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少波戏剧评论实践及启示

2023-04-06

剧作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艺戏剧创作

■ 孙 檬

马少波(1918—2009),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他改变了对我国传统戏剧规律的认识,掌握了戏剧的基本规律,并提出自己关于中国戏剧革新理论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1]。目前,对马少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新编历史剧及他对中国戏剧革新的贡献上,但不能忽略的是,马少波既是戏剧家也是艺术评论家,戏剧批判是其著作中的主要成分。在马少波的戏剧生活构成中,他的批评内容以话剧居多,也包括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其批判标准和语言体系大多来自革命时期中国话剧运动的实际活动,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看,这应该是当代历史文学理论及批评理论话语体系在形成及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研究马少波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对于加深理解现代戏剧批评史,以及加强对古代戏剧批评与整体历史认识,进而支持对当代戏剧文论批评学科的体系建设,无疑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一、用善意的批评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从当代文学来看,马少波虽然撰写了大量的剧评,但并未对剧评或文学批评的内涵、其评注的基本面貌做出明确界定。五卷文集《文艺评论》中收录了作家300 余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是马少波评论的两个最活跃的时期。马少波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前后两个不同时代中国戏曲的发展,通常离不开其本人对历史戏剧发展的基本认识。马少波指出,批评是科学范畴,和创作分不开,它不仅仅是衡量别人创作水平的尺度,而且反映到自己的创作中。因此,国际上多数人都相信马少波是杰出的中国戏剧家,但实际上,他个人始终认为写剧本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2]。他曾说:“我的科研领域是戏曲理论,业余写作戏剧,我的创作理念就是将理论知识与文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我本人的戏曲创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你可能要说我的戏剧作品是我的理论研究成果,其实也是将理论知识和创作实际有机结合的艺术产品。”这种有些奇特的艺术观点实际上表明,马少波认为,具有思想价值的学科的创作必须严格遵循这一理论思想。

在马少波看来,艺术领域的问题首先要通过批评来解决。他非常重视批评研究在批评创作世界中起到的主导作用,认为如果没有批评,创作就会停滞不前,但对创作有帮助的批评应该是“友好、善意的批评”。正如他本人所说:“批评必须是一种善解人意、可以治愈的态度。”对批评的作品应进行友好公正的理论批评,从而对文艺创作起到一种帮助和启迪教育的作用。他还特意强调:“再多的文学批评也无法取代行政命令,文学批评和行政命令必须严格区分。”他认为,要禁戏应该基于司法部门的实际看法,而不能以评价本身来做出判断。特别必须注意评论人和观众之间的特定关联,他甚至指出观众有时候也必须加入评价艺术之中,这可能是真正影响评价艺术促进创作的关键原因——“我们必须时刻重视观看者在艺术创作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相信这些观看者具有与艺术家在一起长期合作交流的极大可能性,只有基于这样,才能最终在实现艺术自由表达形式上事半功倍。”不得不说,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戏剧批评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戏曲批评的“艺术”标准

马少波先生对戏剧创作过程、现状、思想、代表人物等评价,都来自于他对戏剧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也是基于自己对其的理解进行的创作与评论。一般来说,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戏剧创作属于一项带有个人精神品格、创新意识的工作,在戏剧创作中应该重视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和独创性,并引导和支持他们在“写什么和做什么”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可以促使他们创作更多作品。第二,戏曲创作属于个人作品的类型,在创作期间并不能靠行政命令来统一,然而,戏曲艺术也是一门需要集体合作的综合艺术,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创作作品。第三,创作剧目时要保留民族特色,在创作期间应当积极鼓励革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创作新剧目,又或是编排修改传统剧目时,都要注意思想内涵的融入,力图在创作期间可以保持其民间艺术特点。第四,戏剧作品的发展核心是推陈出新,关键是戏剧发展期间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马少波不但重视戏剧的艺术本质与特征,同时可以从艺术结构的视角创立戏剧样式,从现代艺术创作与发展的语境下审视戏剧,正确看待戏剧与艺术作品间的联系[3]。正是在这样的戏剧理论的引领下,马少波戏剧评论带有强烈的文艺社会学特色。在评论戏剧创作过程中,他首先提出了可以将限制艺术的“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只有将其结合才可以追求平衡和进步,马少波对“艺术”价值的认识与思考尤其反映了这一点。在马少波看来,“编剧、表演、音乐、美术、舞台工作都有技巧”,对于整个剧作的表达而言,作家的文学功底、编剧的讲故事功底、导演的策划功底,与戏曲演员的挂喉、踹脚、低腰、转头无异,都会直接影响戏曲创作的效果。在此期间,如果出现技术的缺乏就会影响艺术的质量,然而,马少波所说的“艺术”,并不是指纯粹表演手段的运用,更并非指单纯的一个艺术风格,而是指生活中存在的一个艺术现象。

