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空心病”现状及干预对策

2023-04-11李世豪张相怡都梓帆张龙千吴晓光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空心价值观思政

李世豪,姜 一,王 迪,张相怡,都梓帆,张龙千,吴晓光

(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处于人生关键期的大学生也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冲击,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因人生意义感缺失引发的心理障碍成为当下一部分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即因价值观缺失导致心理障碍这种对身心极具损害的“空心病”现象,这一现象关乎学生的前途发展,若无法顺利解决将难以保障国家的未来。目前国内高校均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但由于对“空心病”缺乏认识、干预措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空心病”这一现象仍无法根除。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空心病”现状,从社会心理层面探寻其诱因,提出干预对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元解决“空心病”的构建,为大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

1 “空心病”表征特点及现状

1.1 “空心病”概念及表征特点

“空心病”指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是近年来我国高校部分学生面临或正在遭遇的一种现象。这类学生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并未遭受过多创伤,但却表现为感受不到生存的意义和动力,甚至存在放弃生命的极端想法[1]。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虽与普通学生无较大差异,但其内心却有难以想象的孤独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大多数时间处于无精打采的状态,对周围事物毫无兴趣,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却又时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简单地根据社会标准来要求自己。可概括为以下4 方面:(1)情绪时常低落。虽然课余时间较宽裕,但是却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难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强烈的孤独感。表现为不被理解,感觉自己与周围人并无太多联系,担心不被他人接受。(3)理想信念薄弱。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大多数时候只是简单地顺从他人,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没有自己的目标。(4)时有自杀念头。生活中并无变故,却难以发觉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明白为什么而活,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1.2 大学生“空心病”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空心病”现状,本研究以河北省高校学生为对象,从6 所高校抽取413 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主要为大一至大三阶段的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413 份,有效回收404 份。

“空心病”的概念提出已有6 年之久,但调查数据显示约有79.13%的学生对“空心病”及其表现并不了解(见图1),如此庞大的问题群体同对“空心病”鲜有了解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见,目前“空心病”仍未受到重视,同时由于大学生对其认识的严重不足也会直接影响该群体的身心健康。

图1 各校不了解“空心病”的大学生比例Figure 1 Proportion of collegians who do not know about "hollow heart"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作为“空心病”的重要评价指标,孤独感是不可忽视的。调查显示,85.15%的学生曾有强烈的孤独感,46.7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个人爱好(见图2、3)。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常渴望融入某个集体,得到社会性的满足。长期存在孤独感的学生社交主动性会严重降低,并且也容易产生悲观、焦虑等情绪,严重者身心会受到双重影响。大学生普遍在20 岁左右,正处于由学生群体向社会群体的过渡阶段,其心理也由单纯向成熟过渡,做好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图2 学生对“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吗”的回答情况Figure 2 Collegians′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 "Do you have a strong feeling of loneliness inside?"

图3 学生对“是否有明确的个人爱好”的回答情况Figure 3 Collegians′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 "Do you have clear personal hobbies?"

2 社会群体心理原因——诱发“空心病”的因素

群体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社会群体的心理能反映一段时期社会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很难对所有社会群体心理进行辨识,反而更容易在社会群体中受到消极情绪的冲击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从社会群体心理角度探求“空心病”的诱因既是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又是对整个社会群体风气的反思。

2.1 精神生活匮乏,校园生活空虚

生产力发展带来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影响了精神生活的建设,目前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精神生活匮乏问题,在没有明确爱好的学生中超过七成的学生将打游戏、刷短视频作为日常消遣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其带来的危害,部分选择将打游戏、刷短视频作为娱乐方式的学生存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问题,由于追求“嗑瓜子式快乐”(指在“磕完一个瓜子”后会忍不住继续“磕下一个瓜子”),因此对碎片化事物“上瘾”,并且沉迷其中,对日常生活的参与大大减少,同他人沟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青少年对网络媒体存在强烈的依赖感,从某种角度来说,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寄托。长期处在以手机为媒介的日常交流之中,更易使人难以融入现实社会,甚至形成抑郁、孤僻的性格,这不仅会限制大学生的思维,也严重影响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存在感,进而使其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2.2 错误思潮频现,普遍呈现盲目焦虑

随着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日益交融,传统思潮和西方思潮不断碰撞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思想,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转变,社会的功利性、竞争性加剧,一些唯分数论、唯金钱论等错误观念开始风行,认为分数高就是成功、有钱就是成功。调查显示,38.86%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竞争加剧,贩卖焦虑之风盛行,自己感到无所适从,只是迫切地渴望成功,忙于追求直接利益却忽视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以至于无法跨越梦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从而产生无效焦虑。价值观变迁的现象值得全社会思考,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过程中也折射出此群体的“空心病”问题。当前这些不良观念和无效焦虑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内心,而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自身造成严重影响。

