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

2023-04-06宿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业务管理审计工作信息化

宿 敏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审计局,山东 潍坊 262600)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审计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审计工作必须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开展管理模式创新,才可推动审计业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1]。

1 企业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审计,是指由专职审计机构依照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核,在取得充分、适当的证据基础上提出结论的一种经济鉴证、评价和监督活动。按审计工作的主体(执行者)划分,有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等;按审计的内容划分,有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按执行审计的时间划分,有实时审计、事后审计、跟踪审计和复审等。审计工作主体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准则来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对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审计信息化的内容包括:(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2)利用现代信息渠道来实现信息搜集与整合。

在实施内部控制的同时,也要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审查,并运用风险评价体系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在审计业务管理工作中,要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先要对计划的实施全过程、报表的结果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以便让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审计活动。另外,由于审计业务管理工作是一个相当繁杂的工作,涉及各个领域的监督与调查,通过采用信息化发展管理方法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审计记录的准确度,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2]。

2 企业审计信息化的信息共享机制与业务协同的价值

2.1 有益于增强企业审计监督的实效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地加强各部门对审计信息的管理与维护,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当其他业务部门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利用审计资料,对各部门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使其更好地执行审计职能。通过对审计数据的分享,可以扩大对企业内部的审计监控,保证企业内部的健康发展。

2.2 有助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不仅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还可以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审核。在审计信息分享的基础上,可以使特殊的审计单位在进行信息交流时能够迅速地完成数据传输,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提升工作效率。

3 当前审计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审计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审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的过程。但是在实施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审计项目不够完善,内容规划不够全面,审计制度不完善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审计机构在对中长期审计计划进行编制时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和规划,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得审计工作缺少连续性和协调性。另外,由于数据库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非常容易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盲区”的出现。再加上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目前的审计机构难以对审计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尚未形成统一的审计业务管理标准,导致审计业务管理工作滞后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在审计业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落后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导致整体审计工作的低效,详细问题如下:

3.1 机构设置不甚合理

部分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都缺乏独立的机构来行使权责,并且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和其他部门在职能上存在交叉,使得审计部门难以在职能上行使相关权责。由于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审计部门也难以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目前,很多企业在审计部门仅设置了一个科级单位,并且单位的地位较低,易受其他部门领导的间接领导,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审计结果的公正性难以得到保障。

3.2 审计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企业在审计方面实行了审计的全覆盖,这对于加强审计工作的全面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也意味着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同时企业并没有加强审计部门的建设,部门工作人员数量不一定有所增加,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得不到持续提升,这就导致企业审计部门工作人员难以胜任大量的审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审计工作包含经济学、法律学、工程学和财务学等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审计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知识都有涉猎,这样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3]。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复合型人才比较稀缺,企业审计部门领导都是轮岗的政工干部,对于审计工作的具体流程并不了解,这就使得企业审计工作出现困难时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导致审计工作成效不如人意。

3.3 制度不完善

目前,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完全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审计制度体系,缺乏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机融合。甚至一些企业只是在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内容中涉及审计,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没有制度规范,导致审计工作混乱无序。

3.4 领导干部权责不明确

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化工作,在审计过程中以经费使用管理为主,进而了解审计工作的所有流程。经费管理是审计工作流程制定的前提,对经费使用情况缺少数据分析,很难做到审计工作职责的有效分配。当前部分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相关领导干部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对于审计知识掌握并不充分,相关工作经验也较为匮乏,难以明确管理责任标准,导致企业在开展审计相关工作时出现很多职责上的失误。

3.5 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首先,部分企业不能合理确定自己的审计目标。目前我国的审计机构普遍缺乏信息分享和业务协同的观念,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其次,当前的审计工作只限于个别的企业,还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4]。

4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4.1 拓展并实时更新数据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审计平台进行适当调整,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审计信息系统,通过建立内部管理数据库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现行审计管理体系应当根据内部资料的变动和审计工作重点进行改进,合理地设置审计机构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必须尽可能全面、明晰地掌握当前的管理体制、人员构成、财务隶属关系等情况,同时还要对各部门的主要工作、关键财务负责人基本信息等进行详细说明,及时总结审计业务管理经验,定期更新审计业务管理资料库的有关资讯,以充分发挥审计系统的效能。

4.2 科学制定年度审计方案

要使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必须根据相应的审计目标和具体要求进行周期性的管理和科学的安排,保证既定的计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对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与现实相适应的前提下,把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确保审计方案的科学性。由于审计工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已有的资源,制订科学合理的年度审计方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协助员工搜集有效信息,拓宽信息搜集渠道,并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针对工作要点做出集中整理,落实审计方案。

4.3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管理

审计机构在执行审计期间,更应该注重审计项目结果的准确性,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开展审计。并运用信息技术对审计成本相关内容进行评估,从而发挥审计业务管理的价值,通过对各业务单位和工作人员进行考评,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此外,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因此,需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员工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化审计工具。通过定期开展审计专业知识讲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主观原因而造成的工作失误。针对企业审计数据库开发专门的软件,以加快数据搜索速度,从而提高审计业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利用云计算操作相关软件,首先应该做到熟悉网络知识[5],要求审计质量管理人员精通信息化技术并熟悉网络环境,提高审计工作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确保其可综合运用网络技术,提高软件使用技能,提高其对大数据的认识,促使审计质量管理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

