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2023-04-09巩俐倩

地理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评价

巩俐倩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提升初中生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选取新能源利用中的电力供给作为主题,基于“OTE—RMG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将预设的评价标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玉门市新能源的利用”项目方案,认识风光互补发电的特点及影响风光互补发电效能的主要因素,生成项目化作品,引导学生从地理、物理视角理解风光互补发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风光互补发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4-0020-04

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指向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解决的复杂真实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目前学校的分科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综合人才的目标出发,提出学生应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来整合各学科的知识,以培养未来生活必备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地理新课标也指出将地理课程总课时的10%用作跨学科主题活动,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等人提出的“OTE—RMG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为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借鉴意见。

2022年5月《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到了如何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计划实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双碳”背景下,新能源的利用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受到政府及各界人员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教师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依托地理学科及其他学科特色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于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OTE—RMG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以“玉门市新能源的利用”为主题,通过对初中地理、物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家乡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加深学生对于新能源利用这一社会热点的认识。

一、“OTE—RMG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

1.模式简介

地理课程“OTE—RMG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等人提出,以OBE、PBL、UBD为理论依据,其中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指的是成果导向教育,即从学习成果入手推演教学活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项目式学习,即以探究一个真实问题为项目核心,让学生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强调将评价标准前置于教学活动之前,从学习结果开始进行逆向教学设计[2]。

该模式将评价标准(Evaluation criteria, E)前置,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首先确定目标(Object-acquired, O),强调任务驱动(Task-driven, T)来引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全过程。在跨学科主题确立的“目标-任务-标准”基础上,教师依据预设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学科资源统整(Resource integration, R)和任务实施指导(Task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G);学生在理解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融合学习(Multiple integrated learning, M),包括多学科关键原理理解、主题式融合学习及项目化作品生成。最终开展包括项目改进、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活动反思的项目化学习成果评价活动(Achievement evaluation, A)[2]。

2.案例设计

“双碳”背景下,能源问题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新能源的利用问题。本文选取“玉门市新能源的利用”为主题,确定“探索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为目标(O),以 “探索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发电”作为任务驱动(T)来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评价标准(E)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量表评价、寄语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教师进行地理、物理资源统整(R)和学生进行多元化融合学习(M);选取活动评价表(E)引领教师进行任务实施指导(G)和学生进行多学科关键原理理解、主题式融合学习及项目化作品生成。最后通过作品评价表(E)和综合评价(E)等方式进行项目成果评价(A),具体流程见图1。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示例:探索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

1.目标确定

“双碳”背景下,提倡利用新能源替代如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新能源的利用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新能源的利用中,风能和太阳能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地理和物理的新课标中都提到了能源问题[3]。地理新课标中指出: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4]。物理新课标中提到:知道核能的特点和核能利用可能带来的问题,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

玉门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植被稀少、光照充足,适合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来发电,于2021年被授予“中國新能源之都”的称号。地理新课标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于主题可以选择与资源利用、家乡环境等方面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所以确定以“探索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表1)。

2.活动流程

在“探索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时,将活动过程评价表(表2)前置来引领教师进行任务实施指导和加深学生对于多元化融合学习的理解。学生在理解活动过程评价表的基础上,通过解决教师提出的由浅到深的问题链,逐渐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完成主题式融合学习以及生成项目化作品。

“探索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活动流程如下:首先是探索“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风起玉门”,通过分析适合玉门市开发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进而认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相关内容;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通过做简易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实验模拟解决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发电问题;然后是探索“开拓新能源,春绿玉门关——风光玉门”,通过“实验篇——设计风光互补发电小实验、应用篇——制作风光互补校园路灯、未来篇——分析玉门市风光互补项目选址”来模拟解决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高效发电的问题。从多角度认识新能源利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具体活动流程设计见图2。

3.任务设计

在“探索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通过设置任务一“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发电”(表3)和任务二“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高效发电”(表4)两个问题情境展开探索。

4.项目化作品

在“長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风起玉门”专题,通过绘制设计图与撰写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以完成简易风力发电实验和光伏发电实验,进而探索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发电。在“开拓新能源,春绿玉门关——风光玉门”专题,通过列表格、写小论文、拍视频等方式探究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高效发电,开展了实验篇、应用篇、未来篇三种形式的活动探究。最终以绘制设计图与撰写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展示风光互补发电实验设计方案,以制作风光互补校园路灯模型和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影响风光互补发电的地理要素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模拟玉门政府提案的方式分析玉门市风光互补项目选址并通过撰写小论文呈现成果。

5.项目成果评价

在教学最后,主要通过作品评价表(表5)和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评价活动。通过作品评价表,可以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反思活动设计进而改进项目作品。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诸如作品评价表、活动过程评价表等的量表评价,还可以通过寄语评价、成长档案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进行。

三、小结

跨学科学习在初中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义务教育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把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的“大观念”,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备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双碳”背景下,关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地理教育也在为达成“双碳”目标贡献独特的学科优势。

本文基于“OTE—RMG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家乡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玉门市新能源的利用”为主题、以“探索玉门市的新能源发电模式”为目标,设置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发电和玉门市如何利用新能源高效发电两个任务展开探索;将量表评价、寄语评价等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运用绘制思维导图、撰写实验报告、制作风光互补校园路灯模型、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展示项目化学习成果;引导初中学生从地理、物理视角理解风光互补发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勇于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综合育人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J].上海质量,2022(7):5-6.

[2] 朱雪梅,王敏萱.跨学科主题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地理教育,2022(7):3-7.

[3] 朱玲,魏昕.初中地理、物理跨学科单元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在学校屋顶‘种太阳”为例[J].地理教学,2022(4):39-4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8)[2022-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

猜你喜欢

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自制C肽质控品及其性能评价
写作交流与评价:词的欣赏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HBV-DNA提取液I的配制和应用评价
有效评价让每朵花儿都绽放
模糊数学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