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戏曲栏目文化传承与娱乐功能协调发展探讨

2023-04-06赵凤群

剧作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戏曲栏目传统

■ 赵凤群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电视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在戏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一些崭新的电视戏曲栏目应运而生,戏曲文化也借助电视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和发展平台,涌现出了众多优秀作品。特别是近些年来,受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电视戏曲栏目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发展,迎合现代化的审美意趣,顺应时代潮流,在创作上融入了真人秀、知识竞赛、故事化讲述等形式,内容上也从传统戏曲向传统与现代结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视戏曲栏目文化传承和娱乐功能的协调发展,这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电视媒介有效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一、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栏目创新

电视戏曲栏目发展要根植民族文化,地方电视戏曲栏目要根植本土。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地方剧种,优秀的电视戏曲栏目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传播力强,而且能够发展成为宣传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戏曲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来自民间也植根民间,弘扬发展地方戏是电视戏曲栏目策划的重要方向,也是戏曲栏目发展的基点。但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一些电视娱乐节目盲目照搬国外节目,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虽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但是却严重影响了电视栏目策划的长远发展。同时由于存在着功利化的氛围和倾向,戏曲或影视制作行业也较为焦虑。现阶段的电视戏曲栏目制作同样也存在着抄袭现象。由于深度挖掘民族文化需要很大的工作量,不能够快速地进行流水化的栏目制作,现阶段的戏曲制作人有的会将目光投到国外来选取那些现成的影视栏目来降低自己的工作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戏曲栏目创作的主旨,不利于我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事实上,电视戏曲栏目的生产和传播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资源,必须在坚持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与国外优秀文化有机融合,才能推动栏目创新。弘扬民族文化是推动整个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之一,要从我国广袤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故事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努力做到在现代的戏曲文化创作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故事,并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同当代我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行融入,以更好地发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争取在现代的戏曲影视栏目制作的过程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更为饱满的姿态和状态展现出我国戏曲所蕴含的精神特质。

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原创中韩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栏目主创人员以“时尚向传统致敬”为宗旨,创造性地将戏曲文化同娱乐相结合,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并添加各式各样的任务,将戏曲同真人秀结合起来,将戏曲文化中独特的动作、唱腔、服饰及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等穿插进娱乐节目中,以游戏形式巧妙展示出来,少了说教,多了趣味,戏曲不再是老一辈的象征,也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而且节目组大胆选用金钟国、熊黛林、安七炫、金圣洙、郭京飞、蔡琳等中韩年轻演员,由他们向戏曲专家拜师学戏,增强了戏曲的亲和力,有效处理了传统文化传播中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实现了文化传承和娱乐休闲的有机融合。

二、感知受众审美,创建优秀节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性是大众文化的突出特征,电视戏曲栏目主创人员需要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才有可能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媒介产品。观众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检验一个节目质量的最佳标准。想要进行优秀戏曲影视节目的创建,必须要从根本上感知好受众的审美变化,以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创作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戏曲文化的实际需求作为每一个戏曲影视工作人员的追求。首先,针对不同观众群的电视戏剧栏目需要根据固定观众群制定固定播出时间,比如面向老年人的戏曲栏目,因为大多数老年人习惯于早起,可以尽量安排在早上,比如播放一些经典老唱段、名家名段等。如果将面向老年人的戏曲栏目放到了晚上或深夜,那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观众的流失,不利于保证戏曲栏目的健康发展。同时老年人也会因为在白天或清晨没有收看到自己喜爱的节目而产生怨言或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人民群众对于戏曲栏目的不满,不利于戏曲栏目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少年儿童多在傍晚放学,面向少年儿童的戏曲栏目可以安排在傍晚;因为年轻人多在晚上下班回家,面向年轻人的戏曲栏目可以安排在黄金时段。同时对于戏曲节目的选择更要充分地考虑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不同戏曲栏目的实际需要,老年人更偏向于传统的戏曲节目,而年轻人则会更偏爱那些融入了潮流或现代元素的戏曲节目,这样就可以区分出不同时间的栏目特色。如果将融入了现代或潮流元素的戏曲栏目展现给老年人,那么大部分的观众可能会觉得现阶段的戏曲创作会存在着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影响老年人对于当代戏曲艺术创作的看法。而如果将传统的戏曲栏目展现给年轻人,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当代的艺术创作不能够与时俱进,或显古板,从而渐失观赏兴趣。

另外,除了根据栏目主要观众群确定节目播出时间外,还要注意做好电视戏曲栏目设计。在栏目名称、片头片尾、宣传片等方面,不仅要贴合栏目内容,还要注意创新,具有节目特色。除此以外,还要注重栏目主持人的包装。主持人是栏目对外的第一形象,特别是戏曲栏目,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主持人应有的素质,还要储备大量的戏曲知识,既不能说外行话,也不能满嘴专业术语,必须深入浅出,让戏曲专家觉着在理,普通观众听得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够兼顾到社会的需求,为各年龄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展现出喜闻乐见的新型戏曲形式,最大程度地吸引不同群体对当代戏曲创作的兴趣。比如白燕升,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他本人不仅精通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众多戏曲剧种,而且还具有不错的唱功。在《戏苑百家》的某期节目中,要介绍山东高密的地方戏剧种——茂腔,白燕升并没有生硬地介绍,而是采取访问家喻户晓的人物莫言的方法,由这位生于高密、长于高密,作品中融入不少茂腔色彩的文学家,通过自己的童年经历讲述茂腔对于高密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引发观众共鸣,进而达到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三、创新戏曲呈现形式,打造绿色娱乐作品