4.4 实施软件二次开发是关键环节

信息化技术能够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辅助,可满足审计单位单独获取数据、信息所需。抽样统计、对比分析等数据分析工作通常情况下是以审计软件作为核心开展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审计工作中,社会、企业的内审等都是通过使用软件来确定特定使用者,再通过软件开发商对软件模块、功能区域等进行二次开发。定制行业模板、底稿模板、查账模板等都是根据企业的审计师以往的工作经历而开发的,这些模板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制定模板期间,模板与实际内容符合度需审查,判断其开发意义[6]。

4.5 实际标准的业务流程是重要事项

信息化的审计程序性、逻辑性较强,使用审计软件需要确保与各个环节衔接,层层递进。例如:信息化审计软件的数据来源存在误差,极易导致审计错误出现,会对审计结论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若基础资料出现问题,会导致持续性、循环性的错误示范。因此,必须要保证审计单位在审计软件中引入的数据准确全面,细致排查审计疑点,以此保障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4.6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养综合性人才

一是企业要组织建立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基层审计人员掌握多种大数据专业知识。二是要大力培养审计业务骨干,还有专业学科的研究带头人,让基层审计人员既懂理论又懂多学科的专业工作知识,能够指导现场的审计工作,进而开展业务技能的培训,真正帮助解决基层人员在审计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基层的审计人员要按照标准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以及省厅组织的计算机中级技术培训和业务知识培训。落实人才的培养机制,也让审计人员熟悉运用大数据的审计工作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从而真正提高基于大数据审计的工作效率。四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利用制度激励审计人员开展学思悟的积极性,建设一支持续学习开拓创新永葆活力的审计队伍。

5 企业审计信息化的信息共享机制与业务协同的策略

5.1 转变传统审计观念,培养专业化审计团队

审计人员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企业方应当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强人员思想观念引导,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审计团队[7]。

5.2 加大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力度

要实现审计的信息交流,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强化协作观念;并且从企业的视角来考虑这些问题。在经营管理中,各个部门应密切沟通合作,让其他部门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的价值,并把握企业所面对的各种风险。

5.3 建立标准化与系统化的审计信息数据库

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审计信息数据库,可以实现审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各种审核软件和审计体系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以保证在多个平台上顺利开展工作为目标,对设备的兼容性要求较高[8]。

5.4 设计先进的审计信息化平台

第一,数据源层。该层能够储存数据,确保数据的精准性。

第二,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主要是指将数据源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储存,储存前需要转变为统一的格式,以确保储存格式标准化,并能够快速检索。

第三,数据分析层。该层是整个信息共享平台的关键,在该层中要构建科学的分析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从而准确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企业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第四,应用展示层。该层主要是对结果的展示,也是审计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的最终环节,是将数据实例化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审计结果。

5.5 提升数据沟通的实时性和透明度

审计内控并非累累制度叠加,也并非复杂的逐层审批程序。审计内控属于高效的审计控制,其目的是避免舞弊、漏洞,最终目标是提高数据沟通的实时性、透明度特别关键。若数据沟通、传达缺乏实时性、透明度,即使领导层内控思想再强、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再健全、风险意识再强、内审功能再强,财务审计内控环节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旦,数据失真、失效、不公开,导致审计内控丧失作用。所以要降低财务审计内控风险,在资金循环阶段要取得全程信息传递、沟通无阻碍、透明化[9]。划分审计管理要点,让员工具备精细化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审计风险管控之中,保障审计内控环节信息传递时效,基于信息平台规范管理各部门工作,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促进各项业务顺利开展,以此提高审计内控质量。

5.6 完善业务规范与审计准则

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也没有为具体的审计工作提供明确的依据,导致审计过程及行为受到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形成了新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审计单位与政府部门需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结合现代审计需求,对审计业务规范与审计准则等进行优化完善,具体完善范围包括:1.调整审计范围。在大数据环境下,随着电子商务体系的建立,社会经济得到了跨越性发展,企业的业务会计主体范围较为模糊,加强了上下游企业的内在关联,部分企业业务可以直接通过信息化系统远程办理。因此,需要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范围扩大至与上下游企业间的业务往来。2.完善法律法规。将现代审计业务模式为主要依据,政府部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改动,为审计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持续完善法律基础,有效规范审计过程与行为。3.调整业务规范。审计单位严格遵循法律法规,根据现代审计工作需求,定期对审计业务规范进行优化调整,如明确审计流程,采取多元化的审计技术方法,实施数据式审计模式。如审计人员可通过大数据审计平台,持续采集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外部数据,并采取电子函证与实时测试等取证手段来获取审计线索。

5.7 强化数据审计风控管理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国有企业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那么就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当革新传统内部审计工作形式,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作为内部审计不可缺少的载体,数据网络的出现,凭借云处理手段对审计前期设计以及后期各个细节等进行综合化分析,加快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避免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强化数据审计风控管理,国有企业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为风险管控提供硬件基建保障。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审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加电子审计操作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促使数据审计的硬件逐渐优化升级。同时也要注意不定时维护与更新硬件信息设备,保障数据审计工作流程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为风险管控提供软件制度保障。国有企业应针对数据审计风控管理,确立更为完备的条例及规章制度,对数据审计工作流程加以规范和明确,从制度层面为风险管控有效落地提供强大支撑;还应不断细化日常数据运营与规范。例如,数据采集、管理、存储、维护、对外连接。另外,国有企业应建立保密制度,针对信息窃取、信息泄露等违法行为,明确设置相对应的法律举措对其加以约束;借力技术操作培训,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信息风险的防范意识。

6 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行审计信息化,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审计从业人员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推动审计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业务管理审计工作信息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互联网+”的高速公路清障业务管理平台设计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基层台站综合观测业务管理之我见