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
2023-04-06白璐
白 璐
(山西工商学院思政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地处中原地区,是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两大文化区域的结合地,在地方精神传承方面既有历史见证也有文化延续。在第二个百年赶考路上,全国一盘棋,各地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山西的“绿色革命”也呼之欲出。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针对地方地域特色提出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全方位推动”为横向维度,以“高质量发展”为纵向标尺,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发展关键词,带领山西3 500万人民共同奋斗,共享发展成果。在此过程中,山西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都要随着整体发展进行更新和转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挖掘省内文化、文物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培养出具有山西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山西高等教育特色不明显,应用型高校建设起步较晚,对教育定位和制度体系缺乏深入探索和思考,没有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地域差异、发展差异为山西地方企业量身定制实践课程,学校理念、校内资源布局、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未形成地方特色,在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在,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才能使学生坦然应对时代变革[1]。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定位和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要顺应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知识不仅通过讲述和文字表达方式,更要通过有血有肉的案例和真切历史事件还原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体会到历史的碰撞,从而做到对爱国主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层次理解和共鸣,让文化自信融入学生的教育成长中。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都迫使山西应用型高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发现短板、总结经验、多角度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大学生。
1 现阶段地方应用型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地方应用型高校界定不明确,人才培养体系缺失
现阶段山西应用型高校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建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教学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理念大多依旧沿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管理方式和培养理念,大多在课程中调整了实践教学课时数或者对授课计划进行模块式调整,这类模块调整多体现在授课内容的章节合并、知识点梳理方面并未在应用型教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尝试和改革;第二类是高职院校升本后的本科院校,此类院校转型后由于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教学运行等方面都在经历改革后的调整,还未形成统一范式,但是此类院校实践类课程较为丰富,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现阶段各省高校多在探索阶段,还未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总结出统一标准和体系,这会带来以下影响:一方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缺乏榜样及标杆,错失了大量发展机遇,耗费了大量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山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在新的“绿色革命”下对人才的精准需求也给山西应用型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有待提升
首先,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较为滞后。人才培养方案是纲,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融入地方特色元素,大多只是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课时量和实验实训环节的部分调整,在课程结构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并没有进行应用型的深入融合。其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模式。课程设置未针对本专业进行产业技术和前沿学科的融合,未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调整,导致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最后,教师结构和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较为单一。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印发的《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中对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要求提道:“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其中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占比不低于80%。”从质量上来说,双师双能型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双向跨界能力[2]。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当中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是企业经验和服务企业的时长都有待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居多,虽然部分应用型高校加入了“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等,但由于学分、学时的限制,现阶段山西省应用型高校大多未在某一行业或者领域突出应用型的教学特色,较少应用型高校能对本地区企业产生协同效应,助力企业发展。
1.3 地方应用型高校地方特色不明显,应用型人才识别度较低
山西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多是新建本科院校或者是高职院校升本,在建校之初没有正确定位将办学目标和地方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这一思路,导致特色凝练不显著。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造成人才培养断层,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高校对企业的服务能力不强,贡献度较小,导致企业的热情逐渐减退。这种不深入合作延伸到校企相互赋能逐渐弱化,影响本地区企业的发展,也导致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形同虚设,最终造成应用型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无人才可用的局面。
2 地方应用型高校利用地域资源进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探索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
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3]。大部分应用型高校以服务本区域,辐射周边地区为目标。定位明确之后,这一理念将引导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针对本地区发展进行设计。这种培养方式对企业发展来说,减少了与新员工的磨合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对高校来讲,在课程建设方面能够及时反馈最新信息,反映就业方向,有效提升就业率;对社会来讲,为本地区发展培养了懂专业、有精神传承的应用型人才,为人才方阵提供了充足后备军。应用型高校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注重引导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精神凝练。企业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结合传统优秀文化来升华企业文化,打造特色企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使命之一是培养服务本地区的人才,要有课程特色,突出“课程味道”,这种以地方特色为内涵,以学科研究和企业实践为外延的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细化[4]。综上,这种 “理论+实践+地方文化”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才是适应地方特色发展的时代新人。
2.2 以双向需求为载体,发展潜力较大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办学方面依据自身优势,以课程建设和课程设置及时更新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发展为落脚点,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和本地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5]。在部分有潜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学科进行深耕,逐渐通过学科建设凝练办学特色,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对学科建设进行针对性的整合。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6]。学校对理论知识体系梳理、基础理论教授、德育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重点关注,使培养出的学生德育达标、五育并进,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赵志群教授曾经提出观点: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实践[7]。要充分发挥本地校企联合一体化特色,以产业学院的建设合作为目标,通过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实习实训,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师资共建,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与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横向课题合作、专利研发,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方案。与此同时,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融入新的思路和地方文化,做到与高校发展同向同行,既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带动企业发展,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改进依据,带动高校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
2.3 地方文化融入教学,增强文化自信
