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3-04-10浙江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中心小学315733莫兆宗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水管评价数学

浙江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中心小学(315733) 莫兆宗

随着课程改革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与之前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今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元化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数学拓展性课程,能促使数学教学更好地贴近生活实际,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综合以上考虑,笔者基于教材,尝试开发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并研究其实施的有效策略,以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学习素材的开发策略

拓展性课程学习素材首选教材,如某一个概念、知识点,或者某一道习题,当然也可以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中挖掘。另外,还可以利用名题、趣题、数学游戏等拓展学习素材。

1.活用习题,拓展课堂深度

小学数学教材上有些开放性习题设计得非常巧妙,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思维性与探究性。在教学中重视对习题的深入研究,以拓展课的方式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既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又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六年级的一道习题“一根绳子长31.4m,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请你画一画,算一算”。笔者就以“周长和面积的关系”为主题,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围面积最大”,并让学生思考当周长一定时,能围成的矩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有哪些。在学生知道周长一定,围成正方形面积最大时,为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笔者又引导学生探究一面靠墙时的情况。学生发现,一面靠墙时,围成的面积最大的矩形不是正方形了,而是长是宽的两倍的长方形。

【策略提炼】

笔者借助直观模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活动中打破思维定式,重新对知识进行建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 所示。如“怎样围面积最大”的教学可以分为四个步骤。①初探:周长一定时,怎样围矩形的面积最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等自主探究,发现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即正方形的面积最大。②猜测:当一面靠墙时,围成正方形时面积还是最大的吗?学生再次操作、记录、比较,发现围成长是宽的2 倍的长方形时,面积最大。③建模:为什么长是宽的2 倍时,面积最大?教师适时出示示意图(如图2),引导学生追根溯源。

图1 操作流程图

图2 示意图

2.生成巧用,拓展学习空间

心理学家盖耶曾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质疑是思维的开始,通过创设探究活动,可以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拓展学习空间。真实、开放、民主的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发生很多“意外”,这是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善于捕捉、挖掘这些资源背后的知识、思想、方法,从而巧妙设计,开发出有趣、有意义的拓展性课程。如六年级“捆扎水管的数学问题”,学生探究捆扎2 根、4 根水管所需要的绳子长度,发现捆扎2根水管的绳长是“1段圆周长+2段直径长”,捆扎4 根水管的绳长是“1 段圆周长+4 段直径长”。由此,学生很自然地认为捆扎的水管数量越多,需要的绳子就越长,捆扎9 根水管需要的绳长便为“1 段圆周长+9 段直径长”。对此,教师可利用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引发学生质疑,并进行实践验证。

【策略提炼】

笔者捕捉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将其转化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以打造灵动的拓展性课程。如捆扎水管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流程如图3 所示。①制造冲突,提出问题。如研究9 根水管的捆扎问题时,学生受前面看似存在的规律的干扰,一致认为绳长就是“1 段圆周长+9 段直径长”。笔者抓住这个错误,顺藤摸瓜,促使学生反思所用的绳子长度有什么规律可循。②继续探究,构建模型。笔者问:“直径和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研究,你们还想算几根水管的捆扎问题?请你们在练习纸上填一填、画一画、算一算。”学生在比较、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捆扎水管所需的绳长=1 段底面周长+沿绳一周的圆的个数×直径。③拓展延伸,寻求原理。笔者提问:“生活中,水管还有捆扎成横截面近似三角形、近似六边形的,这些方法的捆扎规律和我们今天研究的是不是一样呢?”学生研究后发现,捆扎同样多的水管,扎成的形状不同,需要的绳长也不同,捆扎成横截面近似长方形时用的绳子最长(见表1)。笔者又问:“为什么捆扎6 根、7 根水管所需的绳长相同?”学生对绳子的捆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水管多的所用绳子不一定就长,绳长与水管是否被绳子直接捆住有关,并找到沿绳一周的圆的个数这个关键因素。

图3 教学流程

表1 捆扎形状与所需绳长的关系

二、学习活动实施的策略

探究是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拓展性课程活动的开展更关注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更聚焦学习活动,探究更深入,也更有效。教师要巧妙地把握课内与课外、数学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学生学情为本,注重活动设计情景化、生活化、趣味化。

