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2023-04-06陕西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作业素养

◎陕西/刘 娟

语文作业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手段之一,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导下,设计科学合理的作业能够有机整合学生言语材料、思维逻辑、审美情趣、文化理解,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指导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把握新课标是作业设计进行准备的宏观前提,教师要想科学合理地设计语文作业,必须把握如下指导原则。

(一)强化立德树人的作业设计理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日常作业设计中,要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整体素养并抓,改变以往“重智轻德”的教学理念,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下,明确作业设计的功能,明确作业设计的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教师以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给学生营造接近真实生活的教育情境,加深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充分发挥作业设计在语文课程中的育人价值。

(二)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作业设计的根本目标。教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作业,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真正的对象,布置作业时要关注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学科知识能力的方法、素养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靠拢,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潜力的作业评价原则

语文作业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五点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作业评价原则。遵循全面性原则: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全面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遵循学生主体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力。遵循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和提高,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遵循激励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遵循互动性原则:鼓励学生、家长参与作业评价。

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实施措施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有巩固与延伸、培养与发展、反馈与交流的功能。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宏观上要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多类型的作业;微观上要站在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对作业进行作业量分层、难度分层、评价分层的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聚焦核心素养,设计多种类型作业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基于此,教师以语文核心素养视为作业设计的目标主体,搭建“一线三抓手”的语文作业设计框架。“一线三抓手”是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主线,以积累识记型作业、评价鉴赏型作业、应用拓展型作业为抓手,顺势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思维提升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1.设计积累识记型作业,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质是学生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合适的场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温儒敏先生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最基础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按照课程目标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语言材料的积累上,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要贯穿于其他学习任务群,与语文活动有机结合。

“语言材料的积累量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最基础要求。没有一定的语言材料(字词句篇)积累,学生无法有效运用于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整合自己的语言材料,每日积累一定数量的字、词、句及审美概念等。通过此类型作业,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建立个性化的语言资料库,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例如,学习《赤壁赋》《登泰山记》后,要求学生梳理课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言文字现象,将整理出来的语言材料放入班级电脑云端的文言文语言信息库里,与以往学习过的文言文语言文字现象进行汇总,引导学生积累阅读文言文作品的经验。

2.设计评价鉴赏型作业,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张秋玲老师在解读“思维提升与发展”时指出:“2017年版语文新课标语境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就语义而言有两层意思:一是一般思维,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二是具有语文学科显著特点的言语思想。”言语思维作为语文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语言材料进行文字表达并不断调整、优化。教师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比较、概括、理解等多种思维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以评价鉴赏的方式综合运用言语材料,让言语和思维进行融合。例如,《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不仅仅讲述了母爱的伟大,更是史铁生与命运的斗争,努力寻找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可以从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性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厚重,可以选择阅读史铁生另外一本著作《病隙碎笔》“凡人有所限制,皆为残疾”,让学生结合人生感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的作业,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又可以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3.设计应用拓展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包括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鉴赏品味以及进行美的表达与创造。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思想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的经典文章,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挖掘课文中的美育资源,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学习散文类文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用字用词,从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中汲取写作的技巧。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教师设计“新编课本剧”的作业,请学生通过海选演员、一起改编、排练演出三个环节完成本项作业。

(1)海选演员:描述你心目中想演的角色特点由班级评审团进行评审,最终选拔出对人物理解最透彻清晰的学生进行表演。

(2)改编剧本:由本班同学进行准备将课文改编。将人物之间的对话按照戏剧化的语言呈现,在括号里填写人物的神态与动作。(提示:找出描写烛之武游说语言的逻辑,揣摩烛之武等人的形象,想象人物对话时的语气特点。)

(3)排练演出:本阶段需要班级学生负责拍摄留念、合作剪辑,演出成果将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中进行宣传。

改编课文,以课本剧形式呈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审美创造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鼓励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分层设计作业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学生的个体发展存在诸多差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因素,把“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根据学生差异,实行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评价“梯度”分级,促进学生收获学习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对于文言文学习能力发展缓慢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参考课文注释,熟练地翻译全文并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对于文言文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其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选取文章具有感情色彩的段落,写一段对苏轼抒发情感的理解;对于文言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需要翻译全文和了解文意以外,可以对比阅读《念奴娇·赤璧怀古》《前赤壁赋》《后赤璧赋》,谈谈对这三篇文章作者所抒发感情的理解。

分层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家长参与作业评价,注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发现学生的特点,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能力发展缓慢的学生,采用鼓励性、表扬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对中等发展水平的学生帮助他们通过作业反馈,获取思维发展的途径;对高认知水平的学生采用含蓄的批评语言,帮助他们认识到作业中的不足,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改正。在评价方式上,鼓励学生采用自评、同学间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保持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作业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之一,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基本性质可以看出,教师需要以科学、民主的态度去对待语文作业。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情,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得法于内、操练于外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需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立足实际,设计出更多有益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清单,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效借鉴。

猜你喜欢

新课标作业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业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