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2023-04-07蓝贤勇潘传英胡沈荣

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农科科创双创

蓝贤勇, 潘传英, 王 珂, 王 乾, 刘 悦, 李 杨, 郭 超,袁 明,胡沈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而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劳动力的匮乏,农村缺乏懂三农、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且能扎根农村干事创新的适用型人才,这一突出问题导致很多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此,教育部从八个方面推出“新农科”建设举措,并发布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培养新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这一战略背景下要求青年一代更要发挥青年人的创造力,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践更好结合起来,立足地域实际,做出地域特色,利用创新的技术成果为全面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总书记激励我们应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步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热点,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不仅出台了各种支持政策来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更是举办了众多大学生双创类项目竞赛来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但在校大学生受所学专业、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在双创认知与意愿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人数有限。此时,各类院校积极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于全体参与、专业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优点,便发挥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成为了各高校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双一流”和“985”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创新”训练,一直把“创新”放在培养大学生能力的首位。杨凌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国家赋予其引领干旱半干旱区域科技发展和辐射带动的历史使命,此外“新农科”背景下西北农林大学扎根西部服务旱区,积极推动按县域、乡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着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强化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链、农业产业链、科技推广链的精准对接,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大学生。201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农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课题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农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批教育部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基地农林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4年,“农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提出了“模块设置、环节相扣、层次推进”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2018年,笔者团队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创新训练》本科课程,并于2022年顺利完成结题。经过几年的一系列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及实践,进一步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因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例,分享“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等课程的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及实践,供各高校参考。

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015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级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推广较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有①各级双创项目竞赛,例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②与企业联合的双创训练,例如各类企业与高校合办的科技夏令营等;③各省市设置的双创孵化项目基金。以上工作都对我国双创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与双创工作覆盖度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已有的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差异性问卷调查结果,大一、大二较大三、大四来说,双创意愿更强,并且男生的双创意愿高于女生,此外,农林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相对于其他专业较高。这直接表明仅仅依靠上述途径,是难以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此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运而生。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特点

2.1 课程受众更广

作为一门由大学生参与的学习课程,根据推行力度的大小,可以做到70%~100%的大学生参与度,这是以往任何双创教育途径都无法达到的。该课程的设置可以面向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由于教学内容多具有启发性,紧贴社会时事,,对学生吸引力高,且课时量可灵活调整,学生的学习意愿也更高。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必选课程,故课程的受众面基本接近100%。

2.2 课程专业性与适应性强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与建设,在思维发散的基础上,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农林类专业学科都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进行教育引导。尤其是根据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价值导向教育的融入,其“按需对口”的灵活性是其他双创教育手段难以达到的。

2.3 与其他双创教育方法相辅相成

作为理论性和启蒙性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启发学生参与双创的第一步,是双创项目竞赛、企业双创训练、双创孵化项目与基金最好的宣传阵地。在课程建设中,企业与高校搭建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双创项目竞赛是最好的展示平台,而双创孵化项目基金又可以为从课堂真正走上创业路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支持。

3 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笔者团队作为2018年度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训练》的教学团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获得了一些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及实践,获得了良好的进展。

3.1 课程建设内容

创新课程是指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按照选择参加的创新素质教育活动、修读的创新课程和完成的创新项目,经认定合格后被认为完成该课程。本课程设置为3个模块:(1)创新素质教育模块:听取创新素质教育专题报告;参加大学生科创活动;(2)创新课程模块:学生修读创新类课程(学校开设或认定的线上线下课程)且考核合格;(3)创新项目模块: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竞赛或取得的成果,包括创新训练、创新成果。该课程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创新引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带动未来创新和产业发展,以推进研究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未来创新人才队伍。笔者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讲的课程内容提纲如下:

3.1.1 第1章绪论 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训练》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必要性,并系统地对该课程的安排进行讲解;

3.1.2 第2章本科生创新训练后发展模式解析 主要讲解笔者所在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最新保研政策、本硕博的区别、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区别、关于英文科技论文的30个问题以及本科生创新训练后的发展模式等方面;

