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书法教育中审美与篆法的思考

2023-04-11孟宇

书画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形义赵孟别字

文_孟宇

江苏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重实用而轻审美、重技法而轻字法是目前书法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从自然物象、人文背景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同时指出正确的字法是书艺的基础,对篆法辩证的继承是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形义的关键。

书法具有多样的文化内涵。书法教育既要包含字法内容,也要通过书写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思维。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关注技法而忽略相应的文化内涵。针对目前的书法教育问题,本文从审美与篆法角度提出如下见解。

一、提升审美思维

学生接触书法多是出于兴趣或专业需求,这就需要书法教育既要实用又要有所超越,其中艺术思维的培养为重中之重。

(一)以自然物象提升审美水平

早期汉字起源于人类对万物的描摹。随着汉字的成熟,人们通过“六书”对汉字进行归纳,其间文字的象形性减弱而符号性加强。其实,“六书”从侧面体现了古人对汉字源流的生疏,故而需要依托这种模式追根溯源。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以唐楷为代表,法度达到了稳固森严的程度。法度与天然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书体都有法度需要遵循,然而拘泥于固定的法度,易丢失汉字与自然物象关联的天然属性。因此,通过观察自然赋予书法艺术内涵是古人提升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用自然物象比况书法也是古代书论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字形、笔势、用笔等方面。如早期书论成公绥《隶书体》:“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折拔,掣挫安按……仰而望之,郁若霄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1]索靖《草书势》:“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2]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3]

书法是创造美的艺术,即使汉字已符号化,象形性退居其次,仍须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即以自然物象二次赋予书法以生机。无怪针对法度严谨的唐楷,也仍会有“颜书笔头如蒸饼”“如叉手并足田舍郎翁耳”这样的比拟。虽然审美因人而异,可古人这种自然联想思维恰恰是当今学书者需要借鉴的。

可知书法之美并非只有从技法训练中得到。大学生习书依托于技法,又要在技法之外有所得,合于自然,方可使作者与观者得通感之妙。相反,千篇一律的书写有害书艺,若有领会,即便疏于经典,仍有进步空间。如孙过庭言:“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二)结合人文背景深化审美思维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4]了解书家其人,虽非关乎书写,却能增加认知深度,即从“书如其人”的角度观其风貌。

如颜真卿出自名门,其祖辈多励精图治、忠贞正直。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颜真卿面对叛军时展现忠臣的形象是历史的必然。虽然事迹与书风无直接关联,却可以由其书感受到正直、豪迈的品质和性格,可以说颜真卿达到的书法高度乃是由其事迹和品质、性格共同决定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颜真卿的书法超越了艺术的本身,即人格魅力高于书艺,后人推崇其事迹,进而推崇其书。如欧阳修云:“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画。”[5]与之相比,赵宋王朝后裔赵孟同样有着优越的家族传承。12岁时,赵孟父亲离世,他母亲曾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6]在仕途上的成功便是赵孟对家族应有的担当,然而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南宋危亡之时是难以实现的,元朝的礼遇自然变相地实现了他的理想。(图1、图2)

图1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拓本;局部)

图2 元 赵孟行书洛神赋(局部)29.2cm×193cm天津博物馆藏

虽然二人迥异的选择和家学有关,但也不得不认为个人性格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观赵孟秀美淡雅的书风,可知他的性格是较为温和的,这种性格一定程度上使他在家族的需求和家国危难间作出了踏入元朝政治舞台的抉择。“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7]715书法体现的是“人”的风貌,可知“复古”为其旗帜,平和是其天性,一字万同的面貌虽有别于“古”,却是符合赵孟性格的。

书法艺术须有自然之美,知此可规避由实用书写造成的千篇一律。同时须了解相关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进而体会其内在精神世界,由理性上升到感性的认识。知其书且知其人,学书者方可反观自我,根据性格撷取所好,根植传统且不泥于古。正如刘熙载云:“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7]716

