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源起、应用与展望*
2023-04-08蒋惠君马琛
蒋惠君 马琛
近些年,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赞成与质疑并存:一方面,主要是一些综合性高校,把表达性艺术看作心理疏导、治疗的手段,并实际融合到心理健康课程中去;而另一方面,主要是在专业艺术领域,对把艺术不当艺术,而当成治疗手段的方式持质疑态度。那么,表达性艺术治疗在西方如何源起?在国内的传播情况如何?其未来的前景又如何?本文旨在对这些基本问题做出探讨。
一
根据莎莉·阿特金斯[Sally Atkins]和莱斯利·达金斯·威廉姆斯[Lesley Duggins Williams]合著的《表达性艺术治疗资料读本》[SourcebookinExpressiveArtsTherapy],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一种以艺术为基础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也称为表达疗法、多式联动表达疗法和创意艺术疗法等。表达性艺术治疗尊重美的必要性,并将生活本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行为,其治疗过程综合使用想象力、符号、故事、仪式、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动作、梦境和视觉艺术的组合等等手段,以期通过体验艺术的表达性而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1参见Atkins,Sally S.,and Lesley Duggins Williams.Sourcebook in Expressive Arts Therapy.Parkway Publishers,Inc.,2007,pp.9-18。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艺术治疗概念和方法。当年,以玛格丽特·纳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提出了“艺术心理治疗”理论,该理论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和激活器,激活患者的无意识内容,从而实现以艺术为引导的心理分析治疗。2参见McNiff,Shaun.Integrating The Arts in Therapy: History,Theory,and Practice,Charles C.Thomas Pub.Ltd.,2009,p.47。同期还出现了另一种艺术治疗理论,即以伊迪丝·克莱默[Edith Kramer]为代表的“艺术创造即治疗”理论,将艺术创作视为自我支持的手段,作为容器、避风港和避难所。3参见Kramer,Edith.Art as Therapy: Collected Papers.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01,p.18。以上两种艺术治疗方法主要以视觉艺术为主,而表达性艺术治疗受这两种治疗取向影响的同时,整合了不同艺术形式作为治疗手段,除了视觉艺术,还包括音乐、舞蹈、手工制作、阅读、书写、戏剧表演等等。治疗师在某一治疗单元里会借助多种艺术门类进行治疗,可以说,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关键特征就是在心理治疗中将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表达性艺术治疗逐渐成为艺术治疗中的一个独立领域。1970年,肖恩·麦克尼夫[Shaun McNiff]在丹佛州立医院建立表达性艺术治疗工作室,结合舞蹈、歌曲、器乐、戏剧表演、阅读和创作诗歌等艺术表达形式进行治疗,并与爱迪生画廊展开合作。1973年起,肖恩在莱斯利学院(现莱斯利大学)首次开设艺术治疗研究生课程,1974年开设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与同事保罗·尼尔[Paolo Knill]等合作,探索如何借助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补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参见McNiff,Shaun.pp.15-24。1980年,美国艺术治疗的早期领袖史蒂夫·罗斯[Steve Ross]建立了美国艺术家治疗师协会,这个学会的许多成员与莱斯利大学表达性艺术治疗项目及其各种附属计划有联系,史蒂夫·罗斯为表达性艺术治疗贡献了术语,并将其组织更名为国家表达性治疗协会[NETA]。其后,国际表达艺术治疗协会[IEATA]也于1994年成立,协会注重将音乐、舞蹈、绘画、诗歌等各种艺术形式整合到治疗过程中,吸纳了一批教育从业者、艺术家和心理治疗师成为会员。当时这个协会的主席由四人联合担任,分别是斯派塞[Speiser]、莱文[Levine]、韦勒[Weller]和 安妮·乌蒂加德[Anin Utigaard]。5参见McNiff,Shaun.pp.32-33。协会强调包容性和文化多样性,支持表达性艺术治疗师、艺术家和教育从业者实践艺术治疗。
表达性艺术治疗有时候也称为“表达疗法”。保罗·尼尔认为艺术表达自我的作用与治愈作用之间存在联系,这是人类自我疗愈的一种基本现象。肖恩·麦克尼夫将艺术视为灵魂的药物,认为艺术可以治愈痛苦,他的治疗尊重每个患者不同的表达风格,并善于用多种艺术形式相互补充治疗。6Malchiodi,Cathy A.“Expressive Arts Therapy and Multimodal Approaches.” Handbook of art therapy,2003,pp.106-107.他在将各种艺术形式与心理治疗结合的过程中,反对过度专业化,主张消除各门学科之间的壁垒。
由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治疗过程需要借助多种艺术媒介,针对不同患者,具体应该使用怎样的表达形式的组合,也出现了一些帮助治疗实施者的模型,它们可以用来评估患者,帮助建立治疗目标和治疗过程中的艺术组合。这些模型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表达疗法连续系统[Expressive Therapies Continuum]和创意轴模型[Creative Axis Model]等。7Ibid.,p.108.
