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领略小说的魅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023-04-06巩虎强
巩虎强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小说无疑是最能吸引人的。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西游记》,看到孙悟空大闹天宫,就会为孙悟空的威武喝彩而手舞足蹈;看《三国演义》,看到五丈原丞相归天,总会不自觉地替孔明感到心有不甘;看《水浒传》,看到惊心动魄的人虎大战,总会不自觉地替武松捏把汗……这样的看书体会就证明已经与小说人物同在,想他们之所想,感他们之所感,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看小说就像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地为读者展现事实真相、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经典小说就是非常精彩。
对于小说的认识,无非从三个方面入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每每谈及小说,一个个小说人物的名字就会在脑海中喷涌而出;故事情节看似虚构,但其实是生活的艺术化呈现,比如《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前后,不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脚踏实地、披荆斩棘取得成就的艰辛历程吗?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点缀。总的来说,看小说就是在看人生。进入九年级,小说是重点学习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共收录《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三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们不妨就这些文章来领略一下小说的魅力。
一、小说三要素
(一)探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解读《故乡》的闰土和杨二嫂
当我们拿起一本小说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潜意识地想要了解小说里面的人物——他是谁?(身份)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个性)……一系列的问题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清楚。我们不妨先看鲁迅的《故乡》。
故乡当中一共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闰土和杨二嫂。少年时期的闰土是一个快乐、自由、乐观、开朗的孩子,文中有一个关于少年时代的描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相貌非常可爱。还有闰土跟“我”说捕鸟、捡贝壳、抓猹和观赏涨潮时候鱼跳沙滩的经历,这不但让小说中的“我”大开眼界,哪怕是现在的我们也深感震撼——原来生活这么美好!这个时候的闰土是青春、活力的代名词。那么中年时代的闰土呢?他讲话吞吞吐吐(“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跟我有了隔阂,居然称呼“我”为老爷(少年时代叫“迅哥儿”);年老体衰(“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个时候的闰土是年老、呆滞的代名词。
第二个重要的人物是杨二嫂。年轻时的杨二嫂安分守己(终日坐着),漂亮(被称为“豆腐西施”)。中年之后讲话尖酸刻薄(“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自私自利,诬陷他人(“我回来之后”,她天天都来。小到一副手套,一件家具,大到木器家具,只要她能弄过来的都尽力去弄;陷害闰土私藏碗碟,还顺手拿走家里的“狗气杀”)。
我们不禁要问,在二十余年的时光中,他们究竟怎么了?其实文章里的一句话已经讲得很清楚:“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旧社会落后的社会经济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加上封建旧势力对民众精神上的压迫和身体上的拘束,旧社会的农民在死亡的边缘挣扎,“苦”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在初读小说时往往深深触痛我们的心灵。
(二)探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前文提及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会变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他们面对世间万物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这与一个人经历的事情有关,那么,这就涉及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分析。上文《故乡》中的故事情节分析有机地融入到人物形象的分析里,下面我们不妨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做一个探析,这篇文章就是以“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贯穿全文的。
为什么盼于勒?因为前期“我”的一家人拮据到人家请吃饭不敢去(怕回请)、买减价的日用品、姐姐们的衣服自己做,这在欧洲的社会里就等同于贫穷,而“我”的叔叔于勒写信来告诉我们说他发家致富了,还会回来接全家人一起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因此,一家人对于勒万般祈望。
船上遇见于勒。因为于勒的一封信,让二姐的婚姻有了着落,所以主人公一家人选择去哲尔赛岛旅游。在船上,“我”的父母居然遇见了信誓旦旦的富豪于勒变成了以卖牡蛎为生的邋遢于勒,对他的称呼也由之前的“好心的”“正直的”“有良心的”,一下子变成了“小子”“讨饭的”“这个家伙”“贼”,而且在此之后,“我”的父母可谓是失魂落魄、惊慌失色,像惊弓之鸟一般。
改船躲开于勒。后来,主人公一家人改坐别的船,彻底避免与于勒碰面。
看到这里,同学们也可以加一个故事情节:告别于勒——他们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彻底撕掉那封“信”,还有彻底告别周末到海滩看海、看船。
同学们,梳理故事情节之后,是不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我们已经深入到故事里去,经历作者经历的事情,探究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
(三)探析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读《孤独之旅》
一个人前后的变化,除了经历很多事件之外,还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这就要谈谈小说中的第三个要素——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具有交代社会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等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一般以小说人物的视角来描画,如《故乡》开头部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表明当时的社会是落后的、贫穷的,会让读者萌生悲凉的感情色彩;人文环境比较多样,以《孤独之旅》为例,我们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杜小康由原来的胆小怕事、孤独无助的小男孩,变成一个勇敢坚强、不惧风暴的男子汉,这个过程中就有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于杜小康心理的孤独,小说并没有直接的心理刻画,没有直接表达杜小康是孤独的人,但是借杜小康的视角,我们还是发现了他的孤独。其一,“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坐在船上的杜小康无疑开始感觉到孤独;其二,“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我们可以知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这里的人文环境就与杜小康的心理密切相关。
关于杜小康的蜕变。初到芦苇荡,他是害怕的,“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在夜里他“迟迟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恐惧的心理在他的心头蔓延。但是,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杜小康终于硬气起来,像大人一样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他的哭是自豪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战胜了孤独。
二、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都为了和一个“文学原理”相符——主題。也就是说,作者想通过小说来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揭露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比如《故乡》,借闰土和杨二嫂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我的叔叔于勒》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凌驾于亲情之上的腐朽金钱观;《孤独之旅》则表达每个人终要自己面对人生路途的艰难险阻,自己成长。
同学们,通过本文的探析,我们应该能够明白,看小说其实也是在品味人生。可能,现在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人生,这也很正常,但是可以看看小说,它能够让你在不同的时空看到不同人的人生轨迹。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小说当中人物的人生轨迹与我们身边的某个人的人生轨迹有所重叠。而我们身处青少年时期,正是开始睁大眼睛看这个阔大的世界,开始品尝生活的甘美,也开始经历成长的苦涩与无奈的时候。阅读教材中的小说作品,能让我们学会更进一步观察世间百态,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让我们的意识与社会同发展、共命运。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生活与学习体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