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技术赋能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路径与展望

2023-04-12李彪王梦丹

出版广角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智出版业中国式

李彪?王梦丹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出版业而言,推进出版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时代使命,也是目标指引。当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成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智技术在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和编校、印刷发行、精准营销四个层面对出版现代化起到赋能作用。虽然新兴技术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但只有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出版业才能更有力量地向前发展。未来,出版业应积极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智能出版和传统出版协同并进,创新产品形态和服务,完善用户互动和反馈机制。总之,出版业要敢于拥抱技术赋能,迎接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关  键  词】中国式现代化;出版现代化;数智技术;文化强国;技术赋能

【作者单位】李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梦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2.004

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它已经成为人类现代史上的亮丽风景线,不仅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神话和迷雾,也改写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版图,提供了新的现代化范式,与此同时,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拓了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出版业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和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理应直面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技术赋能创新出版业态和运营模式,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是时代之任

1.出版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指出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多方面的本质要求,这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新征程理应以中国式现代化领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出版现代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1]。作为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出版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兼具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统一的使命,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通过借鉴现代化国家的经验,不断与本国国情磨合、修正,我国已经形成一套兼具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的出版理论。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在立足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加快向出版强国迈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这需要出版人勇于创新、无畏向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不辱使命,开创中国出版新局面。

2.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始终坚持与党同心与民同行的价值特征

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推进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必须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保障,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我国出版业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之路。出版物具有引导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是传播思想文化的社会公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出版事业所带来的文化力量和思想宣传支撑。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制度根基和政治导向决定了出版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作为指导思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人民出版事业”这一正确道路,将“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作为出版事业的基本方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中国式出版现代化要着眼于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书写,创造生产出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高质量出版产品,致力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推动人的现代化。

3.从数字化转向数智化的技术变革,驱动出版业驶向出版现代化

出版的演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西方古登堡印刷机的诞生,到影像载体的出现,再到如今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技术变革为传统悠久的印刷事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出版的传播形式和销售方式比较单一,出版内容来源有限且时效性较低,同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2020年,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带动全球进入产业数智化时代,中国出版业也开始从数字化进入数智化转型新阶段[2]。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仅打破了原有技术的限制,助力出版物的互联网化、个性化和互动化发展,还对传统出版形态产生了强烈冲击,给正在进行的出版深度融带来更多可能性。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要发挥数字技术对出版全产业链条的赋能作用;突出科技创新在推动出版业数字转型升级、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可见,数智技术的发展,驱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智能出版转型,并在技术层面上给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带来启发:应敢于利用技术赋能塑造新的出版业链条,对选题策划、生产编辑、印发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创新,向智慧出版迈进。

4.数智技术推动中国出版高水平走出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中国乃至世界舆论场的复杂样态,中国式出版现代化肩负着出版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软实力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文化排外和文化霸权现象日趋严重,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面临全球性挑战,这也给我国出版走出去和跨文化传播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3]。

在此背景下,《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深化出版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增强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基于上述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指引,出版业应抓住数智技术赋能的时代机遇,提升科技含量,创新出版走出去的理念和方式。只有提高国际出版领域的竞争实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国家话语权,提高国际竞争软实力,这也是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数智技术全面赋能出版现代化的路径

1.多维数据提升选题策划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出版活动始于选题策划,选题质量对出版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强化选题意识、加强选题策划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出版业中已形成共识。

传统出版活动中,选题策划主要依赖编辑积累的文化素养和某段时间内的调研工作,具有个体局限性,如可能带有个人主观倾向或因调研范围有限而导致信息不准确。有些出版社采用编辑调研和团队决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选题策划,但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难以跟上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今,出版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评估已出版的作品,分析读者的历史阅读记录、兴趣偏好等数据,挖掘潜在读者及其感兴趣的话题,捕捉当前的大众热点,从而实现对读者需求和市场趋势更加精准的预测,帮助编辑更好地制定选题策略,提高出版物的品质和受欢迎程度。

如2023年初,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出版分析系统”入选“2022四川省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该系统充分检验了大数据收集、数据挖掘、数据提取、人工智能识别等新技术优化选题决策端的功能,解决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弊端,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推动出版社从基于经验的选题策划转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科学选题策划。