二、辩证认识篆法

古人重视字法规范,认为即便是书写行草书,亦须知其本源,故而出现了《草诀歌》《隶辨》等著作。南宋姜夔《续书谱》云:“又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后,如‘左’‘右’之不同,‘刺’‘剌’之相异,‘王’之与‘玉’,‘示’之与‘衣’,以至‘奉’‘秦’‘泰’‘春’,形同体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8]以草书为例,草字多由篆、隶演变而来,虽然形体抽象,但其中亦有象形理据。若习书者不明篆法,更加习气,则字法易出问题。故而依据古文字学科的成果,学生对篆法进行辨别继承,进而指导其他书体创作尤为重要。

(一)传世书迹篆法错误举隅

以《说文》为例,常见的部件如“欠”字(图3),《说文》释义为:“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商甲骨文“欠”字(图4)像人张口出气状,与秦诏版“欠”字(图5)区别在于头部中间有无竖画,并不影响释读。睡虎地战国中后期秦简中的隶书“欠”字(图6)字形同《说文》小篆,后期“欠”字八分书和楷书的形态仍保留原初的基本笔画关系。可知《说文》字形上部作三斜笔状是错误的,此讹误应从秦隶字形而来,即秦隶中代表手臂的笔画因与上部头状距离接近、方向一致而被误认为是上部笔画,而下部为要保持完整性,又增补了代表手臂的笔画。此种因书写产生的讹变影响了后世小篆字形。当时人对此字形义已不甚明了,故而《说文》有“象气从人上出之形”这样的误解。

图3 欠(《说文》小篆)

图4 欠(甲骨文)

图5 欠(秦诏版)

图6 欠(秦简)

传世法书中,如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中“欠”字部件(图7至图9)均沿袭了错误写法,大部分学生学习篆书是从此类法书入手,即使查阅《说文》仍不免出错,同样的现象也可见于篆书中的“黑”“粦”等字。

图7 欠(李阳 冰《 篆 书〈千字文〉》

图8 欠(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图9 欠(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

(二)别字观念辩证

在传世法书中,错别字、异体字间杂,多是由于字形的相似和书写的便利导致,乃至后来正体字与别字共用,甚至出现别字取代正体字的现象。有书家认为只要古代出现过的别字,即可用于书法艺术。此观点应辩证看待。

就楷书而言,很多字形经历了隶变、讹变,形义本已模糊,出现别字或可理解。然而篆书、隶书方面则不可如此。由于时代、地域等原因,隶变前的篆书文字可能存在多种字形,其后的小篆、古隶也恰恰由这些字形演变而来。也正是这种演变使得后来书家在不明形义、缺乏实证的情况下选用纷繁错杂的字形,以致贻误将来。

近现代大量秦、汉简牍的出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学材料。在此基础上,学界在《说文》中的错字正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引导学生认识汉字形义源流是避免别字的重要方法。如《新甲骨文编》《金文编》《新金文编》《秦简牍文字编》等提供了充足的古文字资料,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则从汉字形义角度对文字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

篆书中因错就错的现象一直存在,古人篆法宗于《说文》,又缺少出土资料佐证,或可理解。依据现有文字学成果,书法中继续选用经典中的讹错字是不恰当的,这也是当今书法教育亟须改进之处。《说文》中“欠”的错误早已为文字学界共知的,而很多学书者对此未有认识。虽然一些书法专业设有文字学、古代汉语等课程,但此类问题未有解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学科之间交流的缺失。

结语

以上议题并不局限于官方书法教育,同样适用于社会层面。中国书法家协会近年来对此也有相应举措,如举办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各级展览中也设立专家审读组,对文本、字法进行严格的把关。上述内容也并未超越古人论书范畴,然而随着出土资料的日益增多,一些旧有的观念要辩证地继承与发展。这是书法学科发展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整个书法界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形义赵孟别字
元 赵孟 行书与达观长老札
DYNAMICS FOR AN SIR EPIDEMIC MODEL WITH NONLOCAL DIFFUSION AND FREE BOUNDARIES∗
《说文解字》中反形字的形义关系初探(二)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兰亭集序》中的“错别字”
《兰亭集序》里别字多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马礼逊“重汉字形义,略汉字读音”汉语观分析
赵孟的变节人生
《庄子·逍遥游》之“摶”字形义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