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困境与路径研究

2023-04-06杨晓露

公关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建设

杨晓露

摘要:基于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的背景,结合发布的國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通过对S工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S工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面临困境,提出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相应路径。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要在2019年至2021年完成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这也开启了全国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步伐。“双万计划”侧重于本科人才培养,着力点在于一流专业的建设和一流课程的建设,对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如何在其中争得应有的地位,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值得深思并加以研究。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意义

1.一流专业建设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

专业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实施一流专业建设有助于引导各专业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开展专业全方位建设,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能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由之路,专业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内涵和特色发展,凝聚专业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为实现这个目标,民办应用型高校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把专业建设与发展作为各项教学活动与改革的切入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一流专业建设有助于推进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基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民办高等教育要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转型步伐,实现由注重“量”的增长到注重“质”的提升的转变,不断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双万计划”是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抓住机遇,发展自身。通过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注重一流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助力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S工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1.S工学院总体概况

S工学院地处东北地区,创建于1999年。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建设最好的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专家治学、全员育人、特色发展”的治校方略,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目前,学校共获批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个省级一流示范专业个和10个省级优势专业。

2.S工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1)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S工学院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育人模式,构建了满足学生就业、深造等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4]同时,学校也探索实践了校企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践基地、订单班/冠名班、二级学院、校企联盟等“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合作双方的学者、行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育人全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学校已形成19个专业或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经管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建立并持续参与学校建设发展长达16年。学校也建立了171家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共同成立了“华信班”等15个校企合作“订单班”。建成了“沈阳工学院—i5智能制造学院”等9个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成立了“辽宁省汽车产业链后市场产业校企联盟”和“辽宁省自动识别智能设备校企联盟”。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有效深化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有13个校外实践基地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2)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开展应用型特色课堂教学

S工学院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与自主化学习需求,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学校现有项目教学、混合式课堂教学、小班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双创课程,成立双创导师库,构建了“1344”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和改革项目。学校于2015年成立创业创新学院,统筹全校创新创业工作。学院还成立了机器人实验班和陶艺设计与传统工艺两个双创试验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完全的项目驱动,提出“一周一突破、一月一实践、一季一成果”,通过实施完整的机器人制作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结合“西英”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让学生主动地进行项目讨论、规划和实际操作工作,真正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验班还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科技创新。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斐然,荣获国家级奖励447项、省级奖励4736项。[5]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我校位列2017—2021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第6名,位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第41名。

(3)以人才强校战略为契机,培育优质应用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双创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S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学术沙龙,设置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等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师赴企业实践等活动,全面推动全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各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组建了一支适应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6]学校目前有专任教师70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6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78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1人;省优秀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人才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

三、S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困境

1.专业建设特色优势不明显

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必须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建设思路,破除“千校一面”问题,凝练特色。[7]专业特色需要长期积淀,经年累月,才能鲜明且稳定。自建校以来,学校为紧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步伐,积极申报新专业。目前,学校专业数量已经达到48个,涵盖工学、农学、文学、经济学等7大学科门类,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盲目性,专业设置前期未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学校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鲜明。应用型高校的一流专业建设过程应当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的特征。当前学校应重新审视专业定位,把服务面向地方及东北地区,培养区域经济所需工科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使命和定位,把打造特色视为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现的重要基础。学校应该重视地方行业发展特征,把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校企联盟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综合利用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发挥行业职业标准规范的指导作用,深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办出民办应用型高校的特色。

2.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教师团队的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在本科专业建设发展中至关重要。教师在专业建设上的能力与自身的影响力,都会对一流专业建设的成效产生影响。学校建校时间短,教育经费有限,学校很难引进高职称优秀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不达标,因而部分专业缺少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师梯队建设不健全。年轻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也亟待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不高。同时,学校学术型教师与应用型教师比例失调,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依然是科研为主,没有体现应用型学校特色。学校“双师双能型”师资紧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升。S工学院共有7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仅有 378名双师双能型教师,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数量显然不达标。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团队相互配合,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获得高水平学术成果。因此,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学科专业带头人、优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充足的后备教师缺一不可。学校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坚持产教融合,打造一流高水平教师团队。

3.一流专业学科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协调

S工学院高度重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申报工作,以“双万计划”为引领,不断锤炼“金专”,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多举措推动专业建设。S工学院现已获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而相较于其他公办类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则较少,且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学科分布不均衡,多数一流专业集中于工科,而学校的农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六大门类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相对较少。民办高校的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加上教育成本不断增加、教育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導致学校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学校很大程度上集中现有优势资源发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获批的国家级一流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均拥有优质的教学条件、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如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拥有多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队伍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博士占比85%,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非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多数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部分教学资源与设备陈旧,不能体现应用型特色,这些因素使得学校某些具备一流本科专业特征的专业无法得到可持续高效发展,造成学校一流专业资源配置不协调现状。

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

1.坚持特色化发展战略

为了抢抓一流专业建设机遇,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避免盲目从众,重新审视专业定位,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打造具有自身发展潜力的特色专业。S工学院位于沈阳、抚顺两个特大工业型城市区域交界处,地处辽宁省和东北亚中心地带的“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方向,学校主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必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当地产业结构,明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也要多方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争取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二级学院,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成立订单班与冠名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新模式。此外,也要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升级改造一批传统学科专业,淘汰一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鼓励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体现应用型特色。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学校应当采用引进、培养、团队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师资队伍中中高级职称和获得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增强团队凝聚力,关注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必须设立相关教师评价奖励机制,设立双师双能型教师专项绩效奖励,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给予教师专业发展充分的自由。还要设立专项基金,嘉奖教师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把它作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要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培养基地,选派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兼职教师与高校进行互动交流,教授学生最新最先进的实践技能,还可以与学校内的教师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交流提升。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直接参与生产实践,从而汇总企业实践相关素材,形成教学案例,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完善一流专业建设保障制度

今后学校将继续以“双万计划”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不断激发专业办学活力,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培育,努力打造“金专”“金课”,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重新审视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学科分布,基于现有的一流专业建设点,打造专业集群,带动其他学科优势专业发展,打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科分布不均衡现状。此外,也要完善一流专业建设支持机制。首先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给予资金、政策和资源支持。民办应用型高校自身也要不断扩展筹资渠道,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探索高校、企业协调合作模式,支持校办企业。其次,学校应当在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引领带动作用,重点扶持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和校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建设专业,保障学校相关专业经费、教学资源及配套设施落实到位。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为学校一流本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EB/OL](2019-04-04)[2022-06-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 t20190409_377216.html.

[2]郭翠兰.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40(26):34-37.

[3][4][5][6]中国教育在线.沈阳工学院,一个可以“智造梦想”的地方[EB/OL].(2019-05-20)[2022-06-10]https://liaoning.eol.cn/ liaoningnews/201905/t20190520_1659446.shtml.

[7]梅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何去何从[J].江苏高教,2021,(08):66-71.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3)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数字电视分前端建设随谈
野三化冶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