此前,电子工业出版社也建设了选题辅助决策系统——基于CNONIX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分析、挖掘热点话题和网络作品,采集本社已有出版物的销售数据、馆藏数据,整合各类出版物信息,建立作者、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数据库,把握市场动态和政策导向,提高选题策划的精确性和科学,还可以与期刊数据库的论文资源进行对接,为出版单位的选题策划提供科研支撑。除此之外,京东曾通过分析1700万用户画像,发掘用户兴趣和购买力,并结合世界杯热点,联合新世界出版社策划推出《大卫·贝克汉姆》一书,大获成功。

在数智技术全面赋能的当下,大数据已成为推动出版现代化的重要生产资料,既能减少人工失误,又能提升策划精准性。随着传统生产模式不断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数据发现力越来越不容忽视。

2.人工智能赋能内容创作增质提效

(1)人同智能写作实现内容创作自动化

内容是出版业的灵魂,“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业始终把高质量、高品质作为不懈追求,通过输出优质内容来赢得市场和口碑。其中,作者在出版物内容的创作上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自动化生产已成为现实,一种新的智能化内容生产机制在出版领域应用开来,即机器写作。

2017年,人類历史上首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面世,其作者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工智能小冰。小冰的创作能力是通过反复学习500多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训练达成的,迭代达1万次,每学习一遍仅需0.6分钟。而对人类来说,想要把这些诗读1万遍,大约需要100年。近期,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网络,引发了AIGC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以往的人机对话模型,ChatGPT功能更加强大,可以流畅地回应各种问题,如聊天、写邮件、写文章、解方程、检查代码等。

当出版创作遇上ChatGPT,又会迸发出怎样的想象力呢?ChatGPT 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用户可通过发布指令与人工智能沟通来不断完善作品。已经有用户用它来续写《红楼梦》,也有用户通过设定人物、列大纲、定主题、美化文笔等一步步创作出了一部商战小说。

(2)机器翻译提高出版翻译效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式出版现代化还肩负着出版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软实力的历史重任。智能翻译技术的出现能为此注入强大驱动力,帮助解决语言差异给不同地区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和沟通障碍,使中国高质量出版成果更大规模、更及时地向海外群体传播,为提升我国出版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增添助力。

相较于传统人工翻译,机器翻译不仅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两大优势,还具有较高的准确度。2019年,网易有道公司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极简区块链》中文版图书,就是世界上第一本由人工智能完成翻译的图书。全书共320页20万字,从输入原文到机器输出中文,整个过程实际耗时不到半分钟。长期以来,出版社引进国外版权图书历时久,翻译成为一大痛点,而在人工智能高质量、高效率的翻译能力赋能下,图书出版有望实现中文版和英文版同步出版。

(3)智能编校可替代人工机械性工作

由于图书编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涉及面广泛,加之当前市场对图书出版周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出版编校人员的负担增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编校效率,一定程度上帮助编辑从繁重的机械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助力出版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方向转型。尤其在内容校对和安全审核方面,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和内容结构化技术,可基于海量语料库建立自动分析和纠错系统,对出版内容中的敏感词或违规内容进行识别,为内容审校提供技术支撑,有效规避了因人工审校疏漏而造成的风险[4]。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出较多的编排方案,实现个性化排版,有效弥补人工排版的创意不足。如由知识产权出版社自主研发、业内首创的“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自动排版,在XML数据格式下完成审校,等等。该系统集智能化编辑、校对、排版功能于一体,推动了图书出版的全流程电子化,在缩短出版时间、提升出版效率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出版质量[5]。

(4)智能检索加速数字资源重构

随着出版单位从图书出版向知识服务商转型,盘活存量资源、整合增量资源、构建知识图谱和知识服务生态平台显得尤为必要。在知识图谱的内容管理方面,智能算法能够从海量数据中高效汲取知识,实现文本、图片、音视频的智能检索。

