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消失”的医科大学

2023-04-12杨柳风

求学·理科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医学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

杨柳风

想要学医的人,想必都听说过医学界中口口相传的“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及“北协和、南上医”,但到了报考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很难找到这些医科大学。

当我们想要参考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给自己选校时,同样也会发现,排名靠前的学校,并没有我们听说过的那些名字,甚至就没有几所医科大学。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是说那些医科大学都只是江湖传说?

合并!合并!

时间倒退回到20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北京协和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前身即湘雅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前身即齐鲁大学医科)、华西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这11所大学还直属于卫生部,在我国医科大学的排名中均靠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拉开了大学合并的序幕,仅1992年我国便有70多所高校被合并,其中就包括15所医学院校。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卫生部不再直接管理高校,直属的11所医科大学,有9所陆续完成了与其他院校的合并,1所(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地方管理,而北京协和医学院则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

合并之后的新大学均以尊重历史的态度,保留了大家熟悉的名称。

除了上述原卫生部直属院校,同期卷入这一场合并大潮的知名医科大学还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與上海交通大学合并)、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大学合并)等。

那些前尘往事

这场轰轰烈烈的合并大潮,如果用婚姻来比喻的话,大抵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本身就关系密切甚至曾经就是一家的,如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

第二类,原本两校你侬我侬,但最终却阴差阳错牵手他人,如武汉大学(最终牵手湖北医科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1950年内迁武汉的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时名中南同济医学院,最终牵手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二者前身均与震旦大学有密切关系,最终分别牵手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第三类,原本毫无瓜葛,只因离得近,所以也在这场合并大潮中牵手成功,如吉林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

如同所有的婚姻一样,个性极其鲜明的医科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合并,哪怕是第一类,也免不了一个冷暖自知、需要慢慢磨合的过程。因篇幅有限,在此我们仅介绍其中两个合并案例。

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

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教授中西医学。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时称“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其他北京(时称“北平”)高校一起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北京医科大学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第一次与北京大学同属一所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迁的北京大学回北京(时称“北平”)复校,北京医科大学再次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从此,学校作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开始了新的历程。

在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的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办学,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北京医学院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

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第三次合并,成立了新的北京大学,当年5月4日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有人说,这段历史可以用屠呦呦的经历来说明。屠呦呦上大学的时候(1951年),上的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时候(1955年),医学院被拆分建校,其毕业的院校便为北京医科大学;等她拿诺贝尔奖的时候(2015年),她又成为北大人了,因为北京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北医”)与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又合并了。

为什么合并?

·对北医而言·

1. 合并可以摆脱医学院校缺钱的普遍困境。由于北医之前不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因此极难获得教育部的拨款,同时原卫生部预算中对直属高校的拨款并不多,故北医基建远远落后于北京学院路其他重点高校,而“合并后的医学部从北京大学‘985’计划建设经费中获得了1.58亿元的强大支持”;

2. 合并可以提高生源质量。虽然合并前北医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低,但是合并后,北医的录取分数线在多数省份已可紧接清华大学和北大本部,排到第三;

3. 合并可以提高北医在医学界以外的影响力,甚至由此反过来提高北医在医学界的影响力;

4.合并后北医也可以借助北大招牌,整合社会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如北大医疗产业园、北大国际医院等。

·对北大而言·

1. 合并后可以增加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提高国内排名。合并前的北医是一所小而精的学校,其院士人数、二级教授人数、博士点等各项数据都是出类拔萃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学科的排名也都是数一数二的,对北大来说,合并带来如虎添翼的效果;

2. 合并后可以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学科全面性和国际影响力。北医在医学领域的国际声誉是相当可观的,而增加一个医学大类,对建设国际一流大学这样的目标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来源:闵力)

·“北大医学”的理念·

在众多的合校实例中,人们普遍认为北大模式最成功。北京大学前任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柯杨分析北大模式时认为:“保证医学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的相对独立,就保证了医学教育本身的综合性、完整性。这是一个尊重医学教育规律、符合医学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需求的模式。”

北京医科大学有着辉煌的历史。她是中国政府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校,1959年入选第一批(16所)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作为唯一的医科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1996年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任何一项荣誉,都足以让北京医科大学位列中国顶尖名校之列。

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考察工作需要做,有不少重要的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一是招生问题,二是附属医院的管理问题。在合并过程中,北医坚持了相对独立的原则,双方达成协议,采取委托法人制,对外用独立的身份进行各种活动,原北医机构基本保留,以管理医院、各学院和研究所。

当然,合并后的发展并非一路顺通,问题、挑战时时存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跑步前进并不能保证领先,稍有迟缓便会落后。于是,“北大医学”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体制相对独立,思想需得融合。”自在北大医院当院长便善于做文化建设工作的刘玉村认为北医人的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大家说‘北医’说得太习惯了,这会给大家一个错觉;我们提出‘北大医学’是从理念上进行更新。医学部的围墙仍在,北大医学部人的思想藩篱已破除。”

