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要命”的低血糖
2023-04-10毕佳佳
毕佳佳
专家介绍
董其娟 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为河南省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郑州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学与营养联盟常务委员、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骨质疏松协会常务委员。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急症(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内分泌常见病,如肥胖、肾上腺及垂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有不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担心自己遇到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因而就格外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行为的出发点本身并不能说是错的,但过分谨慎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一些老年人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每天都避免或减少摄入碳水化合物及糖分,渐渐出现午餐前经常心慌、多汗、有饥饿感,最终去检查发现患上了低血糖。一听低血糖,大家可能都觉得并不是很严重。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董其娟主任提醒大家,低血糖严重时甚至可威胁生命。
▎空腹血糖是诊断标准
低血糖是指血漿葡萄糖水平降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震颤、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一般在进食后血糖升高,症状可以随之缓解。但是,出现症状就一定是患上了低血糖吗?其实不然,比如当血压低的时候,也会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悸、出汗、头晕眼花。不同的是,低血压发生时如果平躺下来,症状可以缓解,而低血糖则在进食后可以缓解。因此,判断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并不是看症状,而是空腹血糖。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的“底线”是 3.9毫摩/升。正常人血糖低于 2.8毫摩/升,就可以诊断为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不高于 3.9毫摩/升可以诊断为低血糖。
▎过度节食是主因
非糖尿病患者若是出现低血糖往往是生活习惯所致,比如过度节食,为了减肥不吃主食,饮食控制过严,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运动过量,消耗的能量远大于摄入的能量等。除了生活习惯,焦虑、神经过度兴奋、情绪紧张时也容易在餐后2~3小时出现突发性低血糖。这是因为在此类情绪下,胰岛β-细胞对于葡萄糖的刺激过于敏感,大量胰岛素释放致使发生低血糖,且多见于肥胖人群。
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也易出现低血糖,比如应用降糖药物治疗或患有胃肠疾病、肝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胰岛素细胞瘤、皮质醇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患者。
如果反复出现低血糖,有必要到综合医院完善检查、明确病因,这样才可以对因治疗。
▎学会“救急”缓解症状
低血糖的治疗包括2个方面,一是解除低血糖症状,二是纠正导致低血糖症的各种潜在原因。对于轻中度低血糖,可以喝些糖水、含糖饮料,或吃一些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然后等待 15 分钟,看低血糖症状是否有好转。如果仍然有低血糖症状,继续进食含糖食物,监测血糖情况。重度低血糖和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及时拨打120求助,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对意识丧失者,切忌强行喂食、喂水,以免发生呼吸道窒息。对于药物性低血糖,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饮食规律、按时进餐、科学减肥,避免过度劳累或是运动过度,运动量大时中间可以进食一些坚果、水果等食物补充能量。出现过低血糖的患者应该随身携带水果糖、巧克力、饼干等食物,在出现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的情况下,及时补充。
▎低血糖认知误区要知晓
误区1:血糖越低越好,不会得糖尿病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科学的。人体血糖受两大类激素的调节,一种是胰岛素这样的降糖激素,另一种就是生长激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这样的升糖激素。
糖尿病初期会有胰岛素分泌延迟,导致餐前血糖快速下降,出现低血糖症状,所以有时候低血糖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现,应当及时至医院内分泌科规范检查治疗。
误区2:低血糖一吃糖就好,不是病
胰岛β-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同样也可导致低血糖。因此,低血糖病患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缓解低血糖症状,还要注意查找隐藏在低血糖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血糖问题。
误区3:有了饥饿感就是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症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患者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因此,患者应该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断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误区4:无症状性低血糖属于轻症低血糖
饥饿感、心慌、出汗、手抖是低血糖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与血糖快速下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临床上,有些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神经感觉明显迟钝,以至于在发生低血糖时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患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危及生命。因此,无症状性低血糖不代表病情轻,恰恰相反,无症状性低血糖因为不容易被及时察觉,反而更加危险。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