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黑科技:“见日之光”透光镜

2023-04-11

学苑创造·C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镜体镜面反射铜镜

大汉王朝绵延四百年,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个时代。王朝征伐四方、开疆拓土,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技术。本期我们来介绍汉代一个神奇的物件——透光镜。

镜子在出土的古文物中不是什么稀罕的物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子梳妆打扮最少不了的就是镜子了。但要说镜子中的珍宝,还真是少之又少,其中就有一面西汉的古铜镜。它能被人们称为“黑科技”,肯定不会是一面普通的青铜镜。目前,这面古镜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刚出土的时候,考古学家把它当作普通的文物,直到有一位考古队员偶然将它放在灯光下,大家才发现它并不简单。

镜子的反射原理大家都知道,当灯光照射在镜面上时,反射出的光斑应该是一个圆形,但这面青铜镜却将背面的铭文也反射了出来。按理说,灯光是照射在镜子的正面,反射的也应该是正面的图案,但镜子却将背面的图案“转”到了正面,再将图案反射到墙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这样的“黑科技”了?

“穿衣戴帽,临镜观影”,中国古人使用镜子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炼铜技术发明之后,聪明的古人便开始用青铜铸造镜子,利用平滑光洁的金属表面来映照自己的形象。

古代铜镜由两面组成:镜的正面被打磨得十分光亮;镜的背面则出于托物寄情与美观需求,装饰有各种花纹或铭文(刻在器物、碑碣等表面上的文字)。其繁复的造型与精湛的做工,丝毫不亚于现代人使用的玻璃镜,体现出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冶金工艺与雕刻技巧。

西汉时期的铜镜种类繁多:按铭文内容,可以分为昭明镜、日光镜、铜华镜等;按环状铭文的装饰纹样,可以分为单圈铭文镜和重圈铭文镜。汉代的镜子不仅样式五花八门,大小也不一样,光六寸以下的小型青铜镜就不计其数。

我们之前提及的“黑科技”出土古镜,阳光可以将其穿透,并将镜背面的铭文毫无差错地映射出来,因此这面古镜被称为“透光镜”。古镜呈圆形,正面用来照人,背面刻有花纹图案,以宽平沿为主要纹饰,背面有三道凸棱,将圆盘分为中心、两层里沿,以及外沿四个部分。最外沿是没有花纹的窄素状高边,中心则是柿蒂形内连弧纹钮座。在外侧还有8个字的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透光镜的名字便由此而来。除了最出名的这面,别的透光镜上也刻有类似的铭文,如“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见日之光”透光镜直径只有7.4厘米,重量只有50克,材质为青铜。虽然是两千多年的古镜,镜子的背面有很多红色和绿色的锈,锈迹坚固,但因为透光镜制作工艺非常高超,至今镜面依旧光可鉴人,令人称奇。

关于这种透光镜,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唐代的《古镜记》中写道:“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而“透光”这种说法也正是从唐代开始流传的。古人一直把这种铜镜视为神物,但奇怪的是,到了宋朝,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这种镜子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法也就此失传。之后,元代的吾丘衍、明代的何孟春、清代的郑复光等人都对透光镜做过研究,但具体的制作原理依旧不甚明了。

19世纪,我国的一些透光镜被带到了国外,引起外国人的注意,他们对这种铜镜做了研究,试图找到透光的原理,却始终未能找到答案。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博物馆参观,看到“见日之光”透光镜之后,嘱咐要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关于透光镜的研究才正式启动。

透光镜是用铜、锡等合金铸造而成的,按理说光线根本无法穿过。那么,透光镜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要铸造出一面透光镜,有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透光镜在造型上要具有凸面、薄体、宽边的特征,而且纹饰还要满足同心圆分布的结构,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环向铸造残余应力(如下图所示)。汉代以后的铜镜纹饰复杂,镜体变得大而平,失去了相应的结构,也就无法“透光”。

第二,在浇铸过程中,由于透光镜镜体较薄,冷却得快,镜缘较厚,冷却得慢,当镜缘逐渐收缩时,镜体已经凝固,有一定硬度,这样镜缘对镜体产生一种紧箍作用,而镜体对镜缘有反方向的支撑作用。铜镜内部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就是铸造残余应力,它使镜体在原来上凸镜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上拱起。

第三,在打磨过程中,透光镜的镜体变薄、硬度降低,但有纹饰的地方较厚、较硬,不易变形,没有纹饰的地方较薄,变形较大,从而使铸造残余应力得到释放,令镜体产生细微形变——薄的地方拱起较多,厚的地方拱起较少,形成了镜面的凹凸不平,但这种形变肉眼很难看到。

当光源照射镜面时,有纹饰的地方凸起较小,比较平坦,反射光集中,反射到墙上的光明亮;无纹饰的地方凸起较大,反射光分散,反射到墙上的光比较暗。于是,墙上便呈现出与镜子背面完全相同的图案,感觉就像是光透过镜子,把背面图案投射到了墙上。

中国古人制造的透光镜,是世界青铜发展史中绚丽的一页,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瑰宝。

在这里要纠正一个错误认识:铜镜并不是由纯铜制造的,而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而成。最早它也并不是用来照形影,而是一种祭祀所用的礼器。直到西汉末年,铜镜才渐渐走入民间,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之一。

知识拓展:世界古代铜镜

世界古代铜镜大致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西方体系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西亚等国的圆板具柄镜为代表。东方铜镜體系以中国圆形具钮铜镜为代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铜镜曾出现过方形镜、花形镜、有柄镜,但圆形具钮铜镜一直是铜镜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铜镜曾广泛流传到周围地区,西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都发现过中国铜镜。特别是日本,自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以来,大量从中国输入铜镜,日本人将其视为神器或宝物,并在本地仿制。

与其他青铜器相比,铜镜的锡含量较高,更容易让镜面光亮。战国以后,铜镜用的合金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含铅的高锡青铜,主要为战国至汉、唐制镜所用;另一种是含锡的铅青铜或锡黄铜,主要为宋至明清制镜所用。

一般来说,制镜合金以前者为佳。因为当锡含量达到20%或稍高时,铜锡合金颜色亮白,硬度较高,研磨过后不会留下明显痕迹,而含有少量铅则可增加耐磨性。

第二种合金相对更软,不易抛光,颜色褐黄。宋镜纹饰不如汉唐精致,与此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合金也有可取之处,因为质软便不易碎裂。

知识拓展: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的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镜面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例如,阳光照射到玻璃幕墙就是镜面反射。

漫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例如,电影屏幕就是漫反射。

猜你喜欢

镜体镜面反射铜镜
采用数值仿真实验的“透光”镜制造原理
光滑物体表面反射光偏振特征分析及反射光分离技术*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基于最短路径的GNSS-R镜面反射点算法
高度可调的匀光闪光灯透镜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医用硬性内窥镜光效及检测方法研究
关于YY 0068.1-2008中条款4.6的理解与检测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