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戏剧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谈清唱剧《冰凌花——永远的赵一曼》

2023-04-06

剧作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赵一曼冰凌唱词

■ 张 博

《冰凌花——永远的赵一曼》是2022年11月上演于哈尔滨音乐厅的一部清唱剧。它是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由国家一级编剧费守疆编剧、作词,由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张磊教授作曲。剧本以抗日英雄赵一曼为主人公,以她顽强奋斗、坚决抗日、实现理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以七个乐章的结构鲜活地塑造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员形象。

《冰凌花》的编剧费守疆先生对创作历史剧和龙江题材的正剧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他的《半江清澈半江红》《千里沃野》(现代评剧)、《鲜儿》(现代龙江剧)、《月照塞北》(新编历史故事京剧)分别由黑龙江省评剧院、黑龙江省龙江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首演,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奖励。《冰凌花》一剧延续了费守疆先生一贯的细腻笔法,在剧情设置、戏剧冲突、场景切换、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本文从不同人物的戏剧视角出发,讨论在《冰凌花》一剧中,编剧对主人公形象的多层处理。

一、主人公的自我视角

(一)赵一曼的个人独白

赵一曼的个人独白主要出现在第七乐章《星夜》和第九乐章《就义》中。其中,第七乐章引用了赵一曼的《滨江述怀》,用合唱与赵一曼的女声独唱呈现,而第九乐章则引用了赵一曼的《遗书》,用赵一曼的女声独唱呈现。

在个人独白的处理上,这部清唱剧没有在上述独白之外再设计其他的主人公独白式咏唱。编剧在这两个乐章大胆引用了赵一曼的两篇文学原文,不修一字,不改一词。《滨江述怀》和《遗书》都是为人熟悉的篇章,前者是作为抗日英雄的赵一曼所表达的誓愿,后者则是红色遗书之中著名的一封。《遗书》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嘱托,反映了赵一曼对不能陪着孩子成长的愧疚,陈述了赵一曼无法陪伴孩子的原因,表达了对儿子能成长为于国有益之人的愿望。此处,剧本的处理是直白的,却是十分有效的。剧本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利用观众对《滨江述怀》和《遗书》的熟悉感唤醒观众的记忆,而且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进而将观众拉入历史剧情。也就是说,剧本在此处通过共同的记忆,塑造了人物形象,获取了情感共鸣,实现了文化认同。

(二)对话中的赵一曼

赵一曼的对话主要发生在与亲人和战友之间。

第一乐章《出走》,用女声二重唱表现母女的对话,塑造了有理想情怀的青年赵一曼。赵一曼不甘在家中做温室花朵,而向往展开理想的羽翼去翱翔。剧中用“走出去就有天外天”“我说的很远在山外边”这样的唱词表达了她离家的愿望。在母女二重唱中,母亲所唱的“你说的很远真很远”与女儿所唱的“我说的很远真不远”形成了对比:对于不同的人物心境来说,一样的物理距离可以具有不一样的心理距离,惦念女儿的母亲、为实现理想的女儿意境的不同被作家用很少的唱词就鲜明地呈现出来,既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意相符,又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中国孝道精神契合。

第二乐章《惜别》,用男女声二重唱来表现赵一曼与丈夫陈达邦的对话。这一段精彩的对唱写出了身处莫斯科的夫妻二人在小我的幸福与大我的成全两相抉择下做出的决定和对未来的畅想。从歌词文本来看,该段落运用了精彩的排比和对仗,“到那时”为排比之眼,之后以诗歌与散文结合的形式续之,使文本节奏既有诗的规整、顿挫,又有散文的自由、柔缓。该段唱词如下:

赵、陈 (合唱)到那时……

山戴翡翠花铺锦

风和日丽燕报春

陈达邦 (唱)到那时……

重整河山齐奋进

故国春城草木深

赵一曼 (唱)到那时……

长城垛口抬望眼

亡国奴重新做主人

陈达邦 (唱)到那时……

拥妻儿照张全家福

给淑宁买条红纱巾

赵一曼 (唱)到那时……

相夫教子享安宁

灶台前系条花围裙

赵、陈 (合唱)到那时……

到那时……[1]

上文唱词有对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抬望眼,仰天长啸”的用典,也有对白玉蟾的“螺青山绾青螺髻,地锦花铺锦地衣”的借用,还有对胜利之后合家团圆、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的向往。作者在此借古人的诗词之形诉说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用今人的白话语句描摹温馨甜美的平凡世界,在唱词的文学形式与构思意蕴上,都有精妙之处。

第七乐章《星夜》以重唱方式让丈夫、孩子、母亲、战友与赵一曼出现在同一个戏剧场景中。在全剧最复杂的人物交叠场景中,赵一曼表达了对亲人的愧疚与想念,更提及了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姐夫引路开天宇”“秋瑾女侠为先驱”“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怒潮”“抗联宿营地”“二团的生死好兄弟,随我跃马横刀杀仇敌”等,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化身为浴血奋战的意象,唤起观众对历史的真实记忆,获得情感共鸣。

