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 咄咄逼真——曾鲸肖像画风格浅论
2023-04-11贾笑煜
文_贾笑煜
安徽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曾鲸作为明代肖像画的佼佼者,他在当时宽松的社会背景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沿袭传统人物画笔墨技法,学习西法凹凸效果,并把东西两种画法精髓融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墨骨法”。同时他又创造性地在肖像画背景中采用大面积留白,使得画面人物既显逼真,又不失雅致之意。其画风不断被文人士大夫所拥护,对后世肖像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鲸(1568—1650),字波臣,祖籍福建莆田,明后期肖像画家,曾游历于乌镇、杭州、宁波一带,后长期居住于南京,以画为生。其以出色的写真技艺名震江南,与文人士大夫阶层交好,深受文人雅致思想的感染,曾为吴中文人名士创作多幅肖像作品。其写真作品雅而不俗,咄咄逼真,从明代肖像画队伍中脱颖而出,可见其笔墨技艺之精湛。他不仅独创出“墨骨法”,还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肖像画派“波臣派”,并有众多追随者,影响至国内外肖像界。
一、曾鲸肖像画形成背景
(一)明代社会的发展
明代前期,肖像画在民间较为罕见,它被用来作为服务统治阶层的一种手段,此时的肖像画仍沿袭传统道德说教的定位,遏制了人主体精神的传达。到了明代中后期,在思想上,出现了众多启蒙理论家如李贽、黄宗羲等,他们反叛传统思想观点,批判皇权专制统治,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解放与开拓了民众思维;在经济上,由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民阶级逐渐兴起。此时市民阶层不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开始反对封建束缚,追寻精神层次的需求,进而依托肖像画以寻求自我认可。因此,肖像画需求量扩大,从事肖像画的人员也不断增加,极大促进了肖像画的发展。曾鲸在此背景下,改进与发展原有的肖像画模式,创造性地传达出所绘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
(二)西方绘画的传入
明代中后期,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了外来的文化与艺术思想。多数学者认为,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的西方宗教画,对曾鲸肖像画的形成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从他们两者的活动地域可见,明显存在重合之处。曾鲸晚年定居于南京地区,而利玛窦来华传教期间,也曾三次到达南京,他带来西方立体凹凸宗教画展示于教堂之中,当时在南京产生了巨大反响。周积寅先生认为不难想象,曾鲸观看西方绘画之后,不免对其产生兴趣受其影响。[1]同时,姜绍书(曾鲸的友人)在著作《无声诗史》中曾提及曾鲸作画“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2]。可见,曾鲸作画的层层渲染之法与利玛窦带来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画法是类似的。综上所述,曾鲸肖像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入中国的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
二、曾鲸绘画风格表现
(一)雅而不俗
晚明时代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寻人的心灵本真成为文人士大夫探寻追求的时尚之风,尚奇之心风行当时。明后期文人士大夫追求的依旧是审美意趣和高尚情操,并拥有为人所推崇的社会地位。而职业画家本身为寻得报酬,满足个人生存需要而作画,因此地位依旧低下。曾鲸本人虽作为职业画家,但他与众多文人名流有所交集,如董其昌、王时敏、陈继儒、陈洪绶、葛一龙。这些当世名流因曾鲸画风独特,并非似大多数职业画家刻板地对人物进行写生,而是在对人物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了悟于心中,形成胸中意象,通过笔墨技艺以形写神,呈现人物独特精神的风貌,于是频繁请曾鲸到家中为他们作画。曾鲸在与文人墨客交往过程中,也不免受到他们生活方式的熏染,崇尚文人士大夫的雅致生活方式。正如姜绍书著作《无声诗史》中所说:“风神修整,仪观伟然。所至卜筑以处,回廊曲室,位置潇洒,盘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2]可见,曾鲸不仅具备了普通画工所未有的“风神修整,仪观伟然”,并且还拥有稳定的可与文人墨客相媲美的风雅居住环境。他在与文人墨客雅集作画过程中,成功跻身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圈之内。
