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课堂、五大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12张银星

职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张银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技工院校需要从设计的系统性、开展的协同性和推进的整体性出发,通过构建“四个课堂”、赋能“五大平台”,设计并形成“三全育人”理念下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探索并实践基于学分银行体系的运行新模式,构建并实施多元协同体系运行新机制,不断推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台阶、见真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课   题:本文系蚌埠市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新时代职业学校班主任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课题编号:33)”研究成果之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面对新阶段、新使命、新要求,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设计的系统性、开展的协同性和推进的整体性出发,才能不断加强与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现实路障:在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中纠偏扶正

(一)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够

当前,多数思想政治教师都是从语文课教师、班主任或者兼职德育课教师直接转岗而来,来源复杂,专业不一,很少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师资力量也没有达到理想师生配比,亟需积累丰富的思政课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动创新机制、专业的思政改革方案,打造优质的教育教学团队。

(二)思政课教学创新贫乏,思政课堂吸引力不强

现实中,有些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甚至直接延续原有的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鲜有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手段不够新颖,使得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范式滞后,教育成果评价机制不活

虽然各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尚待加强,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评价内容也不够鲜活,总体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二、靶向施策: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四个课堂”上协同赋能

(一)构建“四个课堂”,各显神通育人

一是打造好“课程教学课堂”,实施课程思政。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政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全课程教学一体育人模式。坚持多元化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使其与五育的全面性相衔接;坚持将学术性强的课程内容与育人的价值目标相统一;坚持专业课程标准修订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德育内容。通过实施“专业育人方案”,不断完善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融入教学设计,融进课堂环节,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的协同推进。

二是挖掘好“校园文化课堂”,推进文化思政。学校应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线,突出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校园文化中深度融入产业、企业、职业、专业四类文化特质,遴选具有职教特色的通识文化,构建以校园环境、工匠精神、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文化思政体系。

三是建设好“社会实践课堂”,强化实践思政。学校应坚持理论教育与素质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构建由社会实践调查、职业技能实习、社区职业实践、专业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实践思政教育网络。固化“三年不断线”的生涯规划教育,严格顶岗实习管理,精心组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资助各级各类课题研究,鼓励学生依托专业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打造好实践思政育人平台。

四是管理好“网络媒体课堂”,规范网络思政。学校要牢牢掌控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提升师生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可以在校园网基础上增设课程教学资源、智慧宣传文化、红色文化教育、地方特色文化等子网页。其中,课程教学资源包含国防教育课、专业思政课、党群工团课、人文素养课等。智慧宣传文化以“智慧校园”App为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品牌活动;以QQ群、微信群为基础建设网络矩阵。红色文化教育和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由党政部门主办,弘扬主旋律,掌握话语权。同时,构建网络宣传管理团队,推行网络承包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与网络安全教育,形成“学校—系部—班级—个人”四级管理运行机制,以传递“小”的声音传播“大”的正能量故事,用“微互联”小课堂成就“大思政”网络课堂。

(二)赋能“五大平台”,协同联动育人

一是建立课程联动平台,形成协同合力。要做到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联动,建设文化主题场馆、职教名人路牌和CIS识别系统,注重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联动,建立班主任和党员教师联合导师制、职业社会实践能力考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跟踪辅导制。注重新媒体应用与网络载体创新联动,打造网络宣传文化作品。注重协同育人与多元评价联动,将“四个课堂”全部纳入学分管理,推行“学分银行”制度下学生素质成长档案滚动管理,全程记录学生的综合表现。

二是搭建文明修身平台,强化文明育人。可以通过课堂、宿舍、餐厅、网络开展文明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如笔者所在学院依托蚌埠市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工程,组织科技普及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活动。以蚌埠市诗词楹联教育基地为阵地,组建文学社团,开展国学活动。拓展蚌埠市未成年人幫教实践基地功能,开发学校法治教育全课堂教学资源,打造法治教育专栏线上品牌。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坊、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心理咨询室、校史馆等机构、场馆的育人作用。

三是完善责任体系平台,加强组织融合。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出台相关文件,加强改进、统一协调“四个课堂”的管理工作。强化组织运作协同管理,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进行工作调度,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形成合力。建立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细化任务,拆分责任主体,构建各系部与学校总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相容的目标思路。充分发挥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职能,建立“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育人工作机制,发挥系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委领导、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的育人主体作用,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团结凝聚作用。实施校企协同育人计划、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党员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开展党委领导工作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学生个人量化测评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打造育人共同体。

四是细化建章立制平台,做实制度育人。应遵循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合法性和公正性相统一、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协调的原则,注重领导与导向协同、运行与监督协同,开展制度的“清废改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制定实施“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坚持资源一体平台,强化融合育人。应积极营造学做一体、多方联动的教育环境,相关各方在目标定位、方式方法、教育功能等方面形成合力。比如,笔者学院开展知名企业联谊会、教学成果开放日、家长接待周等活动,凝聚校企社家各方力量,共同帮助学生成长;组织开展优秀校友访谈或事迹报告等活动,发挥优秀榜样的示范、引领和感召作用。同时,不断拓展校外德育基地实践育人功能,完善各项政策及支持机制,发挥社会多渠道育人功能。

三、路径审思:从凝练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中聚焦思考

(一)设计并形成系统育人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要始终坚持系统育人理念,围绕拓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思维,跳出教学关注教育,选择全视域视角,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参与和介入、不同育人阶段的关联和融通、不同育人载体的有效整合与共享,进一步丰富 “大思政课”教育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范式。

(二)探索并实践基于学分银行体系的运行新模式

以基于统一的育人目标对“四个课堂”进行功能定位,科学建构每个课堂的课程内容,建立“基础平台+专业平台+拓展模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体系,实施“学分链接、五个联动”的运行模式,推动“四个课堂”有效衔接,多维平台互为支撑。思政课与其他课联动,思政课突出思想引领,专业课激发探究动力。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联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工作统筹安排,形成文明校园建设长效机制。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联动,参与志愿服务、研学调查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受教育、增见识、长才干。新媒体应用与载体创新联动,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融合。协同育人与多元评价联动,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样化,注重发展个体潜能。“四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和无缝链接为统筹实现育人目标的系统力量提供了一种可借鉴模式。

(三)构建并实施多元协同体系的运行新机制

要厘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中的各类协同问题,提高协同效应,从组织、制度、队伍、环境四个维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的协调配合,让体制原力、机制活力、教育合力实现系统共生。同时,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加强与成果开放共享,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学工作,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师线上线下集体备课、隔空教研。

参考文献:

[1]窦春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11).

[2]王鹏.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新途径研究[J].职业,2020(7).

[3]陈秀秀.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7).

(作者单位:安徽机电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