二、叙述人与合唱视角

(一)叙述人视角

清唱剧常常拥有一个叙述人,交代故事背景、铺垫戏剧气氛,弥补了这一体裁没有服装、布景、道具的缺憾。在这部剧中,叙述人不仅仅承担上述功能,还对赵一曼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第五乐章《冰凌花》中,叙述人在旋律的映衬下,讲到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小兴安岭脚下一个村庄,有一个长得好看、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叫冰凌花……”[1]的故事。这是虚设了赵一曼与抗联姐妹们在宿营地聊天的场景:战友们发现了在寒霜中绽放的冰凌花,惊喜地唤人来看。在这个部分,叙述人陈述了一个名叫“冰凌花”的女孩,为了挽救全村人民的性命,跟老天交换了愿望:光着脚丫跑遍冰川田野,在黑土地上播种,村民们就能获得救赎。这个故事好似理想照进现实,拯救世人于水火的英雄并不是拥有强大武器、精良装备、丰厚援助的精壮大汉,而是一个手无寸铁、外柔内刚、忠于理想、甘于奉献与牺牲的小女孩。一个看似弱势的形象作为拯救者出现了,与本剧主人公的形象完美契合。

全剧正是用冰凌花来隐喻赵一曼,赞扬她在寒冬中也能绽放的顽强生命力,歌颂她对代表着胜利的春天的向往。赵一曼身为女性的坚毅与力量、身为战士的顽强不屈,与故事中小女孩的似弱实强、似柔实刚的形象如出一辙。

因此,在这部剧中,叙述人成功地从自己的视角叙述了全剧的核心:用一个传说中的美丽女孩塑造了鲜活的、真实的赵一曼,用娓娓道来讲故事的方式让观众在隐喻与象征中丰满了头脑中的主人公形象。

(二)合唱视角

对于清唱剧体裁来说,合唱也常常承担铺陈剧情与氛围、评论情节与人物的作用。在这部清唱剧里,合唱的作用也非常突出。除了上述功能以外,本剧的合唱队还扮演着抗日战士群体形象。因此,在本剧中,合唱队既评论、塑造主人公形象,还以战友的角色衬托主人公形象。

第五乐章《冰凌花》的女声合唱紧接叙述人讲述冰凌花故事之后,她们演唱了《冰凌花》小合唱,实现了从虚构的冰凌花女孩到写实的英雄赵一曼的转变。这一段共有三段唱词。第一段唱道:“一个传说,一个念想,一朵小花,一个姑娘,一串血印遍布山岗,拱破坚冰,把雪片定在头上。”[1]第二段唱道:“一个生命,一份力量,一朵小花,一份善良,几簇鹅黄几缕芬芳,迎着寒风,把雪片顶在头上。”[1]这两段是对虚构的冰凌花的总结概括,是对前叙故事的总结概括,暗藏着对赵一曼事迹和形象的隐喻。第三段唱道:“有一支队伍叫‘抗联’,有一个女政委红枪白马,她是白山黑水的守护神,她是圣洁的冰凌花。”[1]这里句句不提赵一曼,却句句都唱赵一曼,从虚到实,却在实处写实事不写实名,让虚实的转换毫不突兀,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理解作者的用意,明白《冰凌花》全剧的立意。

三、剧中其他人物的视角

在戏剧中,人物是重要的要素。人物可以是戏剧的推动力,也可以是身份形象的相互印证。作为女儿的赵一曼,只有在她的母亲出现时才存在;作为妻子的赵一曼,只有在丈夫出现时才存在;作为母亲的赵一曼,只有在孩子出现时才存在;作为战士的赵一曼,只有在战友出现时才存在;作为循循善诱的策反者,只有在被策反的护士与警察出现时才存在;作为抗日英雄的赵一曼,只有在敌人出现时才存在。人物的形象之所以丰满,在于她在不同身份中呈现出来的相异之处具有强大的戏剧冲突;而人物形象的统一,则在于处在不同的身份、面对不同抉择时,每一个形象的侧面有共同的属性将它们凝结在一处,让人物不在戏剧冲突中分裂。而在《冰凌花》中,赵一曼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同样也在处理不同关系的时候面对着人性与理想的考验。编剧在处理这一形象时,既保持了主人公形象多面的丰富性,更维护了主人公抗战的、奋斗的、牺牲的精神统一性,通过不同人物对赵一曼的形象的描述,侧面描写了作为戏剧人物的赵一曼。

(一)亲人的视角

1.母亲视角

赵一曼的母亲出现在第一乐章《出走》、第七乐章《星夜》中。第一乐章,母亲送别女儿,虽然满怀担心,却仍然成全了女儿的愿望。在母亲第一乐章的唱词中,赵一曼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天渐凉,搭披肩,女孩在外别受凉。”[1]而在第七乐章的唱词中,“依旧不见老幺女,嬢孃泪眼盼归期”[1],则描述了离家许久却未曾归乡的赵一曼形象。

