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域下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3-04-11张永秉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药学应用型协同

何 平,张永秉,丁 静,周 静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500)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精准医疗、免疫疗法等新治疗手段快速发展,药品研制生产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药学类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革,面临着高素质药学类专业人才的结构、数量和培养质量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等挑战,急需把创新驱动战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和依托各类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协同育人,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协同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药品化妆品审评中心、浙江奥默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药物制剂研究所等16 家“政校行企”单位组建了第一批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特色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将创新链、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将创新资源平台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突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为培养药学类专业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1 新时代药学类专业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新内涵

1.1 具备敬畏生命、诚实守信、严守药规、精益求精等医药职业道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将“注重以德为先”列为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之首,可见树人先立德。药品行业与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作为新时代医药人首要的职业素养便是敬畏生命、满怀一颗仁爱之心。其次,医药产业强监管,对于药品研制生产数据和操作的真实性、规范性要求极严,2015 年原国家食药总局药品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中,80%的品种撤回或不通过的残酷现实,告诫了医药企业每一名医药人都应当诚实守信、严格遵守药品法律规范。最后,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医药人要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药学知识的更新迭代和医药科技的发展进步,始终能够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践行医药人的责任和使命。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凝练出的以“敬畏生命、诚实守信、严守药规、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医药职业道德,荣获2018 年度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2 具备“厚基础—宽口径—强专业—重应用”的药学知识体系

药学类专业人才未来主要从事药品研制、临床试验、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药品质量检测、药品经营使用等工作,这些岗位均要求掌握扎实的药学基础知识,熟悉化学、生物学、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药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1],人才培养应密切结合岗位实际需求,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药学理论知识转化、推广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2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是培养药学类专业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医药行业面临政策复杂、技术更新快、学科交叉强、投入成本高、研制生产周期长等挑战,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很难独立完成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上的工作,只有开放创新,主动适应国家、行业企业的需求,打破组织、管理等壁垒,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建立高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才能营造人才共享共赢的创新生态局面。医药类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见图1。

图1 医药类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紧密对接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浙江省医药产业重大需求,协同省内著名高校、药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药龙头企业等共同搭建了浙江省特色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浙江药物一致性评价研究中心、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生命健康产业研究所、浙江省现代医药物流研究中心、浙江食品药品基层监管实践研究中心、浙江MAH 转化研究中心等多个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构建药学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协同培养医药产业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3 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协同育人的“1234”核心要素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在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的协同育人实践中总结出“一个中心、两个融合、三个着力点、四类协同创新资源”核心要素,为药学类专业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见图2)。

图2 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协同育人的“1234”核心要素

3.1 一个中心

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人的社会活动。所谓“一个中心”,即围绕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变化,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不再是高校教师单一的主体活动,而是“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发力共同将国家最新的教育理念、行业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模式,创建出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培养新时代下集“药德、药规、药技”行业特色于一身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3.2 两个融合

协同育人模式下需要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周光礼教授指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两种方式[2]。科教融合,即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项目锻炼,提高认知多样性。根据认知科学理论,认知多样性越丰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越成功。教师则通过科研项目,一方面指导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教中学、学中做”;另一方面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产教融合,即借助行业企业资源,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3.3 三个着力点

一是要全方位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好协同创新中心优质资源,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协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人员互聘的“双师型”创新教师团队。三是协同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通过“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联动,构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模式。

3.4 四类协同创新资源

3.4.1 搭建和丰富协同创新共享资源平台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因其实体性的特征,使得多元主体能开展全方位、一体化、高层次的深度合作,有效解决了创新资源分散、合作成本高的问题,成为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新特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应以高校为核心主体,协同企业群、政府群、社会群共建共享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平台,如药学研究仪器设备、创新知识库、药学数据库等。为促进资源共享,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了公共科研资源信息平台、公共实验平台,实现了仪器设备、科研成果等信息在协作单位公开共享。

3.4.2 共建共享创新应用型师资队伍资源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汇聚了来自高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具有出色创新能力、丰富实践经历并有志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业内精英,可根据科研项目不同和研究成员特长跨学科、跨部门组建科研团队,实施项目制管理,共同打造创新应用型师资队伍。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以任务为驱动,按照“人员流动不调动”的原则,实行专兼结合的柔性聘用机制,激发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活力。

3.4.3 集聚和优选学术资源 集聚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优质学术资源,实施“卓越药剂师计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双选制”定期选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研课题,科研创新团队也可选择适合的科研小助手。每位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均配备以科研创新骨干为核心的导师团,有助于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项目研究。

