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滨水植物景观配置
——以“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为例
2023-04-06
(宁波市花园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在现代城市绿地建设中,滨水绿地的景观建设是其中最具活力与生机的一部分。而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景观又是最能突城市地方特色与人文文化的设计要素。近些年来伴随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存在环境污染与破坏等问题,水体和湿地环境的破坏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和优化滨水植物景观的设计十分具有必要性。滨水植物景观不仅具有保护环境和进行生态修复的作用,还能营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弘扬地域文化、展现城市景观特色[1]。
宁波市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方案定位为以山丘、草地、湿地为主题,创造一个能够随意游走,为东部新城生活孕育水与绿互动的场所,重点在于延续生态走廊总体规划的基调,重现和模仿因城市化而消失的水道景观,建立城市散步系统的起点与环状系统,创建生态展示、教育、艺术生活结合的温馨画面。体现对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的愿景,城市居民创造家庭休闲生活的公共开放空间,通过连续亲切的慢行系统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成为南北生态走廊的绿色序幕[2]。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宁波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其植物景观进行景观评价,分析总结该项目植物景观的现状并提出改造建议。
1 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要点与作用
城市滨水区域是指城市中陆地与水域连接处一定范围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城市滨水景观是指对于城市滨水区域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滨河景观、滨海景观、滨江景观、滨湖景观以及人造滨水景观。而滨水植物是指能临水种植的,具有耐潮湿或者在浅水中能正常生长的植物。包括水面植物、驳岸植物水边植物[3]。滨水植物配置是指利用不同的滨水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结合,使其同时具有生态作用和美学价值。
1.1 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在尊重现状和调查研究当地适生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多功能性原则、经济节约性原则
1.1.1 以人为本原则 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应该考虑不同人群的户外活动规律和需求。从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角度出发,创造出一个可以满足人们游览休憩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1.1.2 因地制宜原则 第一,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资源,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的干扰依据区域现状和实际条件进行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第二,尽量运用乡土植物种类,或者是适应性较强的新优植物品种,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实现对乡土植物种类最大程度的利用。
1.1.3 多功能性原则 滨水植物景观是多功能性的,包括生态、休闲、文化和美观功能,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应同时满足多种功能的需求。
1.1.4 经济节约性原则 选用便于养护管理、经济的植物品种,例如冬青卫矛、月季、侧柏等植物品种。实现较少的前期投入和后期养护费用,建造节约型滨水绿地[4]。
1.2 滨水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1.2.1 植物种植设计要符合园林总体规划模式 园林设计除植物景观设计外,还包括山水,道路,建筑小品等的设计,因此植物的种植设计应该服从总体规划,使园林植物与其他各种园林要素之间形成协调的景观联系,形成局部服从于整体、统一协调的植物景观。
1.2.2 植物种植设计要符合性质,满足功能 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要满足多功能的需求,包括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这就要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确定好植物种植的形式以及种类,进行因地制宜的种植。
1.2.3 植物种植设计满足园林形式构图原理 植物造景设计要满足形式构图原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意景物之间的分隔与联系、把握好比例与尺度的关系、调整好景物之间对比与协调的关系,运用不同的造景手法设计出具有节奏与韵律并且具有意境的滨水植物景观。
1.2.4 植物种植设计要求能体现四季景象的变化 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是由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植物外貌形态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植物造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时期不同植物品种的景观特色,进行合理搭配,综合考量。保证四季均有景可观。
