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 活动化 可视化

2023-04-07张霞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心情可视化课文

张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由“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衍生而来的以学习任务来组织和带动单元整组教学成为教师们竞相尝试的教学新模式。但是,单篇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主渠道,如何体现“学习任务群”理念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概念以及课标中多次提到的“语文实践活动”一词出发,提出要构建一种“实践活动形态”的语文课,引导学生从静态、封闭式学习向动态、开放式学习转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那么这种形态的语文教学具体如何操作实施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为例,略谈一些思考。

一、生活化策略,奠定“实践活动形态语文課”的目标走向

1.提取生活经验,指向表达生活

任何一个文本,进入教材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蓝本,或对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启蒙,或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但都必须与学生的自身经验产生联结,文本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如果能从成长回忆录的角度切入,课文便从两个方面对学生产生了价值:回忆和挖掘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并且学习抒写自己的第一次。试看课堂导入环节: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说说你的第一次。(生交流)

师:(出示名人图片)猜一猜姚明在NBA第一次比赛中得了几分?猜猜成龙第一次演电影演的是什么角色?猜猜贝多芬几岁第一次登台表演?

师:(出示作者图片)他叫巴德·舒尔伯格,他是一位作家,他一生写了很多作品。(出示作者作品简介)

师: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无数个第一次,巴德·舒尔伯格也不例外,但他与一般人不同,他还把自己的第一次写成了文章,变成了自己的成长回忆录。(出示课题,生齐读。)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巴德·舒尔伯格也是,但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文章,变成了自己的成长回忆录。”这是教师针对课文所创设的真实生活情境,也是作者对文体意识的自觉把握和渗透,是将文本与学生生活进行深度联结的关键所在。不止于此,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通过寻找课文中的几个时间节点“八九岁的时候、几年后、现在”,确凿佐证成长回忆录的说法,同时也渗透成长回忆录的行文特点。这样的教学操作使得成长回忆录变得可触、可感、可模仿,与学生的距离不再遥远。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学生不知不觉对成长回忆录、对“人生第一次”有了深切的认同,而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也自然而然成了对学生抒写个人成长经历的一种引导。

2.挖掘真实体验,丰厚生活积累

文本的价值要真正得到发挥,依赖于语文教学能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忘我地进入文字,在文字中徜徉,被文字的内容情感所激荡,被文本的语言表达所感染,生发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能够引领和改善学生生活的学习。

父母师长的宽与松、慈与严、褒奖与批评、鼓励与否定,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日常,但因为性格的不同,每个人的理解和倾向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注重挖掘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就会囫囵吞枣地接受课文的教化,就会成为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对作者表达的意义的理解和体会就不会深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到父亲和母亲不同评价的句子,画出来。

(生交流后,师分两大块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这截然不同的评价,要

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对比。(指名朗读并做适当指导)

师:请女生扮演激动兴奋的母亲,男生扮演严厉苛责的父亲,分角色朗读。

师:赞成父亲评价的请举手,赞成母亲评价的请举手。

师:分小组讨论,你们赞同哪一方的评价,到课文中寻找理由。

这一环节看似不必要,因为作者在后文中已有表述,肯定了父母两种评价同时存在的必要性,但那是作者成年后的理解。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之时,对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鼓励一定会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看到这里的差异性,并且深入挖掘学生的阅读体验,挖掘出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真正受到触动,“灵魂被触痛,生长才开始”。有了真实而真切的体验,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活动化策略,铺设“实践活动形态语文课”的基本架构

1.活动是听说读写的综合

语文课中的听说读写都是语文实践,但是不加统整、各自为政的割裂式训练则让语文教学陷入机械、枯燥、烦琐的尴尬境地。新形态的语文课则必须是听说读写等语文常用学习方法的综合。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中“辩”这一学习活动为例:

(1)小组内表达自己所持的评价观。

(2)同一观点的为一个阵营,到课文第1~14自然段中寻找理由,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梳理概括出关键词,写在卡片上。