3.4.4 协同建设教学与实践资源 融入药学类专业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突出药德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联盟等高校群,实现“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校校、校企共同编写课程教材,共同建设网络资源等,推进校际教学资源实质性共享,例如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协同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编制的国内医药类院校第一本“药德教育”专用教材———《医药职业道德》,获得医药院校、医药从业者的高度认可和广泛使用。加强与行业企业、药品监管部门等协同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以新药开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选聘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为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4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药学类专业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4.1 理念引领

药学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依靠高校传统单兵作战、闭门造车式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协同育人的载体和平台,集聚了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科研团队,有来自医药企业一线的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双师型”创新师资团队,有聚焦国家、医药产业重大专项的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有协作单位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因此必须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加强与政府、企业、兄弟院校的沟通合作,共建共享优质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2 协同育人

4.2.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汇聚各方创新资源和要素,多元主体深入合作,创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关键所在。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依据多年实践,摸索出“人才共育、平台共建、任务共担、质量共抓”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创立了协同育人“双元”运行管理模式,即成立专门管理部门负责中心人才协同培养计划及实施,中心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指导和创新设计;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对接医药产业人才新需求,以学科交叉为重点、科技创新为主导,发挥高校和协同单位资源优势,共同制订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将药德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药学新知识新技能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优化课程设置,主动对接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要求,创新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开展启发探究式、研讨式、全员参与式教学;为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和实践资源主动向学生开放,多元主体组建的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多元主体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协同培养高端制药技术技能型人才、硕士研究生以及创新项目优势学生。

4.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开设了药学创新班、药检创新班等6 个创新班,其特点是小班化教学、校企双导师培养、强化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成为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新特区”。瞄准药物临床试验的产业新需求,与药物临床试验领域领头羊泰格医药公司合办药学创新班(泰格医药班),培养熟悉GCP 规范和操作,能够开展临床试验全流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CRA(临床监察员)人才;聚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开办药检创新班,培养具备生物样本检测和药物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药品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浙江海正医药合办制剂质量提升创新班,培养懂药品GMP 规范和操作、能对制剂工艺进行质量改进的创新应用技术人才。此外,协同创新中心还专设了“创新奖学金”,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该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现,多人荣获省级以上“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大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明显提升。

4.2.3 协同创建特色学科专业 学科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学科才能成就一流的大学。专业是围绕培养目标组成的课程群。培养药学类专业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依托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产业联动机制,一方面,以药学、中药学为重点发展学科,积极打造“制药技术研究服务平台”“药学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平台”等应用型学科平台,致力于解决医药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学科与专业的融合机制,将学科成果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鼓励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授业新课堂,促进科研、教学两条线的团队和基地有效融合。现已建成两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 个省重点专业和8 个省优势特色专业,主持修订完成药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4 个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对推动全国同类专业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4.2.4 协同建设“双师型”创新师资团队 师资团队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支撑,药学类专业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有赖于“双师型”创新师资队伍。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校、行、企”人才资源,实行“师资共培互聘”,共建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一方面,聘请制药企业高管担任学院兼职副院长,全面指导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实践基地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药品监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共同授课,开展高水平专题讲座;建立多元主体人才“互兼互聘、双向流动”的柔性管理机制,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另一方面,建立学校专任教师赴药品监管系统、高新技术企业挂职锻炼或担任访问工程师,兼职GMP、GSP 检查员等机制,提升专任教师对行业新需求的敏感度、实践能力,完善“双师型”导师团队建设。

4.3 多元发展

药学理论知识学习,最终还需转化为医药产业需求的药学技能,需要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加强“课程实训+专业实训+岗位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资源,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带项目案例进课堂,协同单位由校外导师提供专业技能及岗位培训,指导学生结合岗位实践、科研项目撰写毕业设计。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医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特点,比如对药物临床试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剂质量提升、直接面向患者的药店药品销售(简称DTP 药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优质资源,开展分类分层、精准化培养,实现了药学类人才协同培育、多元化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协同育人多元发展路径见图3。

图3 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协同育人多元发展路径

5 结论

面向新时代,药学类专业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应具备敬畏生命、诚实守信、严守药规、精益求精的医药职业道德,具备“厚基础—宽口径—强专业—重应用”的药学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协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抓手,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融合、三个着力点、四类协同创新资源”协同育人核心要素,以协同创新育人理念为引领,以“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开展协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协同“双师型”创新教师团队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最终形成“学生学习有动力、产业发展有需求、两教融合有特色”的良好育人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药学应用型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