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语言的应然追求

2023-04-11李刚王敏萱朱雪梅

关键词:教学语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李刚 王敏萱 朱雪梅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关涉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概言之,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追求精准性、生动性与激励性。以地理学科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精准性的教学语言,解释和揭示知识背后凝练的学科本质;以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活化课堂,帮助学生领悟地理事象广阔的时空跨度;以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语言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学地理区域认知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2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1]这句话道出了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向学生描述情景、阐释道理、传递要求,也通过教学语言的运用辅助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关涉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概言之,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追求精准性、生动性与激励性。本文以地理学科为例加以解读。

一、 追求精准性

精准性应该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追求。冗长复沓、词不达意、语无重点,会让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语言凝练、一针见血,方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话语的意思,领会教师的意图。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大量地理学概念、事实、原理和方法,是学生认识地理规律、生成地理视角、形成地理思维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精准的教学语言,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并进一步解释和揭示知识所蕴含的学科本质,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创造先决条件。

例如,“近日点与远日点”是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产生的概念,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讲解这一知识点,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产生近日点与远日点,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微扁的椭圆形,太阳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地球在围绕太阳做周期性公转运动时,便有一个距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近日点距离太阳大约1.471亿千米,地球每年在1月初运行到近日点。还有一个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远日点距离太阳大约1.521亿千米,地球在每年7月初运行到远日点。

(教师稍作停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生为何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地球上既不是夏至日也不是冬至日?

师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此推测,近日点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大于远日点。但是,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或者说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是由日地距离的变化造成的。

生老师,这个事实让我糊涂了,我不理解。

师当地球运行至远日点时,日地距离为15210万千米,运行至近日点时为14710万千米。尽管两者差值达500万千米,但对遥远的日地距离而言,却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将近日点距离作为1的话,远日点距离不过是1.03。所以两者给地球造成的热量差异是非常微弱的,不可能从根本上造成冬夏冷热的季节变化。同学们思考一下,南北半球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沉默,未回答。)

师这就是理解的难点,请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太阳照射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太阳直射时的热量大于太阳斜射时的热量,且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大于斜射半球昼长。直射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大,加之昼长又长,由此获得的热量明显多于非直射半球。直射半球与非直射半球所获得的热量差异最大可达57%,因此,太阳高度角才是造成地表热量差异的决定性因素。1月初,尽管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但因为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角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反而比较寒冷;远日点的情况正好相反。

任何学科教学都要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深处,使其领悟和把握学科的精髓,否则,都将是肤浅而缺乏深度的。[2]在此教学片段中,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首先通过精准的讲解和逻辑分析,例如,“如果将近日点距离作为1的话,远日点距离不过是1.03……”“直射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大,加之昼长又长,由此获得的热量明显多于非直射半球”,帮助学生进行具体概念的深度理解,使学生在教师精准语言的引导下,对“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学习由最初的“定位”深化为“理解”。其次,在学生产生困惑后,教师以准确科学的语言讲解太阳高度影响地表热量差异的内在机制,实现对近(远)日点、冬(夏)至日、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强度等相关地理概念的建构。可见,教师通过精准的、有深度的表达,为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供了理解、运用和创生知识的基础。

二、 追求生动性

学习是一种多维度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情绪、兴趣和意志等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生动的教学语言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活”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感知敏銳、想象活跃。[3]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普遍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漫长性,许多内容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和了解。这便需要教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活化课堂,帮助学生领悟地理事象广阔的时空跨度,感受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例如,“宇宙天体系统——银河系”是《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中的相关概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感受宇宙之大,体会宇宙天体系统的奥秘。教学片段如下:

师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请大家打开手中的学习平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天体系统不同的级别。

(学生打开学习平板。)

师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晴朗无云的夜晚,在那黑色的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的光带,它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的地方分支开叉,有的地方又相交汇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银河。300多年前,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那白茫茫的银河原来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恒星组成。

(教师展示银河系及不同星系的图片。)

师银河系由许多恒星组成,这些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实在是惊人,距太阳最近的恒星为比邻星,离太阳约40万亿千米,显然恒星间的距离已不能再用千米来衡量了。这里便涉及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约为94608万千米。告诉大家,牛郎星与织女星的距离约17光年。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无线电速度与真空光速相同,假如牛郎与织女想要通电话,至少需要34年,他们才能听到对方的一声回应,更不要提鹊桥相会了。

(学生大笑。)

师其实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其直径约为8万光年,足见银河系之大。可它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也只是一个星系。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文学家说:“宇宙是一本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小说,你尽可补写远古和未来的故事。”音乐家说:“宇宙是一部宏大的幻想交响曲,你尽可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谱写音符。”

分析以上教学片段可以发现,教师首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银河画卷,让学生产生对银河系的直观印象,以形象促进理解,同时结合图片欣赏,帮助学生感受并想象“银河”的形态及其在宇宙空间中的“地位”。其次,借助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让学生体会银河系乃至宇宙的广袤无垠,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最后,引用文学家和音乐家对宇宙的描绘,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独特的魅力。

三、 追求激励性

使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肯定、赞许、表扬和鼓励等,都会激发学生不断进取[4]。激励性语言绝对不是“很好”“你真棒”等没有明确意义的吹捧,而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知道该怎样改进的评价。

地理教学中,激励性的教学语言除了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还要体现出对学生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理答与评价,激励性的教学语言还表现在教师教学中适时的导引与驱动。

例如,“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的内容,对学生读图归纳、思维演绎的能力要求较高,记忆难度较大。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努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教学片段如下:

师本节课,我们来探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洋流的定义,什么是洋流?北半球东北信风吹拂下的海水如何流动?

生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在北半球东北信风吹拂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海水向西流动。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记忆清晰、理解到位,并且能够积极调动相关知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本节课探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相信大家一定可以成功!你们有没有信心?

生(全班共答)有!

师本节课我们采用两种方法来探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方法一: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方法二:观察地图,总结规律。小组内部商议,选择你们的探究方法,并进行分工与合作,得出结论。在合作过程中,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组内同学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探究、展示。)

师感谢这几位同学,展示得很好!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探究方法,得出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接下来,请大家观察《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对比分析:我们建立的模型与现实之间有哪些差异?并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是否发现,我们建构的模型与现实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例如,现实中南半球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圈。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考虑海陆轮廓等相关地理因素的影响。不过大家不要灰心,这在科学探究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完善认知模型,持续地探究、发现。

上述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理答,充分肯定学生对前概念“洋流”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课程開始之前收获成就感,从而更有信心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给予支持和引导,并注重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关注自身优势的发挥,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肯定自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模型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知识的归纳与学习中锻炼综合思维,探索知识背后的逻辑,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5.

[2] 李松林.深度教学的四个基本命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0):7.

[3] 肖霞.教师课堂语言的分析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06(12):23.

[4] 刘丽芳.浅谈教师语言艺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1):93.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