2.3 思政教育缺失,学生品德素养亟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采用新型教育模式,输出新型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人格成长紧密衔接,提高育人效能。高校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很容易被错误观念误导,产生偏激的想法。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生活脱轨的问题,如只是简单地将理论知识串联起来,无法将其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过于重视表述政治原理,未将政治理论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拓宽教育思路。通过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解决大学生“空心病”问题,提高其核心素养,引导其形成良好品格。

2.4 缺乏个人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

合理的个人规划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消极地规划或是没有规划不仅难以应对各种压力,也会使大学生产生迷茫、焦虑心理,甚至造成价值观缺失,无法追求个人理想与人生目标,只是采用消极的退避行动或防御行动,而这会使其感到自卑与不安,继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对人力资源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却不知如何努力,对未来感到迷茫。通过大学生对当前状态的自我评估发现,近七成大学生有就业压力,其中42.83%的大学生没有个人规划,甚至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目前的状态是“随遇而安,不需要计划”(见图4)。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未形成正确认识,存在难以描述自己优势和不足的问题,无法突出自身特色,规避劣势。可见,大学生对个人规划和自我认知具有片面性,而消极的认知会对个体行动力和自我信念带来不利影响。若这一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会长期存在焦虑甚至恐惧心理,从而引发心理疾病。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已然面临空前压力,我们更应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和面对挑战,使其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

图4 学生对“您是否对未来有清晰的个人规划”问题的回答情况Figure 4 Collegians′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 "Do you have clear personal plan for the future?"

3 协同育人,多元干预

“空心病”并非一种单纯的心理疾病,“空心病”的治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会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均应尽最大努力,采用多元干预模式(见图5),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图5 大学生“空心病”多元干预模式Figure 5 Multiple intervention models of collegians′ "hollow heart"

3.1 引导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期望目标

期望目标是大学生成长的动力,没有目标或目标过于偏激会对其身心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过多理想化的教育,单纯地认为考上好大学就是成功,进入大学后随即失去了努力的目标和动力,从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面临“空心”风险。消除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离不开合理期望目标的确立,要让学生明白“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了解学生个人情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做好个人规划,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客观的自我评价,形成正确的认知;发挥朋辈引导作用,树立榜样,组织开展学习交流班会,邀请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坚定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信念目标,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消除“空心病”这一现象,引导大学生渡过迷茫期。

3.2 加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

高校是当前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节点,抓好这一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思政教育,这便需要高校办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育人者必先育己。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与教师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培养,树立高尚的师风师德典范,实施多元化思政教育模式。(2)拓宽思政课堂教学思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重视思政课的问题。单一的课堂灌输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需要思政教师潜心研究,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引入时事热点,让学生体验有温度的课堂;适当开展反转课堂等活动,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关注度,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信心认同、意识认同、思想认同,形成正确价值观,用理想信念消除“空心病”这一现象,为大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3.3 搭建线上线下教育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愈发彰显其重要性,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媒土著”,大学生对互联网教育有更高的选择倾向,单一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新的途径,构建线上线下双向教育平台,可以通过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线上心理治疗室、网络树洞等,进行在线心理疏导,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性、私密性的优势,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同时为其提供表达自己需求的平台,避免沟通不畅。负责线下疏导的诊疗师还应主动了解大学生“空心病”产生的根源,进行针对性辅导,关注学生情绪,从交流中捕捉学生的症状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实现“点对点”针对性心理辅导,根除“空心病”这一现象。

3.4 家校结合避免功利化教育

家庭、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精神培养都与二者息息相关。但是,家庭、学校中的某些不利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空心病”的出现与学生的家校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应加强联系,共同探索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心理诉求的方式,使学生对家庭和学校产生信任。另一方面,功利化的教育也会对学生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教育是以拥有好成绩、好工作为目标。学生以这些内容为目标的理想达成后,便陷入一种迷茫、焦虑、不知所措的状态,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因无法实现自身价值而导致理想信念崩塌。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过程中都不应将升学作为最终目标,升学固然重要但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关键。抵制成绩等于未来、能挣钱就是好工作等风气,减少大学生精神内耗,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品质,营造适合大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

3.5 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大学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极易受消极思想影响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十分重要。社会、学校、家庭应加强联系,走进学生内心,开展理想教育,宣扬正确价值观,宣传英雄事迹,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正确价值取向。同时,提高对有“空心病”问题学生的重视程度,实施干预措施,使“空心病”逐步根除。当然,“空心病”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科学的教育导向、社会对“空心病”群体的足够宽容,是面对“空心病”的基本思路。这便要求社会成员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使人们逐步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以及思维方式的固化,促进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逐步转变[3],从而达到防治“空心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大学生“空心病”不仅需要心理治疗,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避免功利化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消除“空心病”这一现象。

猜你喜欢

空心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地球是空心的吗?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空心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空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