3.1.3 第3章创新基本知识与思维训练 主要讲解在创新训练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例如PPT的制作、实验进展与成果汇报技巧,以及以后如何选择国内高校或研究所;

3.1.4 第4章如何做科创训练 主要针对笔者所在专业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创项目或竞赛,系统地对大学生科创的整个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对大学生科创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请参加过大学生科创项目并以优秀结题的学长学姐分享科创故事和科创经验;

3.1.5 第5章文献技能训练 主要讲解如何查找文献资料、如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选择、如何阅读文献等;

3.1.6 第6章试验技术解读 主要讲解常用的PCR技术、RNA相关技术以及饲养小鼠的技术等,对试验的前期准备、试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处理进行详细描述,让学生从把不同的层面认识“创新”;

3.1.7 第7章试验方案与逻辑解析 从DNA、RNA、蛋白质三个层面进行讲解,对一些常用的试验方案进行讲解;

3.1.8 第8章写作训练培训 主要从SCI论文的撰写、大学生科创申请书的撰写、大学生科创中期报告的撰写以及结题报告的撰写几个板块进行展开,让学生对以上书面材料的组成、逻辑以及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

3.1.9 第9章科创成果展示与汇报 笔者邀请参加大学生科创项目或相关比赛的学长学姐进行分享,分享内容包括大学生科创项目汇报、生命科学大赛汇报等;

3.1.10 第10章学术进展报告 笔者邀请全国各个高校知名导师进行学术报告,受邀导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团队所做工作等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可以多方面了解所在专业的研究方向,从而对“创新”从思维和眼界两个方面进行拓展;

3.1.11 第11章本科创新训练成果展示汇报 对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或者结题的项目进行展示,老师和学生从一个评委的视角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给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3.1.12 对本课程进行总结 同时邀请本年度毕业的学长学姐对毕业设计的试验、本科四年的生活以及本科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分享。

笔者主讲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下:该课程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成绩是每位同学进行视频汇报,视频汇报内容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录播一个5 min的故事视频(西农/动科/家乡/旅行),同时需要提交讲解PPT和解说词,该部分视频汇报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其次,需要录制一个5 min的视频,以科学家的故事、科研的故事、科创的故事或心理学故事其中一个为主题,同样需要提交讲解PPT和解说词,第二个视频汇报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第二部分成绩依据提交的5 000字以上的课程论文或者科创体会进行评定,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3.2 课程建设方案与实践

首先,课程建设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课时配比与课程受众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创新训练》总课时为72学时,受众主要为学习农林生物学方向的大学一、二年级至大学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其中面向大一新生是由于其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基础性认识,而面向时间相对紧张的大四年级则主要是考虑到大四学生可能毕业走向创业一线。由于学校的农林生物类专业较多,且主要的毕业方向为升学从事科研创新和从事产业研发创新,所以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科研规划、科研思维训练、学术规范以及产业实用研发理论专题,共分为十一章讲解内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邀请4-10次创新素质教育专题报告。比如,2022年夏季学期该《创新训练》课程负责人邀请了10位校内外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200多位本科生完成夏季学期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学校科研院基础科研处处长谷申杰分享了创新的重要性;陕西省教学名师、动科学院陈宏教授为大家讲述四十年的科研经历及经验,向大家展示了科研的魅力;动科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二级教授姜雨用《女士品茶》为引,向大家展示了生物统计学的魅力,也揭示了动物进化因素以及生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生命学院、陕西“百人计划”入选者杨若林教授为大家揭示智力是如何进化的;动科学院潘传英副教授解读了有关于诺贝尔奖知识;动科学院李杨博士为大家解读科技论文写作的奥秘;除了本校教师外,还有外校博士、教授也开办了线上报告。兰州大学赵海谕研究员为大家解读了生物钟的知识;西安交通大学张宝副教授分享了法医鉴定及其应用的知识与创新;天津奥群牧业公司技术负责人张清峰研究员与大家分享肉羊育种信息化与生产流程化融合实践的经验;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郭振刚高级畜牧师讲述了我国绒毛用羊产业现状与新品种培育实践。