“北大医学”这个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就是要打破学部和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医学整合北京大学所有和医学相关的学科发展资源,包括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学和光学、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结合。这样,医学既可以成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多种前沿优势学科交叉融合;亦可以成为一个出口,承接多种前沿先进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合并只是开始,真正的融入才是未来,如同刘玉村所说:“合并是行政手段,是物理反应,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度融合,是化学反应。”

·如今的发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是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口腔医学、药学、生物学等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的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被评为A+,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评为A-,护理学被评为B+,中西医结合被评为B。

中山大學与中山医科大学

1866年,美国传教士、外交家伯驾在广州设立博济医学堂,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博济医学堂并入岭南大学,成立岭南大学医学院,随后又吸纳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1953年,岭南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随后广东光华医学院也并入华南医学院。此后,华南医学院相继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并成立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2001年10月,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成为中山大学的二级学院,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如今发展·

现在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是隶属于中山大学的二级学院,也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的高校医学院之一。中山医科大学并入中山大学之后,成了中山大学的一张王牌,在华南地区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非常高。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都拿到了A-。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与中山大学医学部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晕了吗?

2022年12月11日,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举行“医学部成立”暨干部聘任仪式。如此,中山大学就有了:中山医学院,地点在广州;医学院,地点在深圳;医学部,地点在珠海。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这里不提,我们来看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山大学拥有深圳校区的缘起,是学校优势医科布局深圳校区的主体部分。它由原基础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于2017年5月11日调整组建成立。

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将学院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居国内一流、部分领域国际领先的医学院。学院立足深圳特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培养“名医”为导向。另外,学院每年只招收一个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

该专业招生时,为了区别于中山医学院,单设一个招生代码,并且名称也有所不同:中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名为“医学实验班”,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名为“新医科实验班”。

中山大学既然已经有了2个医学院,那为什么还要再成立一个医学部呢?

学部制起源于欧洲,欧美及日本大部分著名高校均采用学部制,后逐渐形成类似大学—学部—系—研究所的高校学术组织架构。

在中国,大陆高校中较少有设置学部的情况,多为大学—学院(直属系)—系—实验室的高校学术组织架构。但一些综合性强的大学,为了更好地延伸学科、调动资源、进行管理,也已纷纷成立学部,如北京大学就设有人文、理学、医学等 6 大学部,厦门大学同样设有 6 个学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高校的管理体制尤其是目前的学院制已成为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高校也在推行或酝酿学部制改革,有人称之为高校的“大部制”改革。

学部制的建立从组织管理上避免了机构的复杂、架空和冗余,为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益尝试,同时也是进一步彰显高校学术权力,落实教授治学的重要举措。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建有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建有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等学院,不难看出,这两个医学院是有一些重合的。

所以成立医学部,对内能够紧密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学科联系,发挥医学教育的完整性,促进医学学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外在铸就巨大医科体量的同时,也能提高中山大学医科招牌的平均水准,进一步提高综合影响力。

【阅读拓展】

部分合并之后的医科大学

近日,第三方权威机构发布“2022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分列前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排名前十。除此之外,中国医科大学位居第12名,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位居第15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位居第23名。(以下为部分榜单)

注:表内得分只显示小数点后两位;本榜单不涉及港澳台地区;鉴于院系设置等不同,本榜单不包含药科大学以及中医学院,中医学院独立设榜;榜单中部分综合性大学未设置统一的大医学院部,统计口径为该校所有医学类学院;个别医学院校缺失声誉统计数据,根据评估经验填补;部分学校未公开最新数据,本榜单存在数据遗漏以及数据滞后的可能性;本榜单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依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评为A+,临床医学被评为A-。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口腔医学(覆盖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等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曾经口腔医学的实力堪称亚洲第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的口腔医学被评为A+,临床医学、护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被评为A-。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与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南大学之后,专门保留湘雅医学院、湘雅医院等一系列湘雅的头衔,努力延伸“北协和,南湘雅”的影响力。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南大学的护理学被评为A+,临床医学被評为A-,基础医学被评为B+。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生物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学科都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学科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被评为A。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安分院,为国内首批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重点医学院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安交通大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被评为B,口腔医学被评为C+。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预防兽医学、神经病学2个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吉林大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等学科被评为B。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药物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山东大学的基础医学、护理学和临床医学被评为B+,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评为B。2022年2月,山东大学的临床医学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学校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成效评价中,学校的临床医学被评为整体建设成效显著,获批申报“一流学科培优行动”。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创建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国人最早自办的西式医学院校)和1945年创建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在浙江大学并校发展次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

学校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公共管理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武汉大学医学部(湖北医科大学): 2000年8月2日,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武汉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成为新成立的武汉大学医学部的主体。

学校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

猜你喜欢

医学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一种多吡啶双核单功能铂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癌活性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Correlations among 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and body mass index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医学院毕业生质量分析——以武汉大学医学部2010-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为例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