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源示范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2023-04-06金仁重

绿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济源耦合度全域

金仁重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1 引言

济源是古代“四渎”之一“济水”的源头,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发祥地,地处河南省西北部,面积1931 km2,人口约73万人。济源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也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其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践经验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概念界定

2.1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学术界百家争鸣,暂时没有定论,但是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中,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即:按照工业化的标准,生产、再加工、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追逐商业价值[1]。该报告指出,文化产业的呈现方式是创造、生产以及商品化,把文化概念与创意元素等无形资产相融合,最终以充满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形式呈现在文化消费者的面前。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两个类别,一类是人类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知识,另外一类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得出的高新科学知识。

2.2 旅游产业

旅游业作为一个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的服务型产业,关于其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和业界均是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旅游产业是为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向旅游者提供一系列与旅游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广义上的旅游产业覆盖面广、关联性强,是与旅游相关的所有行业,包括但不限于旅游交通业、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旅游购物、旅游演艺业等。旅游产业是一个随着旅游者需求变化而不断升级变化着的产业,并且具有很强的产业融合性。

3 济源示范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济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道教文化、卢仝茶文化、济水文化源远流长,全域皆可旅游。主要旅游景区包括王屋山、小浪底、济渎庙、九里沟、五龙口、黄河三峡、小沟背等,大诗人李白、白居易、韩愈等人均游历过济源山水,并留下了《上阳台书帖》和诗文。

3.1 济源示范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和指导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原国家旅游局(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于2016年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并从省、市、县3个层次指导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与创建工作。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66家,河南省济源市(示范区)成功入选。自此,济源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从传统景区模式转向全域旅游模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3],促进旅游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济源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比如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王屋老街、道境广场等),九里沟卢仝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卢仝茶园、唐代煎茶技艺传承等),济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济渎庙祭水文化、庙会文化等),531“三线”建设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那些年小镇),愚公移山精神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等等。

3.2 济源示范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不足

3.2.1 文旅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发展理念落后

比如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并没有达到产业化融合的层次;愚公移山精神与旅游的融合,范围依然狭窄,受众面不宽广,品牌影响力有限;“四渎”之一的济水,济水文化活化程度不高,体验产品很少等等,凡此种种,多数产品停留在听觉层面。

3.2.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缺乏创新力

目前,济源示范区正经历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济源示范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中,高端旅游产品非常少,也没有在全行业产生影响力的文旅品牌,对文创内涵挖掘不深,不能充分展现济源特有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总体上处在较浅层次阶段,文旅融合品牌培育力度不大,缺乏精品。

4 济源示范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分析

采用学界普遍认同的耦合度模型来衡量二者的融合情况,分析二者内部的关联性[4~6]。

4.1 分析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基于对产业的衡量度和覆盖面,实现可评可测,运用耦合度模型,本研究分别选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绩效指标和要素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并分别选取文化产业二级指标9个和旅游产业的二级指标8个。本研究文化产业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济源统计年鉴2011-2020》,旅游产业衡量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济源统计年鉴2011-2020》。

由于耦合度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兼顾说明两个系统相互联系的程度和协调性[7,8],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失真现象,譬如从数据看来两个系统耦合度很大,但二者的协调度却不高的情况。因此需要同时引入耦合协调度这一指标来进行修正,用以衡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状态。

参考鲍洪杰等人的研究文献,采用当下学界运用最普遍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9~11],见表1。

表1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

4.2 济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证测算与分析

4.2.1 济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测算

通过对《济源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归纳整理,汇总出2010~2019年共10年间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所对应的17项指标的数据,详见表2和表3。

4.2.2 济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模型测算与分析

如图1、2,济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融合情况和耦合协调度。这与济源市委(示范区党工委)市政府(示范区管委会)大力推行旅游厕所革命和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济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表2 2010~2019济源文化产业指标数据详情

表3 2010~2019济源旅游产业指标数据详情

2013年以来,受到《全民旅游休闲纲要》和文化产大发展等政策的刺激,文旅产业相对协调;受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16~2017年,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不同步,旅游产业相对滞后。2018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并推出了刺激旅游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济源文旅产业发展实现同步。2019年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超过文化产业。可以看出,在济源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几年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处于快速融合发展阶段。

图1 济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度情况

由表3及图1可以看出,济源文化产业系统和旅游产业系统的相互影响程度体现出二者耦合度的数值高低[12~15],图1的数值曲线反映了2010~2019年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度。根据表3耦合度划分标准,2011年、2014年和2016年耦合度数值有下降趋势,总体上2010~2019年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处于融合的磨合阶段。

耦合协调度反映了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个系统内部的关联性[16,17],济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情况见图2。

图2 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情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如图2显示,2010~2019年,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曲线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结合表1和表3标准,得出结论是: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中度失调已经上升至2019年初级协调。参考鲍洪杰等的研究成果[18~20],对照表1、图2,2010~2014年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D处于0.2740~0.3836,意味着二者融合不紧密;2015~2018年,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D处于0.4567~0.5879,二者开始相互影响;2019年,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D为0.6501,意味着两种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5.2 建议

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济源文化旅游业态丰富,在豫西北地区优势明显。当前,周边游、家庭游、乡村游是旅游产业的主要产品形态,数字科技革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必将助推济源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敢为人先、行稳致远,故提出如下建议。

5.2.1 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济源国民旅游休闲发展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的背景下,济源需要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引入文化旅游新业态,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业态进一步融合。在具体举措方面,应该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建设符合产城融合示范区实际的城乡旅游休闲度假带,发展旅游休闲新业态,开发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

5.2.2 紧跟国家战略,开启小浪底黄河文化公园建设

扎实做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河南省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济源示范区应该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建设黄河小浪底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提升小浪底码头、航线的旅游服务功能。

5.2.3 找准两大产业的契合点,充分释放文化产业的张力和旅游产业的活力

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找准两大产业的契合点,让文化产业的张力和旅游产业的活力均得到充分释放。从实际出发,济源旅游产业要充分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产品形式上彰显红色文化、愚公文化的特色,在内容上释放红色基因文化、道教养生文化、济水清廉文化的张力。假如当济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D取值达到0.8以上,则表示二者融合发展达到了成熟阶段,也称为良性协调发展阶段,这是济源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济源耦合度全域
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