其次,该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并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课程建设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PPT汇报与学生文献讲读相结合,也有必须的课堂教授与课外创新素质报告学习,更有课堂讲读与实验室和企业的观摩学习相结合,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训练及产业研发理论不仅需要传统的PPT汇报,更需要在与知名科学家、企业家的讲座交流中获取宝贵的经验;不到实验室和企业的观摩学习则永远是纸上谈兵。例如,2022年夏季学期,课程负责人邀请了5位本科生、3位硕士生、6位博士生,共同完成夏季学期《创新训练》课程的教学工作。邀请2022届动科学院优秀本科生毕业任红英(保研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米芳(保研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赵佳宁(保研到复旦大学)、王乾(保研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宋清川(保研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别进行了大学期间的科创分享与毕业分享;邀请2021级在读硕士生毕谊、康雨欣和2022届硕士毕业生刘洪飞(校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得者)分别进行科创、数据分析与写作分享;在读博士生李洁、张雪莲、将恩惠、杨钰塔、唐琦等进行最新学术分享和文献讲读分享;留学博士生Akhatayeva Zhanerke(曹如)(曾在首届“国际传播新声代”全国总决赛中获奖)用英语进行了学术分享。这些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的汇报,强烈地感染了这一级的《创新训练》选课学生,也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再次,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是团队自行整理的教学材料,主要涉及理论知识、科研创新实例、创业实例、科研论文以及思维拓展话题等,这些材料均为近年来的实例典型与热门话题,保证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新颖性,正式的教材仍在编纂之中。

最后,《创新训练》课程要真正走到创新和创业上,不仅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双创项目竞赛和企业联合的双创训练,还会为学生提供竞赛讲解和双创训练的咨询。团队老师多次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走进企业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双创竞赛,实现知行合一。

3.3 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成效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支持下课程建设过程中,已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持续效果,学生参与热情极高。目前,已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各类各级别的科技竞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策划、立项、实施全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笔者团队累计指导大学生科创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6项、校重点2项、校级一般9项),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奖励30项,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创竞赛二等奖1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学术论文奖”1次、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次,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0余次;获省级奖5项,包括“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次;校级奖50多项。

此外,笔者团队指导86人次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本科生为第一作者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中科院TOP期刊1篇,中科院大类二区(基础版)论文2篇,中科院大类二区(升级版)3篇)。指导本科生发表中文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本科生为第一作者9篇。指导本科生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件,参与软件著作权4件。指导大学生61人进行科研训练,其中40人或出国或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其中4人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36人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国内一流高校或研究所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

4 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的发展方向

根据当前《创新训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情况,笔者认为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过程中,仍有很多方向可以探索,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双创教育效果。

4.1 校企联合建设双创教育实践基地

定期邀请企业高管开展汇报讲座、座谈会等,将企业创业创新经验传授给学生,拉近校企差距,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增加学生对实际创业的认识,传授学生实战经验;加大对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聘任有较强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导师或企业家入驻双创教育基地,根据学生能力特点因材施教,展开指导与培训,激发学生的创业活力与创新潜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4.2 鼓励跨学科参与机制

作为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都有着优秀科研力量和杰出师资与校友,可通过这些优势资源进行跨学科、校内外联合,推进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采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推进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4.3 特色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在此背景下农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该法案旨在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振兴畜禽种业,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该法案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为畜禽资源保护、草畜平衡、畜牧业绿色发展提供助力。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畜牧法的修订,以及杨凌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地域优势,农林高校创新服务更应该帮扶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创新创业的实际价值与应用前景,为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提供助力,为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5 结语

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新与创造力,那么中华民族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就业紧张问题,而且有助于实现自身培养目标,为满足人才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更要普及化、专业化、日常化,乃至国际化,从而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猜你喜欢

新农科科创双创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