1.基于学情,活动情境化

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往往具有思维含量,富有挑战性,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降低由信息造成的理解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三年级“倍的认识”的一道练习题:“小熊抱了5个玉米,熊妈妈把3个玉米给小熊后,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小熊的2 倍,熊妈妈原来抱了多少个玉米?”常规教学是让学生读题、看图、找信息。不说无聊,但这样的方式稍显模式化。对学生来说,理解“熊妈妈把3 个玉米给小熊后,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小熊的2 倍”这一信息是一大难点。如何让单一的信息生动起来,让学生多层次地理解题目的意思?笔者拍了个小视频,用动画的形式将文字演绎出来,既增强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熊妈妈和小熊抱的玉米个数的前后变化。事实证明,这样动态演绎的展示,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并能用丰富多样的图表征信息(如图4)。

图4 学生作品

2.基于实践,活动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笔者以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生活的机会,同时重视实践的过程,重视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促进学生学会组织合作,学会自主摸索,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合格探索者。如一年级“比一比,量一量”这节操作性很强的数学实践拓展课,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本质,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估测能力,形成长度观念。在这样的实践拓展课程中,学生亲身体验目测、步测、精确量,学会如何合理估测(如图5)、如何分工合作,真切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图5 学生作品

3.借助平台,活动趣味化

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学习空间及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发生在家里,也可以发生在校园里;它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写作。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平台,把数学学习带出课堂,带入生活中,使之走进学生的心里。第一,课后延伸。如教学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后,鼓励学生尝试沿边缘剪,或把纸条扭转360 度,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让学生将发现和收获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比一比,量一量”课后,让学生带着“身体尺”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建立长度概念表象,增强估算意识,发展估测能力。在“捆扎水管的数学问题”课后,让学生继续探究三角形捆扎法或六边形捆扎法。第二,开展丰富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如阅读数学书籍活动,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享受阅读的快乐。第三,开展数学名家欣赏会、数学故事分享会、数学趣题竞赛、数学游戏(如七巧板擂台赛、数学游园)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生态化的评价

传统教育评价,通常是“鉴定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缺陷。笔者在拓展性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的表现性评价、欣赏性评价,是把评价镶嵌于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优势和学生的情感态度。

1.评价方式多样化

数学拓展课的评价不仅关注课堂和作业的评价,还关注课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评价。例如,在班内设置“数学乐园”“数学问题库”等项目,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存入问题库,然后每个星期都在班级中公布,并在期中、期末分别评出“问题之星”;设立课外学习小组、小擂台,由学习小组自己选题、解惑、挑战自我等。教师不定期地布置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进行小调查、小制作,在参加实践活动后撰写数学小论文或数学日记。如教学了“捆扎水管的数学问题”后,让学生观察捆扎瓶子,并研究捆扎特点。又如教学了“一笔画问题”后,让学生查阅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在玩了“河内塔”游戏后,让学生尝试重新制订游戏规则,并和同学比赛。这些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将其写成数学小论文或数学日记。而学生的成果,每月由家长、小组、教师给予综合评定,评出“实践能手奖”。

2.评价过程具体化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也要具体化。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力,所以其需要有动态的激励,也需要不断收到鼓励,不断获得成功,获得信心。数学拓展性课程评价过程也力求体现具体化。比如每个项目都设置一定的奖励额度:发现一个数学问题获得1 朵太阳花,学会和同学合作获得2 朵太阳花,写一则数学日记获得5 朵太阳花,被评为“问题之星”“阅读之星”“实践小能手”等获得10 朵太阳花……每10 朵太阳花可兑换一个“智慧大拇指”,超过10 个大拇指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励,如学习文具、数学读物、糖果等。这种持续性的具体化评价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功,收获自信,收获喜悦。

3.评价主体互动化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应是体现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拓展课中,笔者把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时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如数学游戏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此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如图6),学生可以看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协作与包容,另外,还可以加深对同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加合作意识,乐于合作、善于合作。课后,可以安排学生对拓展课进行评价(如图7),给予学生评价权利的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拓展性课程的评价方式大大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有效激活课堂学习氛围,促进课堂交流,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图6 小组成员互评

图7 课程评价项目

总之,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对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它为我们开辟了新的教学领域,对落实育人为本的目标,增强学生的主体合作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水管评价数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首席水管工
小赛和水管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马虎的水管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