曾鲸现存的很多作品都描绘了当世文人名流,如《葛一龙像》《王时敏像》《张卿子像》。这些作品在体现人物外貌特征的基础上,又通过一些精简的道具,凸显所绘人物的个性气质,形成其肖像画雅致的审美意蕴,打破了先前传统肖像画家程式化地表现人物的手法。《葛一龙像》(图1)画面采用横构图,葛一龙斜倚着书籍,随意而舒服地坐着。葛一龙本身是位书画爱好者,曾为所爱书籍一掷千金。曾鲸捕捉到他爱书如命的典型特征,在显现人物形体特征的基础上,巧妙地添加了体现葛一龙爱书之好的书本形象,更衬托出葛一龙的风雅气质和显示其日常生活随意不拘的面貌。
图1 明 曾鲸 葛一龙像32.5cm×77.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咄咄逼真
姜绍书曾评价曾鲸其画:“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虽周昉之貌赵郎,不是过也。”[2]可见,曾鲸写真会根据所绘人物个性特征以表现人物周身灵动的气韵感。整体来看曾鲸肖像作品,可知其描绘的人物大多数是全身像,尤选取了人物偏正面和稍侧面角度,着重刻画面部细节特征,稍微略画了衣纹服饰,形成详略得当的效果,最终突出所绘人物逼真的精神气质和灵动的性格特征。而他画面人物的此种“如镜取影”效果的产生,离不开曾鲸技艺的步步增进与完善。
曾鲸的写真技法沿袭了传统民间画工所熟知的“江南法”,此法强调用墨笔勾勒五官,然后用色彩层层渲染。具体可从曾鲸52岁时所作的《王时敏像》(图2)中观之,年轻的王时敏端坐在大蒲团之上,手执拂尘,宛如禅僧般静定前方。在创作技法上,画面依旧使用传统线描方式勾勒面部和衣纹轮廓。在面部表现上,曾鲸使用“江南法”,先用墨笔晕染人物眼窝、鼻梁、嘴角,之后再依次着色,此时所绘人物面部还未产生凹凸效果。但从曾鲸所绘人物的细腻眼神中可见,王时敏本人的敏锐和睿智。在衣纹刻画上,使用较多曲线,并轻微晕染其中,点缀以淡淡的色彩,在整体的褐色调子中,给人一种清新而高雅之感,突出了青年王时敏笃信禅宗的恬淡精神风貌。此中采用的“江南法”为其之后独创的“墨骨法”提供了基础的技法支撑。
图2 明 曾鲸 王时敏像64cm×42.7cm1616 天津博物馆藏
此后,他在学习西方绘画的基础上,将西方的凹凸画法融入传统的肖像画中,并经写真化为己法,形成其独创的“墨骨法”。“墨骨法”在其晚年所作的《顾梦游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画描绘了身穿白袍、面带微笑的顾梦游,他坐在山石之上,右手的手指微微露出,宽大的衣服下露出细微的鞋头,表现出顾梦游随意而豁达的状态。肖像背后有山石之景,由顾梦游之友张风所补作。此画创作衣纹时,采用随意的曲线刻画,而面部在先用纤细线条勾勒轮廓的基础上,把赭色笼罩于墨线之上,并在转折处通过淡墨层层渲染,最后平涂一层淡色,故而面部五官凹凸感尽显,人物更加逼真动人。从曾鲸肖像画的技法演变可知,他在与文人交友、学习西方绘画和自我领悟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了写真基础上“俨然如生”的效果。
(三)留白生动
观曾鲸现存作品,发现其善于描绘人物的全身像,并且人物只占画面布局中的较小部分,而画面其他部分则采用留白的处理方式。可见,曾鲸构图上的大胆留白是其肖像画的一个典型特征。他的留白方式吸取了西洋绘画的构图形式,打破了传统肖像画中整个人物占满画面空间的构图模式,创造性地用留白形式在突出所绘人物精神风貌的同时,显现了宇宙自然之间流动的空灵气韵。观者看其画,而觉余韵未绝,风雅尽显。
曾鲸的绝大部分作品如《柳敬亭像》《葛一龙像》《张卿子像》都显现出其留白的独特运用效果,尤其是在《张卿子像》(图3)中体现得最为显著。《张卿子像》一画采用竖构图,人物描绘于接近画面下半部分,背景并无刻画周围所处环境,而是进行留白处理,留白占据画面近一半空间。但画面并非趋于空落,反而内蕴无穷,耐人寻味。画中人张卿子作正面稍侧像,他左臂自然弯曲,抚着胡须,右手自然垂下,一只脚向前迈出,仿佛并非瞬间的静止形态,而是正在向观者走来,颇具动态感。张卿子本人是一位诗人和医学家,画面的留白处理使得张卿子犹如在自然万象之中徜徉,静观万物之后,最终领悟宇宙的深邃和诗中的真谛。因而从此画可窥见曾鲸肖像画留白效果的独特韵味。
图3 明 曾鲸 张卿子像111.4cm×36.2cm1622 浙江省博物馆藏
结语
纵观曾鲸肖像画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传统写真画法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西方人物画的写实技法,同时吸取文人墨客的雅致情趣,共同融通于笔墨之中,开创了独特的“墨骨法”,使得其所绘人物“咄咄逼真”,但他又不止步于此,还不断向风雅之韵味靠拢。因其肖像画取得的颇高造诣,曾鲸不再停留于较低的画工地位,而是跻身于文人名流之列,产生了众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波臣派”的势力不断壮大,其影响力一直扩延到清代中期,甚至影响了日本一些僧侣肖像画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