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

2023-04-12杜新珂

职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技工院校劳动教育

杜新珂

摘 要: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意义深远。本文主要从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对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措施進行研究探讨,以期扎实推进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    技工院校    劳动教育    实践路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劳动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技工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全过程融入劳动教育,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技能人才全面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技工院校也一直都比较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落实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成为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技能人才。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实训中,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得劳动技能的同时,逐步树立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成长为专业技能硬、社会责任心强的新型劳动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构建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系统化实现劳动育人目标

新时代技工院校以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质为总体目标,注重将“德、智、体、美、劳”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构建“12345”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载体、渠道,系统推进技工院校劳动教育各项改革,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拥有积极的劳动精神,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聚焦“核心”堡垒,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挖教材中劳动教育方面的思政元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匠心教育优良传统。

2.整合“两点”资源,建好劳动教育基地

校内依托劳动教育辅导员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实训室等资源,打造校园劳动教育示范点。校外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打造协同育人示范点。结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在图书馆、食堂、超市、公寓、机房等场所建立劳动教育基地,设立一批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提供平台;设立劳动日、劳动活动周、爱国卫生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校园绿化、室内清洁、卫生评比、劳动之星评选等活动,为学生开展集体劳动提供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学习场所,组织新生开展集体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劳动实践的意义,体验劳动的价值;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水平。

3.抓住“三条”主线,传播劳动教育观念

以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大国工匠精神谱系、优秀毕业学生励志成才典型案例为主线,通过邀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到校宣讲,知名学者到校开办讲座和进行现场辅导,思政课教师课堂讲解,全面普及劳动教育。

4.融合“四面”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在课程建设方面,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建设相结合;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在活动组织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坚持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技能下乡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生活养成方面,注重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实训、活动、生活”四个方面,真正做到劳动观念普及走进课堂,劳动能力培养融入实训,劳动习惯养成融入日常生活、活动中,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赋能水平。

5.构建“五位”体系,提高劳动教育成效

以创新劳动教育为载体,通过“课程育人、实训育人、生活养成、劳动活动、劳动文化”驱动,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专业之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边界,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渠道。尝试进行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培养层次和学制设置一定学时,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第三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构建劳动教育融合体系,一体化推进劳动教育改革

1.推进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认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结合专业建设特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模块开设劳动实践课,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2.推进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助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制定《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等级认定办法》,开展“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全面考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赋予学生参加学校、家庭、社会劳动实践相应的分值,探索建立课内外劳动实践项目清单、日常生活技能认定清单、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清单,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教育新格局。

3.推进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提升多元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制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计划,结合校内资源,设置校园清洁、后勤服务、图书管理、广播宣传等志愿服务岗位,创建学生暑期技能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积极开展家电维修、敬老爱幼、电商直播等志愿服务活动。

4.推进与教育评价的融合,确保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向性

将全过程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开展劳动之星认定和评选活动过程中,有效推进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劳动素养的监测,全过程的评价结果将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及时诊断与改进,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三、落实开展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整合资源,落实劳动教育的物质保障措施

整合校内劳动教育资源,打造校内劳动教育示范基地,重点在清洁卫生、绿化养护、后勤服务等方面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联合企业、乡村、社区,建立校外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实践、技能服务、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打造学生暑期技能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提升校外劳动教育实效。学校应单列劳动教育工作经费,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活动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全面保障劳动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

(二)形成合力,落实劳动教育的人员保障措施

聘请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为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聘请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知名学者、思政课教师等作为兼职教师,全员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项培训和交流学习活动,通过教师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交流访问等方式参与专业提升和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成立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辅导员工作室,围绕劳动教育的教学、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专题研修等活动,提升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规范管理,落实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措施

结合技工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制定《加強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校内外实际情况,用好劳动教育资源,做实、做细、办好与“劳模、工匠、学生”有关的活动,贯通“课程、实训、活动、生活”中关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培育,展示、展现“课程育人、实训育人、生活养成育人、劳动活动育人、劳动文化育人”的成效,实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劳动教育在技工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技工院校要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引导更多师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劳动成为社会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龙大奇,尹友明,罗恒辉,等.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的研究[J].情感读本,2022(6).

[2]张亮,丁德智.新时代高校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22(2).

(作者单位:平顶山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技工院校劳动教育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