1.2.5 植物种植设计要进行合理搭配,精确密度 在进行植物搭配时应注意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观花、观枝、观叶、观果植物相结合,合理地进行乔灌草的搭配[4],营造合理的植物群落景观。
1.3 滨水植物景观的作用
1.3.1 滨水植物的生态作用 滨水植物具有维持城市碳氧平衡的作用;可以净化环境,包括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树木杀菌、增加空气负离子)、净化水体和净化土壤;滨水植物可以降温增湿,影响气流,改善城市小气候;滨水植物可以防灾减灾、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防洪抗涝;滨水绿地位于水路交接处,生物种类多样,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1.3.2 滨水植物的景观作用 滨水植物体现植物的自然之美,展现植物的个体美或群体美;可以划分景观空间,引导游览视线;植物搭配障景、框景、对景等造景手法营造景观意境,增加景观内涵;植物是柔和的软质景观,可以柔化构筑物等硬质景观的边缘,增加景观协调性。
2 宁波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及植物配置情况
2.1“生态走廊”项目概述
2.1.1 项目区域位置 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市为副省级城市,是浙江的第二大城市,其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该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总面积986 km2,总人口954.4 万人。东部新城是以宁波未来中心商务和行政办公为核心功能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将与三江口地区一起共同承担未来城市中心功能。在东部新城的总体规划中水系面积占16.2 %,绿化面积占19.6 %,实际开发用地面积仅占47.3%.同时,南北绵延3.5 km 的甬新河景观工程全线建成,新老杨木硬河,中央公园与区块项开发交错推进,生态走廊已经开始启动水乡韵味与现代都市巧妙结合。生态走廊区位于新城核心区的东侧南北长约3.3 km,东西纵深180~350 m 不等,面积约105 hm2,是东部新城之绿肺是人们发展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知识的场所。
2.1.2 项目的绿化设计特征及风格 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的总体特征是融合在都市肌理中的绿色走廊,茂密的绿色缓冲带自然水面,绿地,为动植物提供最最适宜的栖息地,体育设施生态教育建筑点缀在绿色环境中。该项目设计的骨架肌理是山丘、草地、湿地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水陆穿插和地形起伏演绎景观空间,满足人们生态保健、亲水游憩等植物功能(图1)。
如图1所示,项目的种植规划设计的理念体现以下风格:上层乔木落叶为主,强调片植、荫盖成林,简洁明快,疏密分明分割空间性质,体现群体美。中层小乔木灌木坡地种植,丰富层次;地被植物常绿开花,与落叶乔木互补,精选品种成片种植,体现视觉冲击;湿地区水生湿生植物勾勒生态边缘。自然种植区单品种多规格配置,形成自然生长感。
图1 宁波市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景观工程——方案优化设计(平面图)
2.2 滨水植物配置基本情况
根据实地调查得知该项目常见的植物配置形式如下:
孤植:又称“标本式种植”,指乔灌木的孤立种植的表现。展现的是植物的个体美,通常选用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种。“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中孤植表现多应用在开敞草坪中,成为构图中心,作为主景。
丛植:丛植2~10株的乔灌木进行组合种植。属于自然式种植。进行丛植设计时,应该注意植物之间的协调搭配。丛植是“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经常采用的一种植物配置形式,多应用于草坪点缀和道路绿化,植物多选用黄连木、吉野樱、鸡爪槭、八仙花、夏鹃、黄金菊等。
片植:又叫做组团式种植,是滨水绿化组景的主体景观,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敞性和视线的通透性。“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片植表现多应用于水面、草坪的绿化,植物种类多选用水松、日本柳杉、花菖蒲、千屈菜等。
列植:列植是指将乔灌木按照一定的株距进行栽植。是滨水河绿地经常采用的种植方式。“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中列植表现多应用于道路、小广场边缘的绿化,植物多选用西府海棠、娜塔栎等。
点植:点植是指在地域上相对独立,在意境上统一为整体的植物在这方式。一般用于水面植物景观设计。“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中的点植多应用于水面景观设计,选用的植物种类多为睡莲。
对植:利用一定的轴线关系,将植物进行对称均衡式栽植。多运用于入口处,始终作为配景出现。“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中的对植表现多应用于公园入口、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
3 “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滨水植物景观配置评价
3.1 项目优点
3.1.1 人与自然的亲近度较高 生态走廊的出现是为了弥补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对隔离,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通过亲水平台以及提高植物景观的空间可达性来提升人与自然的亲近度“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在整体景观设计上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注重亲水性与原生态的设计,达到了景观的可触可及,提升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度。