2.丈夫视角

赵一曼的丈夫陈达邦出现在第二乐章《惜别》、第三乐章《留念》、第七乐章《星夜》中。在第二乐章中,两人是热恋的新婚燕尔,是革命的伙伴与战友,除了温和的爱情表达,陈达邦更动人的唱词是对怀孕的妻子的描述:“天下第一苦,生就女儿身。十月怀胎独自忍,苦水泪水暗自吞。淑宁回国担重任,身边亲朋无一人。”[1]简单几句话,唱出赵一曼当时的处境与艰难,在她成长的年轻时光,在需要备受呵护的孕期,赵一曼却“回国担重任”,那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在战士的坚强与母性的光辉中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而在第七乐章中,陈达邦“不知母子何处栖,异国他乡千万里,望断天涯无消息”[1]的唱词也反映了夫妻二人因为各自的任务不得不天各一方,不得相见。这对于赵一曼一家来说,是战火纷飞下的无奈,是时代蹴就的分离,是自我选择的割舍,更是家国情怀的高义。

3.孩子视角

赵一曼的孩子宁儿出现在第七乐章《星夜》、第九乐章《就义》中。宁儿在第二、三乐章就已经出现在剧情中,但是他只出现在赵一曼的唱词、叙述人的陈述和一个虚设的照片道具中。演员的第一次登台是第七乐章,他唱的“借听邻家摇篮曲,梦向妈妈问归期”[1]反映出宁儿并没有母亲的陪伴,“借听”道出了孩子的无奈,而梦中问归期则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盼望。在第九乐章中,宁儿在赵一曼的《家书》唱段之前,念诵了曾出现在第三乐章的童谣:“小花猫,别挠墙,小花狗,别嚷嚷,妈妈怀里暖,妈妈身上香。”[1]这个童谣在第三乐章出现的时候是集体朗诵的,代表着夫妇二人对新生儿的期待,代表着对生命的盼望,而在第九乐章的再现是宁儿独自朗诵的,代表着书写遗书的赵一曼脑海中映现的过往时光,是对孩子的惦念与不舍。在这样的戏剧结构中,赵一曼接唱道:“宁儿,母亲对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1]令人格外动容,戏剧的冲突取得了一种温和但极有力量的效果。

(二)其他视角

1.战友、护士与警察的视角

战友出现在第五乐章《冰凌花》中,用合唱呈现,前文已有陈述。

护士韩勇义与警察董宪勋的形象出现在第八乐章《血浓于水》中。这两个人物本身是替日军看守受刑重伤的赵一曼的人员,但在赵一曼反复讲述抗日战争的意义和她坚强不屈精神的影响下,两位看守人员被深深打动,私放赵一曼离开,但遗憾的是赵一曼在逃离途中仍被日军追回。护士与警察这两个人物形象,是尚未觉醒的国人经由赵一曼的劝导和感化实现了民族精神觉醒的缩影。他们在二重唱中描述赵一曼是“遍体鳞伤依旧美丽的战神,病榻上一只折了翅膀的鹰”[1];对自己所经历的精神洗礼描述为“她是我们的同胞姊妹,那双对日寇喷火的眼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英雄”[1];而觉醒了的两位新“战友”,也表示“与你并肩前行,我们也要像勇士一样冲锋”[1]。这种描写侧面地反映出赵一曼不仅自身意志坚定、理想崇高,也并不放过任何一个帮助国人觉醒的时机,她所期望的是所有中国人以具有民族精神的面貌生活在这个世界,爱国应是人人应有的觉悟。

2.敌人的视角

日寇、敌人的形象出现在第四乐章《强盗入侵》、第六乐章《不屈》中。第四乐章描写了尚未与赵一曼谋面的军官耳闻的赵一曼形象,通过日军对赵一曼“让皇军损失很大,抓住她,抓住她”的怨念,展现了赵一曼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战斗力。第六乐章通过敌人对赵一曼用尽酷刑却无法得到任何情报,来反衬赵一曼不屈的精神,通过“这个女人难道是钢铁铸就”的反问,勾勒了敌人眼中毫不妥协的英雄形象。

赵一曼是一个真实世界中的典型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保家卫国英雄的缩影,是抗战精神的现实写照。清唱剧《冰凌花》成功塑造了赵一曼的角色形象,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主人公的自我视角、非剧情直接人物视角——陈述人与合唱团视角、剧情参与人的第三人称视角——亲人视角、战友视角、敌人视角等多个侧面共同塑造了一个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形象。

2019年,黑龙江省委发布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下简称‘四大精神’),激发了全省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省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黑土地上,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意志、坚定有力的抗日行动和燃烧血脉的民族觉醒,扎根在每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深处,可歌可泣。

注释:

[1]费守疆:《冰凌花——永远的赵一曼》,《剧作家》,2019年第6 期

猜你喜欢

赵一曼冰凌唱词
赵一曼:用“红枪白马”书写抗日传奇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冰凌花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冰凌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
冰凌花的梦
示儿书—赵一曼就义前留给儿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