
一、莲花图像的表现形式
墓葬中的莲花藻井均位于墓室顶部,大致表现为两种状态:单独出现;与壁画融为一体,周围有四神、羽人等图像或简单的菱形图案。
1.单独使用的莲花藻井
包括敦煌佛爷庙湾的三座墓葬。藻井图案为中心对称的大莲花,莲瓣八片,正中为莲实,其中在39号墓的莲花周围可清楚地看到鱼、凫等图案。
2.与四神、羽人等图像组合出现的莲花藻井
这一类的墓葬均为双室墓,包括酒泉丁家闸5号墓、高台地埂坡1号墓、武威师范学校墓、南滩1号墓、减家庄1、2号墓和西门乱葬岗古墓。
酒泉丁家闸5号墓,莲花绘于前室覆斗顶正中藻井,为复瓣莲花。莲花之下分为五层分栏作画,内容包括天上、人世、地下三层,绘西王母、蟾蜍、东王公、金乌、白鹿、羽人等图像。
高台地埂坡1号墓,莲花绘于后室顶部正中藻井,藻井之下的四坡上绘有四神,四壁上部绘制斗拱等。
武威师范学校墓,莲花绘于前室藻井,四壁用灰、黑二色砖砌出青龙、白虎等图像。
武威的另外几座墓葬,莲花藻井之下的墓室四壁仅以黑、白二色砖砌出菱形、折带形和条带形图案。
二、莲花图像在墓葬壁画中的意义
莲花图像自东汉起出现在墓葬装饰中,至魏晋南北朝时更为常见,这一时期莲花纹的流行除传统纹样的继续发展外,与佛教的传入亦不可分割。莲花在佛教中是西方净土的象征,然而在墓葬文化的特殊情景下,类似的纹饰流行于其中,究竟是对佛教图像的有意识运用还是具有其他的墓葬意义,则需要我们更为审慎的讨论。有学者认为以莲花藻井作为厌胜图形自西汉时已装饰于皇宫正殿,认为墓葬只是将这一图案移至前室顶部,来象征世家大族在生前拥有的众多亭台楼阁,并不具有宗教意义。而更多的观点则认为墓葬中的藻井莲花很有可能具有佛教寓意,莲花象征的佛国净土已融入墓主死后进入的仙界。
可以看出,对墓葬中莲花藻井意义的分歧主要在于其是否反映了莲花自身所具有的佛教意味。笔者以为探讨图像的意义除其本身具有的内涵外,还应考虑其所处的整体环境。因而为了更好地解释其意义,我们们先来分析这些墓葬中莲花周围的图像。
以丁家闸5号墓为典型,墓顶莲花藻井之下的四坡绘有四神、羽人、东王公、西王母等形象。这些形象均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常见题材,在洛阳西汉卜千秋墓的升仙图壁画、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都可见到。汉代流行的黄老思想与各种神话传说、方术、民间信仰等结合,形成了具有神仙意识的独特生死观,并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下,逐渐演化成以“羽化升仙”为最高境界的神仙理论体系。墓葬作为生死之间的交会点,自然成了寄托这种升仙思想的理想场所。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汉画像中,她的仙界地位最高,东王公是汉代人根据阴阳五行为西王母增配的配偶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和羽人则有引导升仙之意: “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苍龙蚴虬于北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騛。”这些图像以不同的功能出现,构成了人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帮助墓主人升入理想的仙境。因而,魏晋墓葬中的这些图像是对汉代传统墓葬题材的继承,也是秦汉以来神仙思想在墓葬中的反映,从分布位置上看,这些图像位于墓室壁画的上层,表现的正是天上的神仙世界。图像的意义依附于壁画的整体而存在,其功能意义当是与墓葬的整体思想相适应的,莲花图像置于这一情境中,应是作为神仙世界中的一个元素而存在。与此同时,藻井这种形式也符合了中国人对于天的宇宙观念,“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来源于古代天窗的形式,正合乎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于是藻井就有了象征‘天的意味”。
对比最早出现莲花图案的东汉墓葬,在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墓中,莲花图像绘于墓室顶部,周围为飘渺的云气纹,表示仙界;山东沂南东汉末年画像石墓,莲花图像出现的前室壁面上方亦刻画了羽人、神灵等形象。因而,魏晋时期莲花藻井的这种使用方式与功能意义应均是对汉代传统的继承。其他几座墓葬高台地埂坡1号墓、武威师范学校墓中的图像虽然较丁家闸5号墓简单,但其代表的意义应是一致的。
佛爷庙湾的几座墓葬沿袭了画像砖墓的基本形式,但与汉代墓葬和丁家闸5号墓相比,墓室内的图像数量大为减少,复杂的图像都集中在墓门之上的照墙装饰中,以成排成列的表格形式分布。这些图像中,除了与丁家闸5号墓相似的四神、羽人等,还包括了多种的神禽异兽和人物伯牙、子期等形象。尽管照墙以表格式排列为特色,但其中的主题和形式在之前的山东嘉祥东汉武梁祠以及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都曾出现,具体内容的组合虽有变化,却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升仙祥瑞主题,而伯牙弹琴等高士画像内容也是和古人死后升仙的观念分不开的。莲花所在的墓室画像较为简单,仅在四壁下部绘有简单的帷帐、鹦鹉、粮仓等图像,与墓顶相隔较远。
郑岩先生将敦煌佛爷庙湾墓葬照墙的主题阐释为下:
“死者的灵魂从墓门出发开始其升仙的旅行,四神中的青龙白虎确定他正确的方向,又有高士陪伴、西王母的引导和骑士的护卫,上天降下种种祥瑞来迎接他,穿越这些祥瑞,最后的家门正是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天门”。终点接近地表,死者的灵魂似乎真要从这里去往遥远的天上。”
“墓室的功用有两层:一,它是墓葬豪华的门楼,走进去是死者在地下的‘家;二,他象征着死者升仙的通道。”
壁画中的主题与其闭合的墓葬结构是相联系的,墓室与照墙虽各自为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但从内容上又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此推断,门楼背后的“家”正是墓室下部所描绘的现实生活场景,而其升入的仙境则是在现实之上的地方,即莲花藻井所象征的天境。莲花的具体形式仍保留了汉代莲花藻井典型的八瓣形象。由此,佛爷庙湾的墓葬与同期的其他墓葬一样表达了墓主人的升仙思想,只是将升仙的过程搬到了照墙之上,仅将最终升仙的目的地置于了墓室。
综上,魏晋十六国时期壁画墓的莲花藻井无论是与神兽、羽人等形象一同出现,还是看似独立地绘于墓室顶部,其象征意义均与墓葬整体的升仙思想有关,为天上神仙世界的象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