(3)各派一个代表在组内进行

辩论,其他同学补充。

(4)小组汇报辩论的结果以及

辩论后的感悟。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鼓励和批评两种评价对孩子成长有利有弊,但是仅凭作者的文字和教师的说教,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教师设置了辩论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想法、能倾听同伴的意见、能深入阅读寻找理由、能梳理提炼关键点、能结合自身经验真正展开辩论,还要能够理智回顾辩论的结果和感悟。这样的活动不单一,全方位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活动须自主与合作兼顾

所谓实践活动,就是学生要有主体意识,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做活动的主人。教师必须真正做到只旁观、不操控,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必须兼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选”这一活动为例:

(1)默读课文第1~14自然段,

尝试用图或者线条来表示作者的心情变化。

(2)小组交流所绘的作者心情变化图(见下页图1),并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角色读对话,选择两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作者的不同

感受。

(4)讨论选择颜色的原因,体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强烈

对比。

活动中,让学生用图或者线条来表示作者的心情变化,是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鼓励和凸显,而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则是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生阐述不同理解,经过讨论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其中有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以及相互的妥协,都是个体化学习或者教师讲授式教学所不能达成的。

同样,在上例“辩”的活动中,也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兼顾的设计。

3.活动有思维与情感参与

好的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必须要有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浸润到学习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尝试多角度、多层次、用多种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填”这一活动为例:

(1)再读课文第1~14自然段,

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并概括成词语。

(2)将这些词语填入同学们刚

才绘制的心情图内。

(3)聚焦心情图的两端(峰顶与谷底),默读相关句子,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他大起大落的心情?

(4)说说这两段话对你描写心

情有什么启示?(融合语言、动作、神态来写)

活动既有从句段到词语的概括能力训练,又有从词语到句子的形象化思维训练,聚焦重点句朗读体会,并总结提炼写作方法,则是复杂思维的体现。同时,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以填词到心情图中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聚焦心情大起大落的句子,则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感同身受中获得情感体验。这样的活动是有实效的。

三、可视化策略,突破“实践活动形态语文课”的讲授瓶颈

1.借恰当呈现的微课让知识可视化

微课从教与学角度来看就是微课堂,是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甚至视频等各种媒体技术集中呈现某个知识点,课堂中如果能利用好微课,则事半功倍,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作者以心情线索为文章暗线,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结合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心情的方法之后,适时出示了题为“描写心情小妙招”的微课,以新颖有趣的动画形式配上卡通版的音频说明,令学生耳目一新,对如何描写心情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对于课文写作方法知识点的教学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以简洁明了的图示让思维可视化

如果说,微课是将客观的知识以可视化的效果呈现出来,那么思维可视化则是将学生思考的路径、策略以及思维的结构运用图示及图示组合进行可视化表达,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理清思考路径并建构大脑中的思维支架。思维可视化常用的方式有思维导图、鱼骨刺图、模型图等。

教师与学生一起反复阅读课文,由浅入深,逐步建构起课文的内在线索图: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图或者线条表示出作者的心情走向,并用不同的颜色区别表示作者的心情;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提炼心情词;最后在引导学生体会到妈妈的鼓励赞扬让作者得意扬扬以致骄傲自满的时候,教师在心情图下画上了一个天平,帮助学生理解到父亲的批评苛责其实是对作者幼小心灵的一个平衡。这个心情图(见图1)呈现的是学生认知上的思维过程。

图1

3.用即时高效的评价让效果可

视化

教学中的可视化,还包括教师要看见学生的“学”,而学生也要能看见教师的“教”,因此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即时、高效的评价

和反馈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精心设计作业单,及时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而调整教学行为并给予学生及时、中肯的反馈。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不同颜色表示作者收到两种评价后的心情差异,学生只要举起手边的纸片,他们对作者心情的强烈对比有没有很好地体会到,教师就能一目了然。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利用作业单的形式,以媒体呈现,避免了一再讲授,节省了反馈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以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的基本架构;以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反馈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教学状态;以学生理解和表达生活,进而更好地生活为目标指向,这便是“學习任务群”视域下单篇课文教学的追求和方向。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心情可视化课文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背课文
天天有个好心情
心情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