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缝“扎根”绣出新生活
2023-04-11
本刊全媒体记者
探索大城善治之道,需要以精细化治理焕发城市之美。集闹市区、老城区为一体的中心城区,在社会治理问题上更需“见缝插针”。近年来,位于中心城区的武汉市江汉区,用心打磨党建“绣花针”,以群众需求为“落针点”,深入开展“扎根工程”,让堡垒筑到家门口、力量聚到家门口、阵地建到家门口、服务送到家门口,“绣”出了一幅老街坊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红色堡垒筑在家门口
“江北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数量多、困难群体多、矛盾纠纷多。曾经小区内乱搭乱建杂乱不堪,居民怨声载道。如今旧貌换新颜,居民脸上笑容都多了!”江汉区新华街道江北社区党委书记王鲨介绍,“你看,这彩虹墙,都是居民们一起画的!”
为改变老旧小区的面貌,江北社区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提出“百人缔造团,人人缔造师”的理念,以“红色物业——融心园”项目为依托,为政策宣传、民主议事、文艺共赏等9类事务活动打造了9个特色公共空间。同时,联动小区、社区、街道三级,定期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居民议事协商会、物业听证会,形成一支共同缔造的骨干生力军,发动广大居民一起维护、管理社区环境。
“围炉细烹九宫格,调出江北好生活。”王鲨把这套党建工作法命名为“九宫格”。
小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小区治,则城市安。江汉区进行优化调整,使综治网格与居民小区重合,创新提出“支部建在小区上”,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向小区延伸、向楼栋扎根,着力加强和改进党对居民小区的全面领导,着力构建小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居民小组、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的治理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优势,把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推进到城市最前沿。
除了完善组织架构、建强骨干队伍,江汉区还综合考虑社区服务半径、群众服务需求,依托小区公共空间,按照“五有”标准,规范建立213个小区党群服务驿站,统一设置议事、便民服务、代办等功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
治理力量聚集家门口
3月9日下午,江汉区唐家墩街道西桥社区内人声鼎沸。下沉单位、下沉党员及居民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如何建立下沉党员长效管理制度”,“党员下沉的实效作用如何发挥”两个议题,开展了一场热烈的头脑风暴,大家纷纷提出各种建议。
这种场景,每个月都在西桥社区上演。近年来,西桥社區推出“小区治理月月谈”基层治理创新平台,以社区搭台、居民参与的形式探索居民自治路径。
西桥社区党委书记董守芝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解决居民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让居民当出卷人,社区党员骨干、物业企业、业委会当好答卷人。我们还把下沉党员和志愿者的力量汇聚到社区,让社区中沉默的大多数转变为参与的大多数。”
除了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基层骨干、党员干部、社会力量、执法部门、志愿者等也积极参与其中,“扎根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到居民家门口,形成了强大治理合力。
江汉区按照“单位包社区、支部包小区、党员包楼栋”原则,安排184家省市区单位对口联系109个社区,693个党支部下沉全覆盖包保小区,1.4万余名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包联楼栋,把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全面融入基层治理。
在总结疫情防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江汉区创新提出组建“一长三员”队伍:从街道、区直单位党员中选派党员骨干,担任社区网格长、兼职网格员,与专职网格员、楼管员一道,组成“一长三员”,建立组织进小区、党员进楼栋、服务进家门“三进”机制,做到敲得开门、认得了人、说得上话。
精细服务送到家门口
2月底的一天,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的物业楼管员照例给小区的一位老人送去“每周煲汤”。往常,老人隔天就会到物业表示感谢,但这次却迟迟没出现,也联系不上本人。楼管员立即找来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破门而入,这才发现老人摔倒在家中动弹不得。大家将老人及时送医,避免了悲剧发生。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然,我们时刻在关注社区老人的情况。除了物业楼管员、志愿服务队,社区还利用辖区妇幼保健院、超市、药店等资源,共同参与‘社区养老’。”江汉里社区党委书记任莲芳介绍。
江汉里社区是江汉区规模最大的安居工程社区,常住人口4400余人。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因城市更新改造,从“老里分”搬进高楼房,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40%以上,90岁以上老人就有36人。任莲芳说:“小区就是竖起来的里弄。我们着力打造与民生综合配套的‘街坊汇·惠街坊’服务品牌,构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民有所乐的全龄全域服务新模式,让老街坊乐享新生活。”
为了推动各个社区将精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江汉区在小区层面搭建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机制有效、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提升小区精细化治理水平,实现“小事不出小区、服务就在身边”。同时,深挖区域化共建力量资源,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推动共建项目在居民小区、在群众身边落地落实。在服务方向上,聚焦小区居民文体、医疗卫生、助老养老、幼儿托管等方面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引进一批专业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此外,江汉区还探索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制度,灵活设置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岗位,搭建“名医面对面工作室”等服务平台,推动党员尽展特长、常态服务、融入小区;推行志愿服务“爱心时间银行”积分制和“星级志愿者”认定制度,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1.19万人、志愿服务团队638支。
“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江汉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扎根工程’成效明显,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答好基层治理‘必答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交出了‘江汉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