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语言” 提升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3-04-06江苏秦春山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诗化语段体悟

◎江苏/秦春山

逻辑思维是指人的大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的过程。阅读是一个有逻辑的、动态发展的思维过程。阅读时读者需要借助逻辑思维,从浅层的感知走向深层感触,最终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的品质。

新课标强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掌握汉语言文学的逻辑规律。”可见,“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升语言品质。笔者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借助语言知识、语段品悟、文题迁移进行深度阅读,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

一、巧借语言知识,确定阅读的思维起点

知识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认知,有效的语言知识包括语文学科知识和外在的生活常识。系统的语言知识是逻辑思维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语言知识,建构逻辑思维的起点。

首先,运用文本文体知识,形成逻辑问题要点。文体知识是文本的表达方式和叙述风格。经典的文本往往借助独有的文体,形成独特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不同的文体(文学类、实用类、古诗文、论述类)往往会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体知识的建构,抽丝剥茧地理出文本的逻辑思维脉络。例如,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选取了《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百合花》《哦,香雪》等文章,文体为现代诗歌和小说。教学中教师应以文体特征为抓手,进行群聚类分,达成文本之间的互联、互释。笔者以本单元两篇小说“诗化”的文体特征为核心,巧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体悟该类小说的艺术特点。

1.聚焦“诗化”描摹的特点,感悟诗意美:梳理两篇文本中人物形象和诗化景致,感悟人性美、抒情美。

2.概括“诗化”典型特征,体悟含蓄美:主抓两篇文本中的物象,透视其多重艺术境界。

3.陈述“诗化”小说的成因,关照现实的艺术效果:结合两篇小说作者的经历,体悟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个预设任务紧紧扣住“诗化”小说平淡的情节、诗化的隐喻、空灵的景致、含蓄的抒情等特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精雕细琢的语言,进而深度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三个任务之间环环相扣,从语言的感知到语言的体悟再到深度表达,最终抵达逻辑思维的深处。

其次,融入相关知识,拓展逻辑思维广度。语言知识本身就具有逻辑思维的成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博大深厚的知识储备,打通知识之间的屏障,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集古文、史料、文学三者于一体。教学中教师除了抓住“历史散文”的典型特征,还需关注该类作品的文史知识,即中国史传类散文以史料为基础,以文学虚构为主体的审美观念。基于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借“文史”知识,引导学生回归语言,进行深度体悟。教师可以从历史故事介入“历史”这一角度,分析人物语言的历史性。主问题为:“烛之武如何说服对方?运用了哪些策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层层剖析,得出烛之武运用了语言策略、心理策略以及推理策略,使得强大的秦国不战而退。同时,在文本细读中,学生不难发现:历史散文在叙述时发生了“变形”。比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该句交代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在分析晋国、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其中,作者有意将原因放在后者陈述,意在强调“郑国”不厚道、理亏的事实,进而达到以退为进的效果。同时,这一个简短的语句也促使读者不断进行逻辑推理、填补空白。作为历史散文,它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事实”与“虚构”的特点,探讨文学作品的“文”“史”交融的魅力。

二、依托经典语段,归纳深度阅读的思维要点

经典的文本往往强调行文的艺术性、叙述的趣味性、表达的生动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经典文本的文体特征,又要品味经典文本的经典语段,弄清语段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特质,提升学生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巧抓经典语段的语言形式,体悟语言表述的逻辑之美。语言是一种符号,主要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主要包括文本的字、词、句、段、篇和标点,是作者有效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读者深度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洞悉经典语段中的典型语言形式,理清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感受整部作品的逻辑艺术。以阅读《百合花》为例,整篇文本设置大背景,融合小场面,在“一实一虚”中让人物的光辉形象凸显出来。文本并未进行连续的情节叙述,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细节描写,巧妙地让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笔者紧扣这些经典的细节,引导学生体悟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而使学生感受小说的艺术之美。如小说中多次写到小战士衣服上的“破洞”,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具体为:

(1)“慌慌张张”地被撕了破洞体现出小通讯员的羞涩、纯净、清澈;(2)“撕开的破洞”推动了后面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的情节;(3)从“撕”到“缝”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审美的升华;(4)“小小的破洞”这一细节让人世间的温暖、战火中的青春在瞬间碰撞,让艺术的魅力得以展现。

可见,关注文本经典语段的语言形式可以深度理解作品的内涵,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真正提升其核心素养。

其次,巧借经典语段的言语内容,探寻篇章的逻辑艺术。经典的文本依靠言语内容的浸润,引发读者的人生哲思。在阅读教学中,言语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思维品质的关键。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可以看作叙事文学的滥觞,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愿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的言语内容,深入挖掘孔子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笔者执教时紧扣文本中“哂笑之”“为国以礼”“喟然而叹”,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何先“哂”后“叹”?启发学生结合文本的叙述思路以及孔子的生平经历进行理解、推断。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喟然”和虚词“也”,体悟孔子情绪上的变化,感悟文本言语内容的意味深长。然后,结合文本四位弟子的发言顺序,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体味的精妙之处。具体为:

在一连串的诘问之中,孔子回答弟子的语气富于变化,情感丰沛,真性情跃然而出。曾皙的“礼乐仁和”正是孔子半生周游列国、传播儒道的愿景。同时,孔子从36岁开始周游列国,到68岁才回到鲁国,半生漂泊流离,结果还是“道不通”,甚至晚年的时候还发出了“乘桴浮于海”的叹息。而曾皙构建的“沂水春风”的图景真正触及了孔子内心的伤痛。

三、联系经典文题,形成创造性阅读的思维核心点

依托经典文题,设计逻辑思维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夯实语用基础,对文题进行比较、辨析、判断、总结。以2022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为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巧借作文材料,梳理文题的叙述脉络,理清“本手”与“妙手”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思辨式写作。具体为:

生活中无处没有“本手”“妙手”。想一下子成为“妙手”,缺少“本手”心理的人,比比皆是。如30天写完一本巨作的作家……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高考的文题设置更加注重情境性、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经典文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语言品悟的习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进行知识统整和运用,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让阅读之花绽放。

猜你喜欢

诗化语段体悟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