当前,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栏目除了忠实的观众外,还有很多流动观众和潜在观众,这一部分的观众是现阶段我国戏曲领域的潜在发展对象。对于这部分观众,栏目主创人员要着重思考如何吸引和培养他们,以新颖的呈现形式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同电视戏曲栏目的忠实观众不同,这些流动和潜在观众可能是偶然接触戏曲或者只是因为对戏曲好奇,当他们对纷杂的外来文化感到疲惫时,他们会格外向往传统的民族文化。这类观众群体的本质并非是喜爱戏曲艺术,而是对传统文化具有好感进而对戏曲艺术产生了一种连带性的好感而已。所以就必须要考虑好和利用好这一类人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以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激起该类群体的兴趣,将他们带入到戏曲文化和创作的美妙世界中来。至于吸引这类群体的节目,既不能够完全的潮流化和现代化,又不能够过于传统和古板,而是必须要创新处理好现阶段的戏曲创作和呈现形式,进一步打造绿色娱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该类群体对戏曲文化的实际需要,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他们的兴趣。这个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媒体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带动观众“自觉”和“自发”地向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靠拢,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担。电视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介,为了发挥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承性和娱乐性,广大戏曲栏目主创人员要追随时代发展潮流,注重栏目的娱乐性,积极创作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对此,很多电视戏曲栏目着力创新戏曲呈现形式,打造绿色娱乐作品。比如《中国戏曲大会》作为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的首档全民参与的传统文化节目,栏目主创人员借助视听题、辨识题、剧目题等多种类型的竞技答题方式,巧妙融合了戏曲的知识性、规律性和趣味性,将戏曲同生活进行了深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带领观众体会到了戏曲的精华和能量,唤起了民众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又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音乐频道联合打造的首档大型戏曲综艺栏目《中国戏歌》,开拓了全新的戏曲节目形态。节目分为八集,包含47 首戏歌佳作,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诠释和推介中国戏歌的内涵,每首戏歌都由一位与戏歌作品或演唱者有关联的人解读,比如由焦裕禄的女儿解读《家风代代传》,由抗联老战士解读《我是中国人》,等等。然后再由戏曲专家、演艺明星、民间高手等演绎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武术等各种元素的戏歌作品。如此,将戏曲贴近现实生活,缩短了戏曲同观众的距离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吸引了很多原本对戏曲艺术鲜有关注的观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四、加强观众互动,增厚节目基础

戏曲专家朱恒夫教授曾说:“中国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劳动人民的艺术。”民间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点,要让电视戏曲栏目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要让戏曲重回民间,获得电视观众的认可。过去一段时间,以电视为首的传播媒介总有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如今,伴随着现代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受众的主体意识加强,他们更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改变媒体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甚至希望能够有计划地参与到戏曲栏目中。因此电视戏曲栏目的主创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深入百姓生活,尽量通过娱乐化形式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加强同观众的互动,以增加节目黏性,培养观众,增厚节目基础,在吸引观众的同时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事物要发展,离不开新生力量支撑。当前电视戏曲栏目的受众多年龄偏大,戏曲艺术要传承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热爱戏曲,让戏曲走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戏曲文化同我国最富有活力的青年群体相结合,在现代的全新历史方位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栏目主创人员要注意挖掘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从年轻人的爱好出发,策划符合他们审美需求的戏曲节目。比如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策划戏曲栏目,借鉴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些节目形式,邀请明星体验传统戏曲文化和少年儿童互动,逐渐引导他们发现戏曲艺术的魅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戏曲、喜爱戏曲、传承戏曲。或者模仿一些选秀节目,由戏曲名家担任导师点评少年儿童的唱功,传授戏曲知识,分享戏曲艺术。同时,戏曲栏目还应走下荧屏,邀请戏曲专家走进校园,同爱好戏曲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普及戏曲知识,开设戏曲兴趣社团等等,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发现戏曲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央视戏曲栏目《跟我学》多年来一直探索寓教于乐的戏曲教学方式,以拉近普通民众与戏曲的距离,经常邀请常贵田等跨界名人来讲解戏曲知识,让观众以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学习戏曲知识,激发他们的学戏兴趣。

不仅如此,电视戏曲栏目也可以充分发挥观众的力量,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戏曲栏目内容。伴随着戏迷文化素养的提升,配合高质量的数码设备,各地的戏迷演出和比赛活动等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质量都比较高,有些甚至比记者报道更加及时和生动,电视戏曲栏目可以酌情采用这些内容,拓展素材来源。另外,戏迷创作的认真严谨的观后感和深入人心的诗歌散文等都可以在电视戏曲栏目中适当选播。如此,在为观众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机会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戏曲文化发展,实现文化传承和娱乐功能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戏曲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近些年,戏曲却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年轻人,在日益娱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越发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电视作为当前普及率极高的媒介平台,同戏曲结合,电视戏曲栏目主创人员不仅要弘扬民族文化、创新戏曲呈现形式、推动栏目创新,还要感知受众审美、加强同观众互动、增厚节目基础,进而实现电视戏曲栏目的文化传承和娱乐功能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戏曲栏目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关于栏目的要求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栏目主持人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