“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平台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开发建设,从内容资源整理加工、知识体系构建、新技术赋能入手,以大数据、语义分析、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内容、用户、企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和关联。“智汇三农”平台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图书分类,以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为基础,将图书单元化、知识点化,实现了图书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条目式数据库,便于检索整合利用,还通过编辑加工标引,对每一个条目进行标题梳理、分类归纳、关键词摘要提取等,为用户利用图书提供了诸多便利。

3.印刷发行:人工智能推动以需定产和按需供给

对传统出版而言,如何确定合理的印刷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印量偏高可能会导致图书滞销;印量偏低会增加每本书的成本价,抬高书价。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出版社融合供应链中的各个模块,依据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实现印刷发行的按需化、个性化,既有效解决了库存积压、库存不足等问题,又深化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联系。

例如,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按需印刷2.0,以大数据为驱动,开发了“中图印云”平台,不仅可以为出版社提供数字资源托管、智能印制服务,还可以为印厂提供加盟印制对接服务[6]。未来有一种情况可能会愈发常见:当读者在网上订购一本书时,下单前这本书还没有被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中图印云”平台还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出版内容进行管理,出版社可以通过平台链接看到每个内容的使用情况,以防电子版权泄露。此外,虎彩印艺公司的首条“5G智能产线”也已经正式亮相,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订单批量柔性制造。

4.市场营销:构建用户画像,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营销

市场营销是出版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出版社盈利的保证,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让出版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更快捷地开展数字营销,如通过自营电商平台等进行直播售书。5G技术的发展,更是推动短视频和直播一路高歌猛进。

在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出版业开始向基于用户多场景、全方位数据分析与价值挖掘的精准营销转型:依托传感器、存储器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培养数据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实现出版内容、产品、用户数据库的搭建、匹配与打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出版社可将自身的资源和服务情况与用户需求进行匹配,实现个性化推荐和广告投放精准化。

如疫情期间,京东营销360通过大数据构建消费者画像,得出网课开课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用户购买需求,为商家提供选品建议,帮助其完善店内教材的库存结构;精准把握流量推广节奏,开展精准营销,助力京东旗下的京喜商家实现日均销售增长390%。

三、数智时代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思考与展望

1.数智浪潮下出版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版权问题备受争议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动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其中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对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来说亦是如此。目前,人工智能尚不具备我国著作权法中“作者”的主体资格,机器写作本质上也是在大量学习现有素材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一些预设规则或模板生成的。比如,一篇文章、一张图片的生成可能来自成百上千个作品的摘取再缝合,这并不符合著作权法所强调的独创性、原创性,持抵制意见的人称之为“高科技抄袭”。

尤其在学术出版领域,ChatGPT的论文写作能力受到学者高度关注,甚至已经有论文将其列为合作作者进行署名。对此,《自然》《科学》等学术期刊纷纷制定规则,或禁止使用ChatGPT生成的论文,或要求作者解释如何使用ChatGPT完成论文写作。当前,已有案例试水区块链技术,将该技术用于对出版物版权的追踪和管理,以保护版权及保障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4]。

(2)内容质量有待考量

在数据采集方面,由于传感器质量以及众包加入等原因,机器获取数据的精确度还有待提高。在生产层面,由于人工智能缺乏人类情感,以及独立思考、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高级思维,目前出版业利用它来进行智能生产的工作类型还比较简单和刻板,难以让它独立完成更高难度的创作。此外,近期爆火的ChatGPT也出现了“谣言造假”问题,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生成“完全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但看起来却令人信服的假内容,譬如将《水浒传》的情节安插在《红楼梦》中等。可见,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质量还有待考量。

2.推进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未来着力点

(1)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冲击,出版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是否具有多学科背景成为重要参考。新型出版人才既要掌握传统出版专业技能,又要适应技术创新,掌握智能硬件系统及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知识,做到人文和计算科学的交汇融通。而当前一些出版人对智能出版仍持观望态度,尚未真正具备互聯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

为此,推动出版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出版业内部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积极吸纳一批既具有信息系统开发、大数据挖掘、算法推荐、编程语言等专业才能,又对出版行业怀有热情的人才。其次,要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和数智思维的训练,增进编辑与技术部门的对话沟通。此外,还应与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共建出版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数智时代的出版杰出人才,进而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全能型出版人才或许有些理想,但对大部分出版人来说,即使写代码、搞研发不是必备技能,也有必要掌握互联网思维,理解技术应用的底层逻辑。