地方文化作为本地区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生活的精神价值凝结,对本地区人民来说厚植了文化情结。山西作为地方文化历史悠久的大省,在精神传承方面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地上文物资源。从地理位置来说,山西是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的结合区域,拥有民族团结的历史基础。地方高校是区域内的文化中心,应用型高校要根据本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发展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知识+技能+区域文化”的培养模式,为区域发展输送人才,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宣传和传承,做地方文化的传播者。
3 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3.1 专业设置契合区域发展
应用型高校要充分结合区域发展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链和发展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山西是煤炭大省,全省40%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现阶段,山西省正在积极由“一煤独大”的旧状态转变为煤炭资源综合整改利用的新状态,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双碳”目标引领我国实施低碳转型,以低碳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文明形态逐步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8-10]。山西由原先的“煤老大”逐渐转变为“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链部署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支撑,创新是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山西省应用型高校要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现在及未来可能遇到的瓶颈,提前部署,重点之一就是要把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转变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专业内涵建设,通过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凝练专业精神,建立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和具有地域特征的识别度。高校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计,在专业设置和划分方面要大胆创新,根据地域发展特征,从本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社会层面用工、高校课程开设质量、学生渴求知识、本地区优秀文化传承等多角度协同发力。专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增设“小学期”课程,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前沿或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以发展为契机进行前瞻性专业整改,打破固有专业设置壁垒,积极利用产业优化大环境。以行业为依托,紧跟行业步伐,为地方经济量身打造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发展,履行应用型高校对社会的人才培养责任和义务。
3.2 课程设置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的右玉精神,还有刘胡兰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晋商精神等都是在山西大地多年孕育而成。山西高校的使命就是要把精神传承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培养促进区域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山西应用型高校在人才梯队的培养方面要有更明确的责任和担当。山西应用型高校的使命就是要把精神传承和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做新时代的答卷人,力求培养出精专业、明历史、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时代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地域差异、发展差异,从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特性方面量身定制实践课程,将专业集群建设成办学特色[11]。知识的传授可通过“体验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还原历史事件,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碰撞,从而做到对爱国主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精神的深层次理解。结合地域文化和课程特点打造“情感体验式”教学,重视通过体验引导情感认同,将价值理念转换为“身临其境”的直观形象进行感化与熏陶,激发信念追求,力求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3.3 整合利用地方资源,重视实践教学
山西应用型高校自身要优化实践类课程,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入手,加入企业建议,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和重构,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利用线上资源和网络技术对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进行实操,利用线下实验实训场地进行校内人才培养,让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就重视实践项目设计的完整性、真实性。理清专业布局,重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治理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2]。用足用好校内和校外资源,高校要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深入行业,深入一线进行合作,将企业的优质资源引入学校的实验实训当中,联合开发教材、联合研究课程设置、联合构建创新型育人模式。
3.4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应用型高校要充分重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利用赛事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以及学生队伍。利用赛事建立优质双创师资队伍,吸收更多创业导师,通过指导创新创业类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校内组织方面,遵循分层分段组织双创教育。分层开展“学校—学院—班级”创新创业教育与活动,分段开展双创实践,依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针对在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选出典型示范,通过主题研讨、交流,形成良好氛围。在参赛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备赛、参赛,以赛促学,树立典型示范,利用榜样力量引领风向。
3.5 增强学科间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的两个标志[13]。从学科分类来说,各学科都是独立体系,但是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各学科间又是相互交叉,没有明显界限。现阶段,“绿色革命”的实施对产业链升级换代提出新的要求,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广泛。尤其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讲,应当通过双学位、辅修制度甚至公共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涉猎范围。以专业为中心,辐射多学科,以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多学科综合培养。
3.6 更新教学评价体系,加入实践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它具备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功能。应用型高校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应用型课程改革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支撑,以企业和产业学院为链接对象进行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指标和全新教育教学模式与之匹配。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以学生的获得感和动手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是实现应用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从课堂内外获得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需要全新的考核体系。从评价体系的改变需求倒推教学的课堂要求,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课堂模式。这要求改变教师主讲人的常态,逐渐由原先的课程主讲向课程主持人转变。还要求积极调动各类社会资源,通过模块式、任务型课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注重过程性考核,改革过去教学评价体系“一刀切”的考试模式。建议考核方式改革实行“四结合”的考核体系与方法,即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改革重点聚焦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平台等方面。
3.7 利用线上资源,更新教学方法
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引发高等教育领域深刻变革。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熟悉程度非常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要用好网络资源进行创新性网络教育,利用好网络和大数据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分析和资源整合。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锻炼信息辨别能力、学习筛选信息的方法,利用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统筹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力,加大对校企新媒体渠道的规划力度,树立社会、高校、企业一盘棋的意识。
4 结语
凝练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结合地方文化进行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和重塑、更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当中的重要工程,也是地方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才储备战略。山西应用型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学习借鉴其他各省市的优秀经验,利用当前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机遇,统筹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发展需求,凝练特色,最终形成优势互补。以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课程创新、师资共享为抓手,共同发力,提升山西文化的感染力,助力山西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