表达治疗连续系统简称“ETC”,这一评估模型最初仅用于对治疗所用视觉艺术媒介的评估,但现在已经逐渐扩展到对治疗中所用各门艺术形式的评估。它以动觉/感觉(动作),知觉/情感(形式)、认知/符号(图式)和创造性等以四种要素作为基本指标,根据各种媒介能够满足这些要素的能力对其加以评估。8参见Hinz,Lisa D.Expressive Therapies Continuum: A Framework for Using Art in Therapy.Routledge,2019,p.23。创意轴模型不时根据要素来评估治疗所用媒介,而是根据表达过程来评估,它将治疗过程概括为“接触—组织—即兴创作—中心主题—细化(变化)—保存”等六个阶段,再根据每一过程各中适用于患者的媒介,制定治疗方案。9Malchiodi,Cathy A.pp.111-17.
半个世纪以来,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在欧美国家的运用越来越广,从21世纪初开始,也在国内得到初步传播。
二
因为有着明确的应用目的,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心理治疗界获得的认可度更高。2007年8月,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中国首届表达性心理治疗与心理剧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发展表达性心理治疗技术,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八个国家的六十多位专家和中国三百多位学者参加,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日本的山中康裕、英国的玛西娅卡普[Marcia Karp]以及瑞士的豪尔赫·布马斯特[Jorge Burmeister]等知名心理治疗专家。各分会场还举办了《中国文化与表达性心理治疗及心理剧》《表现疗法的本质》等工作坊。10中国医药信息网《首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召开》,http://www.cmia.info/news_detail.asp?id=909。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在中国连续举办,迄今已经办到第九届,这说明国内心理治疗界对它的接受状况。
总体而言,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国的接受,从最初主要是了解与传播欧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逐渐扩展到治疗、心理健康和教育等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艺术和教育领域的学者参加。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表达性艺术治疗主要应用于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患者群体的治疗过程中,它对具体症状的缓解作用仍在对比验证中,对于艺术治疗的治疗效果的评价,多数实施者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心理测验量表,例如自我和谐量表[SCCS]、焦虑自评量表[SAS]、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PNAS]等。
高慧等人的研究认为,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增强其社会功能及自尊。11参见高慧、闫妍、陆如平,《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对照研究》,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24期,第340—342页。以艺术创作为主要形式的康复治疗在自闭症儿童群体的应用较为广泛。黄冬梅等人的研究表明,表达性艺术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管理,可以提高自闭症患儿治疗效果,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其疾病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12黄冬梅、张清茹,《表达性艺术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管理对自闭症患儿心理行为、病情转归的影响》,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年第29期,第961—965页。近几年来,教育领域对艺术治疗的兴趣也在增长,尤其是许多高校将艺术治疗作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加以应用,绘画、音乐、冥想、心理剧和沙盘等艺术治疗形式已经称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常见课程。13李宝芬、刘海虹,《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的应用》,载《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10期,第153—156页。陈嘉婕等人的研究探讨了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对大学生团体辅导的新方法,结论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有利于抑郁焦虑情绪的缓解。14陈嘉婕、李红菊、薛羽佳,《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干预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载《艺术教育》2021年第12期,第38—41页。
越来越多的专业艺术家关注并参与到艺术治疗中,但我们必须也注意到,艺术治疗在中国主流艺术界的影响仍然有限,且不乏质疑之声。专业艺术领域对艺术治疗存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强调艺术的治疗功能,显然偏离了艺术自身的价值传统;第二,艺术的“表现性”本身是个变化的历史概念,假设艺术治疗的理论是建立在这个内涵不断变化的历史概念之上,那么就存在其方法是否有效、其疗效的评价是否可靠等疑问。
目前中国尚没有艺术治疗师的官方认证机构,心理治疗领域采取的是关注的姿态,探索这种新方法的疗效。在这种局面下,艺术治疗如果不能在心理治疗领域发挥切实的作用,有可能沦为名义上是跨专业而实际上却医疗、艺术“两不沾”的“噱头”。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国已经存在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各领域对它的接受相当不平衡,它的未来如何,还有待观望。
三
2019—2020年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表明,中国国民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极大,而我们提供服务的能力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是事关下一代和千万家庭的重要问题。在中国的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起步阶段,相比于针对病理人群的临床治疗,艺术治疗一个更可能取得效果的途径,是用它作为保护大学生团体心理健康的辅助手段来应用,即把它看作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心理保健而非临床心理治疗来应用。
中国的艺术教育正在蓬勃兴起,目前社会整体的艺术认知水平还不够高,艺术专业院校正在艺术教育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向社会其他领域提供的服务中,基于传统艺术价值的人文素养,是专业艺术院校能够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精神价值。没有迹象表明长期专业从事艺术领域有助于心理健康,实际感受与此相反——杰出的艺术家常常极度敏感,与主流社交文化格格不入,因此我们不可想象艺术专业领域内部会接受艺术治疗,但艺术治疗却可以是面向艺术专业领域之外的,假如社会上存在广泛的认同,认为艺术具有治愈精神的作用,那么向他们提供专业的艺术指导,无疑增加了艺术专业的一项社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