3.1.2 植物景观色彩搭配和谐 植物景观所表现出的自然美的素质包括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形态、色彩、质地等要素,其中植物的色彩是对视觉冲击最明显的一个要素。而植物色彩的表现形态有枝干、叶子和花朵的色彩。植物枝干色彩在花叶较少的冬季景观中显得尤为重要,植物花朵的色彩是色彩表现最强烈最多样的,植物叶子是植物色彩表现的主要载体。“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在处理植物色彩与水景搭配上通过水面的花菖蒲、水边的路易斯安娜鸢尾、水岸的水松的营造了丰富和谐的色彩景观。
3.1.3 植物搭配层次较为合理 植物层次的搭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景观美感。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搭配,植物的喜光性和耐水性就是进行滨水植物景观搭配是比较重要的两项因素。其次考虑到景观美感,不同植物的高度、形态、色彩等都关系到植物搭配层次的合理性。“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在竖向植物搭配上注意乔灌草的结合,在水平植物搭配上由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进行过度,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植物搭配层次。
3.1.4 植物景观整体协调性度较高 植物景观的协调性体现在所选植物在色彩、体量、虚实、形状上的对比关系,把握好植物景观中不同要素之间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创造出协调的植物景观。“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的植物景观整体风格较为统一,植物种植范围、尺度和体量都与公园的空间、地形形成较为和谐的关系。
3.2 项目设计的不足
3.2.1 滨水植物景观模拟雷同,缺少景观特色 由于滨水景观区水文土壤条件状况都比较类似,滨水景观区又多呈带状,所以在滨水景观的营造上也出现趋同化、模式化的现象。沿水边种植的带状行道树、大面积的人工草坪成为滨水植物景观的固定模式,加上可供选择的滨水植物种类有限,更使得滨水景观难以展现出鲜明的特色。
3.2.2 冬季滨水植物景观仍较为缺乏,季相变化较弱植物景观设计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植物的季相变化,在滨水植物景观设计时由于对乡土滨水植物种类了解不够,常常会导致植物配置缺乏季相变化,而在四季景观中,冬季季相景观的欠缺尤为突出,“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中虽选取了香樟、乐昌含笑等常绿乔木,但是整体上的季相变化效果仍然不足。
3.2.3 没有体现相关场所精神,缺乏场所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但是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挖掘该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使景观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景观缺乏精神内涵,无法唤起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记忆。
3.3 植物景观配置的优化建议
针对以“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中滨水植物景观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改造建议:
3.3.1 营造景观特色,加强乡土植物的利用 植物景观特色性可以体现在植物的观叶、观花、观枝、观果等方面。营造滨水景观特色应尽量将景观与水结合起来。比较成功的滨水景观案例有济南“大明湖”的植物景观设计,以水景植物“荷花”为一大特色,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竞相观赏。但在特色营造的同时,还要根据场地空间的具体情况包括空间大小、场地位置进行具体分析,合理设计群植、片植的数量和面积,掌握好植物景观与空间的尺度关系,才能营造协调美观又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在特色植物的选择上尽量较多利用乡土植物,既满足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3.3.2 增加冬景植物的栽植,丰富景观的季相搭配对于秋冬时期植物景观绿量较少的情况,可以较多选用常绿植物。其次还应该注意植物景观形态的培育,例如树形的培育,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营造景观的意境美。还应对色块与形态作整体性处理,这样会给视觉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
3.3.3 融入宁波地域文化,提升场所记忆 利用植物设计手法组织各种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处理好复合功能与与简单化设计之间的关系,加强点(建筑、小品)、线(林荫线、驳岸线)、面(广场、水域)的结合。深入了解宁波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北区项目整体的文化底蕴,营造滨水空间氛围,展现地域特色。充分挖掘生态设计理念,可以通过雨水花园的建设、微地形的建造、植草沟的设计将生态设计理念“外化于行”,处理好滨水植物与滨水景观设施的融合,使生态设计的思想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给予滨水景观精神内涵,增加人们对“生态走廊”项目滨水植物景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