1959年,青年川剧团来京演出的《白蛇传》使人眼花缭乱,演出前备受期待,演出期间获得一致好评。马少波指出,这些夸张的手法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手法表达的是人物。马少波多次表达:“所谓技法即是应用技巧的一种使用方法,也就是表达思想的方法,在思想表达方面能够恰当地表达思想内涵,这也属于一种文艺手法。”对于剧作作品的表演,马少波始终强调思想风格和丰富的创作手法,批评表演中不足的及艺术涉及不够的地方,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个性的深入刻画,让一些人更深地感受到了旧社会封建制度对人内心产生的一种强大压迫,激起人们心中的反抗意识,揭示了为什么人们还生活在某种腐朽封建势力统治下,并陷入了痛苦和疲惫的状态,因此形成了对艺术力量的批判[4]。马少波认为,艺术作品表达的中心思想应该是艺术形式“表现”,而永远不是表达“唤起”的。可以这么说,马少波一直以来持有这种怀疑态度,因时代变迁或含蓄或明示,但从未如此简单。作品《老鼠夹》颇具创新性,以捕鼠防虫运动的方式描述了某些农村干部的工作状态,农民必须根据强制命令和不成比例的奖励来捕杀老鼠,搞得农民必须以养老鼠来应对失败的“任务”。作为评委,马少波首先肯定了这部作品的构思,但批评其缺乏人物塑造和艺术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提出“优秀的作品不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还要用正确的妙语、观点,还要以酒为酒,以花粉为蜜,潜心制作艺术,使其具有艺术魅力”。

三、文艺政策的命题化

马少波的文艺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他真正的文学批评始于1943年。《马少波文集》五卷《文艺评论》亦以此文开头,比如,他在《乐与木刻》一诗中用了两句“星辰喃喃,黑虫又爬出巢穴”,就连军政学院的老师也没有猜到意思。他问:“诗不就是‘隐’,而‘隐’绝不会像谜一样!”文章还对《夫妻》剧作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指出虽然剧中女主角“三镰姐”是一个来自沦陷区的普通乡下人,却在实际生活与交流中依旧可以在话语中充斥着“绝对”“明白”“尝试”“完全”“我同意你的意见”“祝你成功”等字眼。他不同意机械地、简单地借助政治来描绘文学艺术,也不同意将文学艺术视为政治的版画,他极力将党的文艺政策和政治主张纳入艺术的内在规律,认为文学批评是艺术的重要载体。

马少波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现实批评思想实际上作为一种“话语翻译”理论,即把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现实政治利益诉求转化为有关艺术创作理论的重要理论政治主张,让艺术工作者不仅可以充分理解,并且也能够在中国今后的文化生活和文艺创作过程中自如地运用。从马少波先生真正走向文艺评论道路开始,“推陈出新”就成为重点内容,这也是毛泽东于1942年在延安平剧院题写的最早题词。1951年,当中国戏曲研究会建立后,毛泽东又重写了一遍。马少波还当面去问毛泽东你怎么来理解“推陈”这个词。毛泽东说:“旧的东西都是旧的,过去的东西都叫旧的,也就是所谓的传统,传统有实质,也有碎片,所以必须改革,推出文字可以理解为推开旧的,传统剧目要彻底剖析,崇尚民主的精髓。”1951年11月,马少波在北京文艺周刊讲座上发表了《天地的意义》,并撰写了题为《正确落实“引进旧带新”政策》的文章,强调歌剧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马少波始终将新剧目的建设作为提出这个新提案的一项核心环节,并结合许多具体题材的优秀剧目进一步体现自己一贯的思想观点,再次表明马少波将政治意图与艺术逻辑相结合,强调了“呈现新”原则的独特性。因此,戏曲创作者能否真正实现“推陈出新”这一基本理论,也是马少波在衡量戏剧创作特别是对中国戏剧发展与改编时的主要标准要求[5]。

马少波是一位剧作家和评论家,如今也被重新定位为一名文艺类型的学者。马少波一直致力于探索用艺术中的政治语言结构和艺术语法体系来解决我国文艺政策实施中碰到的许多问题。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少波同志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深入面对戏曲中各种问题,简单分析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然后引导实践。”他撰写的一些文章易于我们阅读、理解和记忆,通过多角度分析对比和逻辑论证,准确连接和引导当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各种生活实际问题。但是,如果进一步仔细去体味他的文章,你也许会慢慢发现,他在分析社会当前发展情况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实是有联系的,即考虑这些特定现象是否与其发展的思想政治文化和道德精神世界观相和谐。进入新时代以来,文艺理论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兴起,此次对马少波关于新形势下文学评论体系创新工作的重新梳理研究,大概就是现实意义所在。

注释:

[1]张清芳:《从性别视角重新解读参军救国的历史女英雄形象——以胶东红色戏剧家马少波作品中的女英雄为考察中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0年第4 期

[2]陆佳媛:《2018/2019 德语剧作评论与综述——兼论后戏剧时代文学危机》,《美育学刊》,2020年第5 期

[3]胡一峰:《打捞评论家“马少波”——论马少波的戏剧评论实践及启示》,《戏曲艺术》,2020年第2 期

[4]李玲:《冈崎俊夫与梅兰芳及〈东游记〉》,《中国戏剧》,2021年第7 期

[5]娄雪晶:《戏剧〈枕头人〉的剧作策略和舞台再创作探析》,《剧影月报》,2022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文艺戏剧创作
1942,文艺之春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文艺范
戏剧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