(2)实现智能出版和传统出版协同共进

现代化并非意味着与传统脱节,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现智能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协同共进很有必要。

一方面,智能出版和传统出版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传统出版在内容制作、编辑、营销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可以为智能出版提供借鉴和指导;而智能出版在技术、数据处理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有很大优势,可以为传统出版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智能出版和传统出版应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更高水平的出版模式。如利用智能技术对传统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增值服务,使其更具个性化和交互性;将传统出版与智能设备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多形态的阅读体验。

此外,还需坚持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流程的一体化、人员的协同化、传统产品和数字产品的同步化,以有效避免“先纸质书,后数字化”的大量重复劳动和滞后现象。这种协同并进和深度融合,可以助力出版业在创新中实现更高效的生产管理和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3)创新产品形态和服务

从工业技术发展史来看,技术推动产业变革的一大表现是产品形态的更迭,乃至全新产品形态的横空出世。高新技术在拓展产品新功能、组建产品新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版业应通过创新产品形态、开发更多服务来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实现稳定发展,避免因技术匮乏、产品落后而被边缘化。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的深入运用,出版业要抓住机遇,推动AR/VR出版物、数字图书馆、移动知识库等步入创新性的发展阶段,在技术加持下使数字化产品实现价值增值和品牌延伸。如面对当下VR/AR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出版业应瞄准用户对立体阅读空间的潜在需求,进行VR/AR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使读者可跳脱平面的图文信息,感受沉浸式内容的呈现。

(4)完善用户互动和反馈机制

有效的信息反馈可以反映读者或用户的需求,给出版机构带来选题和营销的灵感。现有的一些数字出版产品,如知识服务平台,一般都设有供用户交流和讨论的板块。出版机构可以通过该板块的内容来了解用户需求,增进平台服务的更迭。但目前这些数字出版产品的线上交流版块活跃程度较低,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讨论,也未能达到应有效果,其功能事实上被闲置了。

未来,出版机构可以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增加相关的运营活动,盘活互动版块;可以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或在产品醒目位置上公布出版机构的信息反馈渠道,提供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以便用户反馈;还可以借助新技术手段,有效整合网页、小程序、第三方等各个渠道的数据资源并进行大数据分析,提高运营效率。总之,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需要长期的努力,出版机构应把收集和处理用户反馈作为出版产品开发的必要环节,在整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改进的突破口,及时解决,从而实现出版产品在数智时代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数智技术与出版的融合,不仅深刻影响着广大读者或用户的阅读和消费行为,也为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无穷的技术动力,引领出版现代化。数智技术对出版活动的赋能涉及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和编校、印刷发行、精准营销四个环节,虽然现阶段人工智能还难以独立完成某个出版环节的工作,仍需要出版从业者的人工介入,但在技术加持下,出版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已经得到大大提高。

现阶段,“机器入场”和“人机协作”赋能使出版生产格局发生了转变,推动数字出版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捷融合已成为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新路径。未来已来,面对技术新浪潮和新使命,出版人应直面中国出版业的机遇与挑战,从实际出发,无畏向前,以脚踏实地、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周蔚华. 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本质特征与动力机制[J]. 编辑之友,2023(1):21-28.

[2]刘长明.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智能技术赋能出版融合创新[J]. 出版广角,2022(6):33-36.

[3]王大可,李本乾.“逆全球化”下国际传播变局與中国出版“走出去”实践空间[J]. 中国编辑,2021(6):18-22.

[4]曹世生,范军. 融合创新:以新技术赋能出版高质量发展[J]. 科技与出版,2020(5):29-34.

[5]罗学科,黄莹. 出版人工智能赋能:内容生态重塑与产消图景互构[J]. 中国编辑,2022(2):27-31.

[6] 刘超,唐学贵. 智能出版:出版内部流程的智能再造[J]. 出版广角,2021(13):26-28.

猜你喜欢

数智出版业中国式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中国式民主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中国式失败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